楊程程+鄭張盈+張琪+吳晗
摘 要:常言道,中國的古典園林源遠流長,作為一門特殊藝術,中國古典園林充滿著詩情畫意,它與詩文、繪畫藝術有著極為親密的關系,在中國歷史上共同發(fā)展、互相影響、相互滲透的跡象十分顯著。因此,在中國藝術的發(fā)展史中,中國園林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按照園林的隸屬關系來分類,中國古典園林可以歸納若干個類型。其中主要類型有三個: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文章選用皇家園林進行論述,皇家園林屬皇帝個人和皇家所私有,古籍里稱為苑、苑囿、宮苑、御苑、御園等,皆可以歸屬于此類型。主要針對唐興慶宮、大明宮為例進行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中國古典園林;景觀序列秉則;興慶宮;大明宮
[河北省建設廳科技研究計劃項目:北方地區(qū)“空中綠化”色彩營造技術研究項目編號:2017-2039]
漫長的歷史長流中,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宮苑的建設。其中明清時代為中國古典園林成熟期,在這個時期的中國古典園林在遵循風景式造園的同時也顯現(xiàn)著皇家的氣派和皇權的象征,在山水構造、建筑布局、植物配置等各方面都達到了不可忽視的高度,建設規(guī)模和藝術造詣都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盛況。而唐代園林不僅發(fā)揚了前朝園林的大氣磅薄,也在風格上有所創(chuàng)新,是中國古典園林發(fā)展的第一次高潮時期。唐長安城作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必然引領著園林建造的潮流,園林的發(fā)展也相應進入了盛年期,作為一個時代的園林體系,此時其風格特征已基本形成。
中國古典園林作為一個成熟的園林體系,它的個性是鮮明的。而在它的各個類型中,又有著許多的共性。本文則將這些個性和共性大致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與自然美糅合。三、詩畫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蘊。同時古典園林在營設的過程中,也始終體現(xiàn)著園林景觀的序列秉則,本文則將中國古典園林景觀的序列秉則大致歸納為四個特點:一、空間對比原則,空間結合,主次分明。二、軟硬景結合原則,比如運用水元素與建筑進行軟硬景結合。三、總體局部結合原則,如利用筑山、置石、理水、植物等配置進行總體結合。四、突出文人色彩,追求平靜。本文將不同程度對個性共性的四個特征、中國古典園林景觀的序列秉則進行描述。
興慶宮,唐代長安三宮之一,又叫“南內”。據考古探測,東西寬為1.08公里,南北長為1.25公里,面積為1.34平方公里。原是唐長安城的隆慶坊,現(xiàn)址陜西省西安市,古時是唐玄宗李隆基兄弟們的住宅。公元712年,李隆基登基稱帝,其余四個弟兄均遷出去,玄宗將舊宅改造為宮,即為興慶宮。后發(fā)展為歷史上開元盛世時期的政治中心,是唐玄宗處理朝政的地方,同時也是李隆基和楊貴妃居住的地方。中國藝術強調天人合一,注重由內而外的情感表達。“觀物取象”“立象制器”,熱衷模仿虛擬的方式。特別是大規(guī)模疊山理水的皇家園林更是如此。據記載興慶宮龍池西南方的“花萼相輝樓”和“勤政務本樓”為兩座主要殿宇,樓前廣場遍植柳樹,用于舉行樂舞、馬戲等表演。花萼相輝樓緊鄰西宮墻,從樓上可望見隔街寧王與薛王的府邸,唐玄宗每聽到二王作樂時,必召他們升樓與之同榻坐,或到二王府邸賦詩宴嬉。唐玄宗的這種兄弟之情在當時傳為美談。樓之以“花萼相輝”為名,亦寓手足情深之意,此處則體現(xiàn)出中國古典園林意境的含蘊這一特色。“花萼相輝樓”和勤龍池之北偏東堆筑土山,上建“沉香亭”。沉香亭使用沉香木為結構,周圍山上遍種牡丹花,也是唐玄宗與楊貴妃在興慶宮內的牡丹花觀賞區(qū)。從整個園林營設出發(fā),此處則體現(xiàn)出園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特點。
興慶宮運用南北部空間大小狹窄對比,使人在宮殿、廊道中視野收縮,而后經過廊道經入觀賞點,此處在園林景觀的序列秉則方面體現(xiàn)出園林的空間對比的原則,空間的結合和主次的分明。經過視線的變化,此處則體現(xiàn)出園林“建筑美與自然美糅合”的特點,大大豐富了該園的景觀趣味。
從區(qū)域分布看,興慶宮北半部為宮廷區(qū),南半部為苑林區(qū),呈北宮南苑的格局,相當于大內御苑的性質。興慶宮南部采用環(huán)形序列形式,以湖為中心,其他園林修飾作為連接該園林各個空間的樞紐,在整個空間序列中,“龍池”占據主要位置,成為該園林區(qū)的重點。
