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婷 崔浩偉
【摘 要】隨著國家經濟迅猛的發展,城市建設也逐漸發生很大的變化,大量高層建筑陸續出現,為了滿足入住人群對車庫、商場等的要求,工程師逐漸開始開發和利用地下空間,地下空間不占容積率、不會阻礙交通等優勢使帶有大型地下室的高層建筑陸續出現。但是施工單位在進行帶有大型地下室的高層建筑基礎施工時發現,某些地區地下土層含水量豐富,導致地基基礎上浮以致上部建筑物發生傾斜、倒塌等事故。針對此種問題我國規范當中也有相關的要求。本文通過對規范的研究和針對實際工程事故處理的研究,介紹建筑物基礎上浮的處理措施,從而避免上部建筑物因基礎上浮而發生嚴重的破壞。
【關鍵詞】上浮;結構;措施;規范;處理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地下建筑和帶大型地下室的高層建筑出現,在地下室建造地下車庫和地下商場,不占容積率,有效的節約了地上的空間,增大了土地的利用效率。雖然有效的開發和利用地下空間在建筑行業有不容忽視的優勢,但是地下空間具有許多不同與地面環境的特點,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必須充分利用其有利的環境特點,最大限度地克服一些不利因素,因而地下工程的規劃與設計也就不同于地面建筑的規劃與設計。而且在具體施工方面也有很多問題出現,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建筑物基礎的上浮問題,雖然規范當中對此問題已有相關的要求,但是針對不同的建筑物地基情況,所選擇的實際處理方案也是有很大區別的。
1 地下室上浮的形式
1)整體抗浮失效:結構的任意單元的重力都小于水浮力,水浮力會使結構發生整體向上移動的現象。整體抗浮是指整個結構滿足地基規范抗浮穩定性要求,即Gk/Nw,k≥Kw,Kw是抗浮穩定安全系數,一般情況下可取1.05。
2)局部整體抗浮失效:結構部分區域重力大于水浮力,部分區域小于水浮力,部分區域發生的底部的水浮力,使基礎發生位移,從而使基礎以及上部建筑物處于危險狀態。
3)局部抗浮失效:結構每個單元的重力都大于水浮力,多發生在地下室底板承載力不足處及質量分布均勻、層高較高、層數較多板較薄且配筋較小處。局部抗浮就是在整體抗浮滿足的情況下,以地下室柱墻為固定端支座,并考慮水浮力對底板的作用。
我國《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規定:抗浮穩定性不滿足設計要求時,可采用壓重或設置抗浮構件等措施。根據規范的要求可以根據實際施工情況選取有效的措施,具體可分為應急措施和技術措施。
2 建筑物基礎上浮的應急措施
2.1 建筑物基礎上浮的應急措施
1)加載:通過快速增加基礎重量來抵抗基礎上浮現象,從而保證基礎恢復到原來的位置,保證建筑物基礎和上部建筑物的安全性。
2)抽水:建筑物基礎上浮是因為地下室水位過高,現場進行抽水可以有效的降低水浮力,但是此種方法必須配合加載等方法使用效果更好。
3)解壓:某些上浮的工程面臨著無法抽水的狀況,這種情況需要鉆孔對地下室進行解壓,從而降低水浮力,配合加載或洗砂的措施更好,這樣可以保證建筑物的安全性。
4)洗砂:有些工程利用上述三種方法效果并不好,這種情況需要使用洗砂這種方法。通過高壓水清洗基礎側面和底板下的淤泥和泥砂,從而降低淤泥和泥砂的摩擦阻力,然后抽出洗砂后的泥水,通過此種方法建筑物基礎就會緩慢的下沉,從而恢復到原來的位置。
上述的四種方法適用于施工過程中出現的緊急情況,通過上述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制止地下室上浮現象的持續惡化,但是無法根本性的解決基礎的上浮問題,為了徹底解決基礎的上浮問題,需要采取技術性的措施進一步處理上浮問題。
2.2 建筑物基礎上浮的技術措施
1)抗拔樁:當建筑工程地下結構如果存在低于周邊土壤水位的部分時,為了抵消土壤中孔隙水對結構產生的上浮力而打的樁。主要依靠樁身與土層的摩擦力來抵抗軸向拉力。由于其產生的抗拔力是伴隨位移發生的,過大的位移量使基礎結構不安全,規范規定過大的位移量是不被允許的,進而抗拔力的取值應滿足位移控制條件。
2)抗拔錨桿:也叫抗浮樁 ,是建筑工程地下結構抗浮措施的一種。抗浮錨桿為抗拔樁體承受拉力,普通抗浮樁受力也是自樁頂向樁底傳遞,樁體受力大小隨著地下水位的變化而變化,但兩者受力機制恰好相反。如果水浮力較大,采用抗拔樁不一定能夠提供足夠的抗拔承載力,此時可以采用抗拔錨桿。一般根據穩定分析確定需要錨桿提供多大的設計錨固力,再根據設計錨固力來確定錨桿數量、錨桿形式、桿體大小、錨固長度等參數。
錨桿設計一般分幾個步驟:
(1)根據錨固體表面與周圍巖土體間的粘結強度qs確定錨桿錨固長度,錨固體形式不一樣,計算錨桿長度的方法有所不同。例如全長粘結型錨桿,錨固長度L=(K×N)/(π×d1×qs),K為安全系數,N就是設計錨固力,d1是錨固體直徑;
(2)根據設計錨固力確定錨桿拉桿的截面面積A:A=(K×N)/ftk,ftk為拉桿的抗拉強度標準值。
設計中也有(如像提高滑動面的抗剪強度參數、如趾板基礎錨桿)一些按經驗要求設置的錨桿,一般已先確定錨桿大小、錨固長度等參數,也按上述第1、2步核算,提出錨桿的設計錨固力(拉拔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7-2011》,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2]吳建虹.高層建筑地下室抗浮設計的幾個問題[J].廣東土木與建筑,2002(8):3.
[3]方璇.陽光花園地下室上浮事故處理[J].工程質量,2003.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02》.
[6]張季平,周劍波.單層地下室上浮事故分析與處理[J].住宅科技,2005(8).
[責任編輯:田吉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