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摘 要:科學技術的騰飛帶動了計算機和網絡數字的快速發展,多媒體技術在歷史遺址類博物館的探索與實踐,豐富了陳列展覽的展示方式,為設計人員提供了便利和可創作空間。利用多媒體提升了博物館的趣味性、帶動了觀眾與博物館之間的互動關系。
關鍵詞:歷史遺址類博物館;多媒體
博物館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文化發展水平,人們通過它獲取廣泛的文化知識。博物館里通常藏有大量的藝術品或歷史類紀念品,它展示了世界各國各地的精神文明瑰寶和歷史文明進程。我國博物館大多為歷史遺址類博物館或地志類文物館。近年來,博物館以公共服務為首要任務,在展覽形式上創新、積極發揮地方資源優勢、努力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專業研究人員,在深入挖掘文物資源和歷史內涵的同時,緊跟時代步伐將博物館推向社會化、產業化,提升了博物館在社會中的效益。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自從實行免費開放以來,充分利用網絡技術、數字等高新技術全面展開文化宣傳,在展廳里采用多媒體等互動體驗、實時共享等平臺拉近了文物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培養公眾興趣是博物館的首要任務,只有做到了吸引觀眾、調動觀眾的積極性,才能讓更多的人熱愛歷史文化,將優秀文化傳承下去。
一、現今歷史遺址類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方式
“寓教于樂”是現今歷史遺址類博物館推崇的陳列展覽方式,教育與娛樂并行,文化宣傳與趣味性同步,改變以往單一的以文字、圖片組合的展板形式,結合多媒體技術利用新技術新手段探索虛擬現實、還原逼真場景,提升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可觀性和互動性。打造精品展覽,是博物館的重要目標,提升陳列展覽的科技含量,打造知識性、科學性、娛樂性為一體的精品陳列,讓觀眾在休閑娛樂的同時,受到歷史文化的熏陶獲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
二、多媒體在歷史遺址類博物館里的探索試行
歷史遺址類博物館是當地的地方歷史文化變遷的代表性建筑物,因遺址類博物館多是建立在地理原址之上,建筑不僅還原并保護了重要的歷史原貌,還承載著悠久的歷史記憶和民族情懷。歷史遺址類博物館聚集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了濃厚的人文氣息,肩負著歷史的重責,又承載著產業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在這類博物館里一直是以探索性的方式從試用到普及、從局部到整體進行著。因多媒體代表著新興的科學技術,與悠久的歷史文化有著對峙的一面,但若不利用新興的科學技術,總是采用單一傳統的展覽模式來展示,將會失去大批量觀眾,文博事業也將會停滯不前。能否將多媒體合宜地應用到展覽中去,要充分考慮所運用的技術手段、設施設備和所需陳列的歷史內容、展示空間相互和諧統一。
觀眾是博物館最重要的主角,是博物館存在、發展的重要因素,博物館在做好宣傳展示工作的同時,服務是先決條件,必須樹立正確的服務觀眾意識,以人為本,一切以社會和觀眾的需要為出發點。在眾多的觀眾留言中我們了解到,觀眾對多媒體在展覽中的應用持積極和鼓勵的態度,并對展覽以新科技的文化藝術傳播方式表示青睞。觀眾的態度極大地鼓舞了博物館的陳列設計人員,讓歷史遺址類博物館的展陳設計開啟了新的方式。
三、多媒體在歷史遺址類博物館里的展示與實踐
