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利
[摘 要]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讓學生得到更多、更深的知識和能力,獲得更加豐富、積極的情感體驗。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教師永恒的追求和目標。本文就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數學課堂教學的大膽嘗試和探索,對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作以下幾點論述。
[關鍵詞]課堂教學有效性;精心設計教案;利用多媒體課件;學習型課堂;和諧的師生關系
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讓學生得到更多、更深的知識和能力,獲得更加豐富、積極的情感體驗。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叫學生學。”英國教育家斯賓塞也說:“應該引導兒童進行探索,自己推論,給他們講的應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教育的規律就是這樣,我們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識都教給學生,要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教師要利用教學本身的規律和誘人的奧秘,更好的誘導學生思維,從整體上提高綜合解題能力,這些目標的實現都必須從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上入手。
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師永恒的追求和目標。那么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數學課堂既真實樸素又亮麗鮮活,也讓小學數學課堂煥發生命力呢?本人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才能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一、以《新課程標準》為基礎,結合實際,精心設計教案
有效研讀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為基礎確立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基礎。小學數學是一個多層次、多方面的知識體系。新課程改革以來,小學數學課本上的插圖變多了,文字內容相對少了許多,所以不少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感覺到無從下手。對此,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形成知識體系,以便整體把握教材內容,這樣才能找準教學的起點,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
教案不但是教師對整堂課教學設計意圖的顯現,而且也是教師對重難點教學過程突破的體現。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一定要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能力與思想水平,符合現有的實際條件,這樣設計出的教案才切合實際,才有可操作性。
二、合理利用多媒體課件,活躍課堂氣氛
課堂教學應用多媒體課件,可以把抽象的教學內容演繹得具體形象,易于理解;把枯燥的數學概念和定理通過文字、聲音、圖形、動畫等方式有條不紊地予以演示;將許多數學教師無法用手勢或語言表達的數學知識,很巧妙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積極地去探索、去發現;使課堂氣氛生動活潑,學生思維活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我制作的課件《中心對稱和中心對稱圖形》,在綠色的背景下輕點鼠標,各種中心對稱圖形便伴隨著音樂旋轉起來,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原本抽象的內容學生毫不費力地掌握了,圖形的空間變換在學生看來更直觀,更好懂了。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很大程度上縮短了課堂授課時間,是現代信息技術對于教育教學發展的又一重大貢獻,也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和方法。
三、把握充分利用時間,努力創建學習型課堂
時間就是效率。合理利用好時間才能保證課堂的有效性。我們要改變觀念,一堂課一般由學習、講解和練習三部分構成。講的時間不宜超過15分鐘,練的時間不宜少于15分鐘。課堂上要講精多練。教師要精心安排學、講、練的內容,以保證各個環節的時間。
教師要在課堂上惜時如金,同時還要學會節約時間。上課要守時,不要遲到,更不允許拖堂。教師要以自己的時間觀念影響學生時間觀念,幫助學生制訂時間安排,反思時間利用情況,讓學生學會經營課堂40分鐘,讓它產生最大的效益,努力創建和諧高效的學習型課堂。
四、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學習氛圍
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在平等寬松的氛圍中,學生才能愉悅地學習,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陶行知提出:“創造力量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要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應努力創設出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有利于激勵學生的自主意識,有利于活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觀點的相互碰撞和交流。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不要挖苦諷刺回答錯誤的學生。教師要以真誠的眼光注視學生,親切的語氣感化學生,信任的心態引導學生,努力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五、結合課堂內容,靈活采用談話、讀書、指導、練習等多種教學方法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精選例題,可以按照例題的難度思維方法等各個角度進行全面剖析,但不能片面追求例題的數量,要重視例題的質量,在講解例題的時候,要讓學生積極地參與進去,而不是由教師滿堂灌。
《新課程標準》倡導:“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我們每個教師教學時必須還學生的主體地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騰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積極思考、勤于練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調動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研究的方面還很多,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習慣和態度的形成。著眼于學生可持續發展,要從課堂的有效教學出發,合理運用和安排各種教學手段與環節,讓數學課堂教學更富有實效、煥發強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年7月.
[2]方 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年11月.
[3]斯賓塞:《教育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5月.
[4]《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