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凌
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很大的汽車路,兩旁的景物極其優美,路上還貼心地插著一個標語牌,勸告游人說:“慢慢走,欣賞?。 泵缹W家朱光潛先生在《藝文雜談》中借此語來談論美學,實在是妙極!
自然景物因人們的匆匆而過少了多少趣味,真是令人惋惜!而我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面對作者嘔心瀝血寫成,并被編者精心選取,最終收入語文教材的作品,如果也是匆匆而過,那就更令人心痛了!
任何一個語文老師,都有責任去探尋一種有效的閱讀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慢慢品讀,細細欣賞,從而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欣賞文章的方法有很多,而其中相對較好的方法還是文本細讀。
一、文本細讀—欣賞文章的主要策略之一
文本細讀,表面上是指慢慢地、仔細地閱讀,但又不僅限于此。它作為現代文學批評的重要術語,源于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流派—語義學,這一流派將語義分析作為文學批評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細讀是語義學對文本進行解讀的重要方法和顯著特征,他們認為:文學批評,唯一關注的就是文本本身,僅僅通過關注文本的語言、修辭技巧等,來分析文本,而排除一切其余的因素。
而我們這里所談的“文本細讀”是一種教學方法,首先是教師對文本的細讀,即拋開所謂的教參,真正從閱讀教學出發,從文本的字、詞、句等言語材料的釋讀入手,細致分析言語的表達方法、修辭手法等,層層解剖言語內在的組織結構,全力開掘言語的多側面內涵。然后,教師以文本細讀的能力提高,來引領學生,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升學生文本閱讀能力,沉入言語之中,從而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供實踐途徑。
二、文本細讀—初中語文教學的必然需求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孫紹振先生在他的著作《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自序中說:“缺乏微觀基礎的空話、套話、大話、胡話乃至黑話,本是由來已久的頑癥,卻在基礎教育改革中,借強調師生平等對話之機,找到了合法的避難所?!笔前?,有多少語文課堂丟失了對文本的仔細揣摩,而進行滿堂灌或滿堂問?再加上討論交流時,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多媒體豪華包裝,圖片、影音齊上陣。整堂課轟轟烈烈,似乎很熱鬧,但仔細回味,對于文本內涵的分析卻如蜻蜓點水,內容空洞,學生學得糊里糊涂。由此可見,語文教學迫切需要文本細讀。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根據現代對話理論,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了重新定位,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同時,在對7~9年級的閱讀要求中指出,“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這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學會細讀文本,培養學生細讀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使學生在細讀文本過程中獲取言語智慧、寫作技巧和審美享受。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具有細讀文本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文本的內涵非常豐富,學生對文本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一段時間內,個性化閱讀教學成了一種時尚,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個性化閱讀確實體現出了其靈動性與豐富性。但我們也感悟到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浮躁和淺薄,“一切由學生說了算”,一千個學生說了都算,事實上就是沒有人能說了算,這就完全放棄了教師的職責。這種弊端令我們對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現狀、發展深感憂慮。學生需要掌握文本細讀的“法”,才能正確地解讀文本,不致于淺讀、誤讀。
