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敏娟
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師的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可以這樣說,提高語文課堂的智慧性和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關注學生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努力營造智慧的語文環境。
在教學實踐中,我一直致力于營造開放、合作、探究的教學氛圍,還課堂于學生。在此,結合多年的教學體驗,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讓不起眼的失誤成為語言文字的訓練點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預料之中的答案往往是滿意的,對學生精彩生成的答案是驚喜的,但是對學生意料之外的失誤往往重視不夠。其實,學生的一個小失誤,往往是突破教材難點的切入點,是了解學生學情的突破口,也是課堂動態生成的精彩點。如果教師細心體會,沿著學生的失誤,依靠及時生成的教學過程進行藝術地處理,同樣能把缺陷變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更能融學習知識與語言文字訓練于一體。
以教學《生命橋》為例,課中,一名學生在朗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時,把“老羚羊的身子剛好出現在年輕羚羊的蹄下”一句中的“剛好”讀成了“湊巧”。待他讀完后,學生紛紛舉手,指出了他的錯誤所在。可也有個別學生認為這兩個詞語的意思差不多,“湊巧”也可以。我隨即讓學生查字典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意思,學生從字典上得出“剛好”是指與事先預設的相吻合,而“湊巧”只是一種偶然的現象。當了解了兩個詞語的區別后,師生開展了下列教學環節:
師:這對羚羊試跳成功是“湊巧”還是“剛好”?請同學們聯系課文第一自然段的相關語句去品讀,你會有意外的發現。
生1:我從“一叫一應”看出羚羊們正在積極商討突圍的方法。
生2:它們在危險面前迅速作出犧牲一半、保存一半的決定,真令人欽佩。
生3:老羚羊在鼓勵準備試跳的年輕羚羊,讓它對自己要有信心。
生4:這“一叫一應”仿佛是老羚羊在教年輕羚羊如何去做示范,老羚羊這樣說:“孩子,我先跳,你緊跟后面跳,但我躍起的高度要比你低一些,你瞅準機會落在我的背上。”
生5:我從“隨即”看出,老羚羊是估算好了時間的,跳早、跳晚都關系到年輕羚羊是否能夠正好落在它的背上。
師:是呀,有了周密的準備,起跳的時間剛好,躍起的高度剛好,這才有了這“剛好”的奇跡。
有了這樣深入的理解,當學生們捧起書時眼眶里卻泛起了淚光,那動情的朗讀滿懷敬意!此刻,老羚羊的無私、偉大深深地打動了孩子幼小的心靈。
這一看似不起眼的失誤,經過智慧轉化,就將課堂引入深化。有時,教學環節的推進恰恰需要這些變化的學情,巧妙運用失誤,課堂會充滿智慧。
二、讓個性的質疑成為閱讀教學的拓展點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一直追求這樣一種理想境界—讓學生自己去積極地發現問題,主動地解決問題。事實證明,學生讀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與文本進行溝通的過程,更是學生與作者進行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
仍以教學《生命橋》為例,我按課前預設范讀第二自然段。當我深情并茂地讀完這段令人震撼的文字后,很多學生表情肅穆,我知道學生已經被老羚羊那甘愿獻身、無怨無悔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此時,一個小插曲出現了:
生:老師,我覺得這段話是作者虛構的。
師:(很詫異)你為什么這么說?
生:雖然年輕羚羊有老羚羊的幫助,但我覺得年輕羚羊并不能越過這讓人望而生畏的懸崖。
眾生:(小聲議論后,插話)我也覺得不可能。
師:你們敢于懷疑書本,懷疑作者,不僅會學習,更會思考。
我先肯定了學生的探究精神,而后我把課前閱讀沈石溪先生的《斑羚飛渡》中獲取的信息告訴他們,當學生得知這懸崖有6米多,而強健的羚羊一次只能越過5米之遠時,更加佩服羚羊們在死亡面前的機智、勇敢與無畏。老羚羊甘愿作橋墩,為了羚羊種族得到延續,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死亡。學生們不再覺得這是作者的虛構,反而被老羚羊舍生忘死的義舉打動了。學生們再次捧起書,在音樂聲中朗讀這感人的一幕,當讀到“隨著年輕羚羊的這一猛蹬,老羚羊就像一只斷翅的鳥,筆直地墜入了山澗”這一句時,很多學生流下了感動的淚水。此刻,羚羊的壯舉已經深深印在了學生們的心底!
