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隆婷
小學數學是一門抽象的科學。小學生學習數學是與具體實踐活動分不開的,重視動手操作,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最有效途徑之一。新編小學數學教材的特點之一,是重視直觀教學,增加了學生的實踐活動和動手操作內容。因此,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實際操作活動已成為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趨勢。
為此,操作活動成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現就如何優化操作活動,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談談我的粗淺認識和體會。
一、操作活動對教學活動的影響
1.操作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創造一個歡樂和活躍的教學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想方設法點燃學生心中智慧的火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迫切的求知欲,讓學生輕裝上陣,感到數學課不是枯燥無味,而是樂趣無窮的。在教學中利用操作活動激發學習興趣,不僅可以使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同時符合小學生的年齡、思維特點。小學生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發展階段,具有愛玩、愛動的特點,通過動手操作創設合理的相應的教學情境,會使學生學習自然、輕松。
2.通過操作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意識。通過操作活動,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習慣形成。在教學低年級《認識圖形》中,課堂上讓學生自主探討,自主認識圖形。學生們用七巧板拼出了許多自己喜歡的有趣的物體,整個過程學生學習盎然,參與率達到100﹪,真正做到了讓教于學生、讓學于學生、讓權于學生。
3.通過操作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過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少講,恰如其分地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不僅能使學生獲取數學知識,而且數學思維能力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二、加強對學生動手操作的指導
1.選擇恰當的指導方法
操作活動,據本人初淺的理解,與著名小學語文教育大師李吉林老師創造的“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有相通之處 。由于教學內容的不同和學生的不同,在選擇指導方法時也是多種多樣的。小學低年級在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運算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學生帶好小木棍來進行演示,如果是計算“3+2”,我們就把三根小木棍和兩根小木棍放在一起,就得出“5”的結果;反之亦然。高年級的學生,可以讓他們試著到農貿市場買幾樣東西,自己試著把總價算出來,這樣就可以訓練多位數的加法。
(1)教師操作演示。老師要進行必要的操作演示,老師可以用實物演示,也可以通過現代的一些教學設備,比如計算機來展示計算的過程。可以由易到難,反反復復進行,直到絕大多數學生弄明白為止。
(2)學生操作演示。選派一些反應比較迅速有大膽的學生上講臺或在座位上給其余學生演示,這樣很可能會激發起學生的好勝心,讓學生盡快掌握教授的內容。
(3)小組合作,互相指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學生按一定的層次結構分成小組,相互討論,共同合作。并進行評比,對優秀者給予小紅花之類的獎勵。對有進步的小組要進行鼓勵。
(4)多媒體模擬演示。在有些情況下,多媒體模擬演示比其他演示更形象、更逼真。
2.建立操作常規
與單純觀看教師演示相比,讓學生在課堂上操作學具比較費時,特別是剛開始時由于學生還不善于取出、放回學具,使用起來更花費時間,導致時間不夠,有時甚至難以控制,起不到操作真正的意義。因此,必須及早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這些常規包括課前如何認真準備、專心傾聽老師的指導、何時收拾學具等。特別是需要小組合作的,更需要事先有一定的分工。操作方法雖然沒有統一的模式、統一的要求,但隨心所欲、信手拈來、草率從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經過精心設計,合乎邏輯聯系的操作方法,不僅能使學生獲得知識更容易,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總之,教師要從講究實效出發,建立基本的操作常規,使操作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例如:教學平均分一節時,我沒有及時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在我演示完分小棒的方法后,就直接讓學生按照平均分的兩種分法來分小棒。有的學生把小棒放在書上,有的學生把小棒放在桌子上,有的學生的小棒滾來滾去……,總之時學生在分的過程中比較混亂,最后導致時間不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后面的擺小棒過程中,我事先訓練學生的操作習慣,要求他們把文具盒擺在上面,書擺在下面,筆夾在書的中間,小棒就在書和文具盒中間擺,這樣小棒就不會滾落到地上,業務方便書寫。這樣,操作活動就順利進行了,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3.把握恰當的指導時機
從學生的認知水平看,低年級學生由于受已有知識基礎、動手能力等影響,需要在教師或同伴的指導下進行,但隨著年齡的增加,知識的積累,學生也具備了獨立操作的能力,就可讓學生先嘗試獨立操作,再分析討論。因此,處理好獨立操作指導的關系,會更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結語
總之,思維時數學的基礎,感知時思維的前奏,操作是感知的來源。在數學教學中合理地、有步驟地組織操作活動,將操作活動滲透于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甚至延伸到學生的課外生活當中去,才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以適應現代素質教育的發展的需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