賴瑞云先生曾在他的《混沌閱讀》中說過:一千個哈姆雷特還是哈姆雷特,不可能成為李爾王。并不是一切的可能性都具有同樣的深刻性。在相同的歷史語境中,總有一個能夠代表學術前沿的觀念和闡釋。
由此看來,我們提出文本細讀的方法尤為必要。
三、文本細讀—以《核舟記》的解讀為例
文本細讀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能力,它并不是簡單地仔細閱讀文本本身,而是要求讀者透過文本,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這里的文本,是承載著作者思想意蘊的載體,我們一定要通過文本細讀,仔細推敲,體會文字背后的力量。
試以《核舟記》為例,談談文本細讀的具體操作方法和策略。
宋代陸游曾說過:“論文有脈絡,千古著不誣?!币馑际俏恼聴l理清晰,就會流傳千年。而我們讀文章就要注意把握、品味文章的脈絡。
文章的脈絡,就像人身體的命脈,是文章的生命線。身體的脈絡分為動脈和靜脈,而文章的脈絡大體可分為語脈、意脈和情脈。
每篇文章都是一個整體,謀篇布局都有一定的特點,它傳達了作者在表達上的目的、意圖。細讀文本,理清文章的脈絡,更能幫助讀者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
1.從結構入手,理清文本的語脈
《核舟記》是一篇說明文,它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一個著名的掌故—大蘇泛赤壁,并借此來贊揚雕刻家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
全文采用了“總述—分述—總述”的結構形式,第一部分概括介紹了王叔遠精湛的雕刻技藝,點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題及其來歷。第二部分詳細說明核舟的大小、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第三部分總計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數目,贊嘆雕刻家的技藝。
特別是作為全文重點的第二部分,按空間順序有主有次地介紹了船體和人物。這是文章顯而易見的語脈,是學生一望而知的內容。這是閱讀的第一層次,真正的閱讀,還需要進入文本的更深層次,去把握文章潛在的意脈和情脈。
2.從文眼入手,抓住文本的意脈
核舟的主題為“大蘇泛赤壁”,指的是蘇東坡游赤壁,抓住這句文眼,就可以很自然地把握住文章的意脈。
當介紹船艙時,寫窗可開可關,窗上還刻了十六個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這兩句分別出自蘇東坡的名篇《后赤壁賦》和《赤壁賦》,這就暗合了文眼,暗示了核舟的主題,使核舟增添了濃厚的文學色彩。
當介紹船頭時,著力表現蘇東坡、黃魯直和佛印三個游覽者的神情。其中,作者先提蘇東坡,指出他處于三人中間,并且描繪了他“峨冠而多髯”的外貌特征,突出了他作為主人公的地位,緊扣“大蘇泛赤壁”的主題。
但是,僅僅關注意脈還不夠,還要從文章的細節入手,去關注作者隱藏在文中的情脈。
3.從細節入手, 把握文本的情脈
“大蘇泛赤壁”之“泛”字是“乘船浮行”的意思,讓人感受到蘇東坡游赤壁時自由、閑適的情感。
大家都知道,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史,這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官職,因此他多次到城外的赤鼻磯游覽,寫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著名詩文,以寄托他謫居時的心情。
文中說:“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把蘇東坡和黃魯直放到一起,突出了他們神情的專注,寫出了兩人的情深意篤,有共同的志趣。兩人都是宋代著名的書畫家,與蔡襄、米芾并稱為“宋四家”,因而閑來共同欣賞一下書畫,該是多么愜意啊!他們互相切磋、討論,陶醉在書畫所表現的情境之中,完全忘卻了現實的煩惱,反映了他們豁達樂觀的情懷。
而“佛印絕類彌勒”,“神情與蘇黃不屬”,他超然出塵,完全沉醉于清風明月、水光山色的掩映之中?!敖^類彌勒”,更讓人聯想到一副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這種超凡脫俗,與蘇黃二人互相映襯,達到了高度的和諧。
“舟尾橫臥一楫”,則暗示了船不在劃行,也突出了“泛”字。兩個船夫,一個“若嘯呼狀”,粗獷、悠閑;一個“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平靜、專注。他們同樣是自由、閑適的,巧妙地表現了核舟的主題。
由此可見,緊扣“泛”字,品味細節,就能把握文本的情脈。當然,整篇文章是通過核舟來贊嘆雕刻家高超的雕刻技藝,這從文章的首尾之“奇巧”“靈怪”可以看出。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運用文本細讀,就應該像解讀《核舟記》一樣,引領學生把握文章的脈絡,細細地品味文字的精巧,從而體會文字背后隱藏的深層意蘊,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