2008年,作為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之一的紅巖魂陳列館在原址的基礎上重建。改建后的紅巖魂陳列館,以豐富的文物藏品、歷史文獻以及嶄新的展陳形式重新展現在觀眾面前。這次建館受到了觀眾的廣泛好評并在第八屆(2007-2008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精品展覽評選上獲得了最佳宣傳推廣獎和最受觀眾歡迎獎,這兩個獎項填補了重慶市文博單位在此項榮譽上的空白。新的紅巖魂陳列館啟用在市面上新興的多媒體展示技術,帶動了展廳布置的新構成,提升了展覽的科學化、可控化和自動化,是陳列展覽中的一次大膽創新和多媒體在大型陳列展覽中的一次探索應用。它突破了常規傳統的靜態陳列方式,將聲、光、電通過計算機自動控制技術和數字技術集結成一個統一的交互系統,把一個普通的歷史陳列展轉變為一個新型的歷史科技陳列館。這種全新的展示效果,增強了展示空間的可觀性和趣味性,無論是從參觀結果來看,還是從展陳形式上看,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如果說紅巖魂陳列館是多媒體滲入傳統歷史陳列館的一次嘗試,那么2011年擴建完工的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特園)則是在四層展廳里廣泛應用了二十余種多媒體展示技術,將歷史陳列館展示了更高的藝術性和可觀賞性。
多媒體技術集圖文聲像于一體,全方位地與觀眾交流互動,顛覆了以往面對面的傳統接受信息的方式。在加強空間視覺效果的多媒體技術里有環幕、弧幕、數字沙盤、地面投影、360度全息成像和復合幻影成像等技術,這些技術在展示空間里不僅能簡化設計還能達到很好的展示效果。環幕視頻以聲光電動態循環播放,猶如觀看大型影片,該技術將多個畫面拼接而形成一幅巨型熒幕,播放效果場面震撼、氣勢恢宏;地面投影可不斷更換投射的內容或畫面,讓觀眾駐足觀看覺得新鮮有趣;360度全息成像利用反射技術,在空氣中呈現出實物立體景象,并可360度運動旋轉方向,如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序廳里放置的《開國大印》便吸引了眾多記者和觀眾的菲林。
除了這些直接展示或演示給觀眾的多媒體,還有一類很重要的技術手段便是可供觀眾互動體驗的多媒體設備。這種設備通過后臺感應播放系統控制,當觀眾走入多媒體的播放區域,觸碰到多媒體屏幕或多媒體捕捉到觀眾的某個指令或動作,后臺控制隨即開始工作,實現人機互動的娛樂活動。如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里多個展廳里采用的虛擬講解員,當觀眾走入多媒體的播放區域,形成人體感應,大屏幕自動出現虛擬講解員,播放出事先錄制好的講解內容,對觀眾進行實時講解。
觀眾到各地參觀,除了欣賞各地不同的風景外,更想讓自己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在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里有這樣一種多媒體,叫互動合影墻,它將老重慶的街景、珍貴的文物照片等圖片設計成電子相框的模式,讓觀眾可以參與其中如同穿越時空一般和過去拍照合影,最后打印成照片留作紀念。
四、多媒體在陳列展覽中需考慮的問題
多媒體在展館里的廣泛應用,吸引了觀眾的眼球也提升了博物館的展出水平,它的積極作用是顯著的,特別是在信息量多的博物館里,如若展館的展示面積不能滿足展示物品和信息內容,多媒體就可以囊括多余的圖片和視頻,既節約展示空間又生動地演示了所想展出的內容。博物館里重點展示的文物內容和多媒體的布置需做到協調統一,因多媒體自帶光源,有時會對陳列展品造成一定的干擾,所以在展館的整體構思中,對光源的設計要考慮周全,畢竟多媒體只是對陳列展覽起輔助作用,設置時可降低多媒體的光源、聲源或單獨安排一個獨立展區作為多媒體展區。
多媒體的優點甚多,但也有明顯的缺點,最令人擔憂的便是后期的維護問題。因多媒體是新興科技,不論從成本造價還是后期維護上,都需要大量的經濟支持。當博物館需要補充新的內容,多媒體也得隨時增補新的程序信息;多媒體屬于電子類產品,在陳列展館里長期播放,電子零件的耗損有一定的周期性,維修費用也較昂貴,所以多媒體在博物館里的長期使用也是電子技術服務單位需不斷學習更新的長遠目標。博物館在選擇技術單位時,要慎重選擇那些質量過硬的并不斷提高硬件水平的有實力的服務商,才可以成為長期的合作伙伴,共同制作出高質量的展覽作品。
五、結語
多媒體在歷史遺址類博物館里的探索與實踐,是全新的體驗和成功的展示,新型科學技術與聲、光、電的結合吸引了觀眾的好奇心,也提高了博物館展覽的科技含量和藝術審美度,新的科技成果在帶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為精神文化的需求作出了卓越貢獻。
作者單位:
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