自古中華帝王向往追求仙境或永生。神話傳說中更是對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著很深的向往,漢武帝時期正式形成了“一池三山”的造園模式。此處則體現(xiàn)出興慶宮秉承著“詩畫的情趣”這一特征(圖1),運用池、樓臺、綠植等共同營設該皇家園林。在園林景觀序列秉則方面體現(xiàn)出園林營設軟硬景的結合,運用了水元素與建筑進行軟硬景結合。同時在整體的園林體現(xiàn)出總體局部的結合,筑山、置石、理水、植物等配置帶給興慶宮不同韻味。
大明宮,屬大唐帝國的宮殿,是當時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征,位于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于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的三座主要宮殿(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大明宮初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名永安宮,是唐太宗李世民為太上皇李淵而修建的夏宮,也就是避暑用的宮殿,貞觀九年五月,李淵病死于大安宮,李淵去世后,改稱為大明宮,再次大規(guī)模營建是在高宗龍朔時期。“龍朔二年,高宗染風痹,惡太極宮卑下,故就修大明宮。”經過這次大規(guī)模營建,大明宮才算基本建成,更名為蓬萊宮。
大明宮南半部為宮廷區(qū),北半部為苑林區(qū),也就是大內御苑,呈典型的宮苑分置的格局。宮墻共設宮門11座,南面正門為丹鳳門。北面和東面的宮墻均做成雙重的“夾城”,一直往南連接南內興慶宮和曲江池以備皇帝車駕游幸。此處則體現(xiàn)出園林景觀序列秉則方面其中的空間對比原則,突出空間結合,主次分明。
大明宮靠北方位為苑林區(qū),苑林區(qū)地勢相比較整體呈陡然下降狀態(tài),中央設水池“太液池”,分為東、西兩部分。太液池遺址面積約1.6公頃,西池中蓬萊山聳立,山頂建亭(如圖2示)。園林圍繞太液池展開設計,加高山體,拓寬湖面,吸取設計手法和藝術實踐,達到山水相依、虛實相濟的美學境界。皇帝經常在這里聽文臣進諫,或宴請臣下。李紳《憶春日太液池亭候對》:endprint
“宮鶯報曉瑞煙開,三島靈禽拂水回。
橋轉彩虹當綺殿,艦浮花鹢近蓬萊。
草承香輦王孫長,桃艷仙顏阿母栽。
簪筆此時方侍從,卻思金馬笑鄒枚。”
此處則體現(xiàn)出大明宮在建設時期同興慶宮一致秉承的“詩畫的情趣”的這一特征,同時達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權寓意,表現(xiàn)出景觀序列秉則中的人文色彩、追求平靜的特征。
大明宮位于長安禁苑東南之龍首原高地上,共有九座城門,南面正中為大明宮的正門丹鳳門,東西分別為望仙門和建福門;北面正中為玄武門,東西分別為銀漢門和青霄門;東面為左銀臺門;西面南北分別為右銀臺門和九仙門。在宮城的東西北三面筑有與城墻平行的夾城,在北面正中設重玄門,正對著玄武門。丹鳳門以南,有寬176米的丹鳳門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萊殿、含涼殿、玄武殿等組成的南北中軸線,宮內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著這條軸線分布。
含園殿用龍首原為殿基,現(xiàn)存遺址地勢仍高出地面10米余。殿面闊11間,殿前有長75米的坡道“龍尾道”,左右兩側前均設置翔鸞、棲鳳二閣,以曲形廊廡與含元殿連接。這個形的建筑群,中央、兩翼均建立在磚臺上的殿閣和向前引申、逐步下降的龍尾道相配合,表現(xiàn)出宮殿獨特的建筑美特征,也突出了我國園林對意境的含蘊的把握和運用,充分表現(xiàn)了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宮廷建筑之雄偉風姿和磅礴氣勢。
唐朝國勢強大,國土遼闊,成為古代中國繼秦漢之后的又一個昌盛時代。這是一個朝氣蓬勃、功業(yè)彪柄、意氣風發(fā)的時代。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把中國封建社會推向一個發(fā)達興旺的高峰,在經濟、文學、繪畫等文化方面呈現(xiàn)出群星燦爛、盛極一時的局面。此刻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中國古典園林的發(fā)展也達到了全盛的局面,表現(xiàn)出更高超的營造技巧和更成熟的營造理念,為此后中國古典園林的繼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中國古典園林仿佛一個人結束了幼年和少年階段,進入了風華正茂的成年期。
圖片來源:
圖1:興慶宮平面圖源自于宋呂大防興慶宮圖
圖2:大明宮平面圖源自于百度百科
參考文獻:
[1]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肖亮瓊.古典園林中的傳統(tǒng)哲學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yè)大學,2012.
[3]楊鴻勛.大明宮[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