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微
[摘 要]通過研究作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從教師由“裁判員”到“教練員”角色轉換角度,對作文教學提出建議。
[關鍵詞]作文教學問題;明確目標;教學過程
作文教學約占語文總課時數的1/6,考試也少不了一篇作文,其分值或40(100分制)或60(150分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學實際中,作文課教學存在的問題最大,問卷調查顯示:學生不喜歡和害怕寫作文的、加上棄權的人數超過了很喜歡和喜歡寫作的人數,而且隨著年級增高,喜歡寫作的比例遞減。
一、寫作教學的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2011版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施建議部分,教學建議中關于寫作教學指出:“應抓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而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多數教師只習慣于做“裁判員”,鄭杰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中寫道:“語文教師習慣于宣布作文規則,然后按規則宣布作文等級,這是裁判員而不是教練員的工作。” 寫作在中學生看來只是一項不得不做的任務,他們雖然有表達和交流的對象,但這個單一的對象(老師)卻有以下一些特點:“高”——過于強調思想教育價值和表達技巧;作文訓練存在文學化傾向,甚至用成人的標準衡量學生的作品。“空”——不重視實用性文章的寫作,使作文變成脫離社會需要;批改后,給文章一個分數,一個“閱”字或一些空洞的評語。“緩”——批改、點評,寫作反饋無法及時有效。“威”——在批改、評分時,教師多半缺乏客觀的標準,以個人主觀定寫作分值的高低,“我的地盤我說了算”。
1.確立明確的寫作教學目標
這是毋庸置疑的,我們的教材已有詳細的要求。但在實際作文教學中,有些教師完全拋開教材的要求,自立門戶,不分學段,不考慮學情,參看某年的中考作文題目,把它當做寫作要求留給學生,剩下的時間就完全交給學生。既然編纂的教材是教之本,就具有某種法定意義,所以必須尊重。比如說,作為每一單元教材中后的寫作要求,它前面的導引部分,比如注意詳略取舍,說點道理,它羅列的幾種方法、途徑、技巧,就是前面單元的閱讀教學內容的延續,我們總得讓學生知道這些,課堂上我們要教給學生一些寫作方法——策略技巧,以教材選文為寫作技法示范,是最為簡便快捷的途徑,方法。
當然,我們要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不忘發揮老師的創造性。寫作這東西,條條大路通羅馬,誰能保證說,教材編纂的寫作導引,做到詳略,就必須像我這樣去做,我這樣做,是實現詳略最好的,不二的途徑。我想編者不敢這樣說。
2.要注重過程指導bq
學生在實踐這個寫作技巧和方法的時候,他有障礙、有困難,課堂里面讓他暴露出來,教師介入進去,解決這些疑難,把學生推向目標,這一過程就叫過程指導。
以師生作文為范本,是提高作文教學實效性的不二法門。學生的習作是基于學生經驗的例文,優缺點具有學生這個群體的共性和個性,在評判中易產生“舉一反三”的效果。以賞識為前提,以研究為目的,展示學生作文,還有利于滿足學生的寫作成就感,不斷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短短的四十分鐘內上一節作文課,對任課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極大的考驗。在這四十分鐘內,大家感受到的不僅是語文學科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撲面而來的那股時代的氣息,雖然整堂課只有看似簡單的幾張PPT,但學生們能從中感受到教師嫻熟的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所呈現的圖片、文字都是教師的原創,來源課前與學生見面的短短十幾分鐘的時間里,教師用鏡頭定格一幅幅畫面、文字。課堂上學生與自己的身影、文字“遇見”,一定會倍感親切,激發創作的欲望,真真體會到這是自己的課堂。
上課的老師“青春”“時尚”“幽默”,這是學生在他們的作文中寫的,“不粗獷”“細膩”“不像東北人”學生這樣評價,有了前面九個問題的引領,學生領悟到要寫出有感染力的人物,盡量減少下定義式的語句,要細致描寫、想象、寫出層次,這樣才能寫出有感染力的人物。
我們教師當務之急要成為行動派:和著時代的脈搏,更新理念,付諸行動。新的技術正在重建學習,讓課堂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我們教者要“積極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與網絡的優勢,豐富寫作形式,激發寫作興趣,增加學生創造性表達、展示交流與互相評改的機會”。這樣,我們的作文教學就會大放異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