在質疑的過程中,學生的認識在發展,體驗在加深,個性在張揚,情感也在深入。更有學生提出課后要認真去讀《斑羚飛渡》這本書,從中找到更多感人之處。經歷了這樣質疑、解疑的學習過程,學生獲得的不只是知識,還有探究的興趣、思考的快樂、情感的積蓄。
三、讓別樣的體驗成為語文學習的生長點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學內容應重視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加強語文學科與社會生活的聯系。”語文教學要以生活激起學生對學習的強烈求知欲,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我們的生活。
在教學《嫦娥奔月》一課前夕是中秋節,這天下午住宿的學生背起行囊返校了。這本該是一家團聚共賞明月的佳節,可孩子們卻離開父母,離開家,來到了學校。看到學生們落寞的小臉,我能感受到他們心底那份淡淡的憂愁。想到學生們靜靜地坐在教室里,卻無法漫步于月光下盡情地歡樂,我決定晚自習要上一節別樣的語文課!
晚自習到了,學生紛紛走進教室,不情愿地捧起課外書似讀非讀地看著,眼神時不時地瞟向窗外。我走到其中一個學生身邊,輕輕地問他想看到什么,他幽幽地說,想看看今晚的月亮是不是真得很圓,很亮。我打開電腦,一首《水調歌頭·中秋》的音樂悠然響起,教室里頓時安靜了下來,學生們手中的書也被輕輕地放在了桌上。幾個愛唱歌的學生在音樂的帶動下,動情地哼唱起來,隨即歌聲流淌在教室的每個角落。隨后又有幾個學生唱響了《城里的月光》《十五的月亮》。學生們臉上的笑意漸漸深了。見時機成熟,我捧起語文書,動情地朗讀起《嫦娥奔月》的凄美故事。嫦娥的善舉給百姓帶來了美好的生活,她的大愛讓學生感動不已。借助多媒體,我們又一起走進了月的傳說。學生對月亮更好奇了。當我提及等月兒爬上樹梢,我們就去賞月時,教室里沸騰了,齊刷刷的掌聲流露出學生激動、渴望的心。
第二節晚自習開始了,月亮也露出了笑臉。我帶著一群快樂如小鳥的學生奔向了操場,奔向了他們期盼已久的別樣課堂。他們三個一群,五個一伙,肩并著肩,手挽著手,共同沐浴在這皎潔的月光下。天空中有層層清云,如煙似霧,彌蒙在月光下。看著月亮越來越高,越來越圓,越來越亮,我不禁輕輕吟誦起李白的名句:“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聰明的學生馬上想到了對詩,便你一句我一句地對了起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背完了古詩,我又引導學生用肉眼看月亮,用童心想月亮。有學生說:“我看到了滿月就像我手中的月餅。”這時一個女生站起來指著天上的月亮,動情地說:“我看到了爸爸媽媽正倚在窗前望月,一定是想我了。”馬上又好幾個學生隨聲附和著。一個胖乎乎的男孩,一邊嚼著月餅,一邊說:“雖然我也想他們,但能和老師、同學們一起賞月,過中秋,也是很有意思的,也很開心呀。”學生們聽了直點頭,有的還摟摟身邊的同學,幾個善解人意的女生也坐到了我的身邊。學生們繼續交流著他們眼中的月亮:“這輪明月就是一盞燈,一個家。”“在月亮里,我看到了嫦娥哭泣、玉兔搗藥、吳剛伐木;看到了山川、河流、蟲草鳥獸。”……孩子的想象是豐富的、奇特的,情感又是細膩的、綿長的。在學生們異彩紛呈的交流中,圓盤似的月亮已經在他們的心底烙上了深深的烙印。不一樣的課堂,不一樣的體驗,學生們沉浸在如水的月光下,沐浴在古詩的芬芳里,享受在別樣的課堂中,更有了對語文、對生命別樣的感悟。
語文課堂既是一個傳承和擴散知識的場所,又是一個智慧生成與拓展的天地。智慧課堂源于智慧教師,智慧課堂造就智慧學生。我們只有以辯證唯物主義的眼光來審視課堂,來經營課堂,才有可能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充滿智慧的理想殿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