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循環經濟的發展對于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國循環經濟存在著金融支持重視程度不夠、機制不健全、發展滯后、激勵政策貫徹不全面等問題,需要構建循環經濟發展的產業金融政策和投融資機制、完善資本市場對循環經濟的發展和技術創新的支持功能。
關鍵詞:循環經濟;金融支持;持續發展
基金項目:南陽發展戰略研究院、河南省社科院南陽分院項目《南陽大數據產業發展戰略研究》(編號:nyzl201723)
循環經濟理論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初,它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我國自1997年引入循環經濟理論以來,理論界和實踐部門對此發展模式高度重視。發展循環經濟有“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大基本原則,能有效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充分緩解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生態環境退化和資源浪費等問題。雖然我國循環經濟發展已取得顯著成效,但粗放型發展模式仍然普遍存在,尤其是中小企業,由于缺乏必要的支持改造資金,仍然采用傳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的線性資源利用模式。本文從我國建立循環經濟發展金融支持體系入手,分析了現階段我國循環經濟發展金融支持體系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
一、我國循環經濟發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政府對循環經濟發展的財政支持力度較小
由于對循環經濟的認識不足或偏差,導致政府對循環經濟發展的財政支持力度不夠,加之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傾向并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大量政府資金投向了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過程中也很少考慮循環經濟發展,與循環經濟發展有關的部門批復項目和資金撥付到位不及時,循環經濟的公益性特點沒有在各項財政優惠政策中得以完全體現。
(二)金融機構對循環經濟發展中的投融資機制不完善
循環經濟發展需要企業更新生產技術,企業獲取技術改造資金的渠道除了政府支持外,就是自籌資金和信用貸款,尤其對于中小企業來講,由于資金實力薄弱,技改資金就需要通過金融機構進行貸款,雖然金融業近年來獲得長足發展,但金融機構的改革和建設仍不完善,由于貸款手續繁瑣、時間成本高、支持循環經濟的投融資政策不夠健全等原因,金融機構并沒有支持區域循環經發展的專門融資方案,難以對循環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信貸資金支持。
(三)資本市場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滯后
發展循環經濟并非一個企業一個項目所能完成,需要區域通過各產業之間的配套發展,徹底改善資源的線性利用模式,實現資源的閉環式利用,而目前資本市場和非銀行金融機構與銀行一樣,缺少支持區域發展循環經濟的融資方式,不能很好地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全力推動循環經濟的順利發展,這與循環經濟發展的幅度和速度無法保持一致,限制了循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四)國家對于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政策不完善
循環經濟的發展利國利民,應當得到國家各方面的政策性支持。目前在循環經濟發展中仍然沒有實施一定的優惠金融等激勵政策,如稅收、信貸、專項基金等,直接導致產業發展的成本較高,資金供給不足,企業主動參與循環經濟建設的積極性不高,無法順利完成新技術、新設備的更新,阻礙了循環經濟產業的發展。
二、完善我國發展循環經濟金融支持體系的對策分析
(一)構建循環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和投融資機制
1.加大政府和政策性銀行的資金支持力度
首先在觀念上,各級政府應該將節能、節水、節地、節材、資源綜合利用等項目作為當前首要工作來抓,提前做好規劃和投資計劃。其次在資金支持上,對一些重大循環經濟項目,政府要給以一定的資金補貼。財政設立專項基金,專門用于支持資源節約和循環經濟研究、宣傳以及技術推廣工作。同時可以調撥一定比例的科技費用、發展資金、環保資金支持循環經濟的發展。在經濟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優先發展公共設施建設,重點關注用資金支持一些低耗能的行業,為循環經濟發展打下良好的產業基礎。
2.加強財政補貼
從1970年以后,發達國家為了鼓勵和引導企業重視節能環保,制定了大量的優惠措施。日本頒布了《廢棄物處理與清潔法》,對于修建廢棄物處理設施的企業,法律規定政府會撥款給予補貼:美國從1978年起,國家環保局就對設置資源回收系統的企業給予財政補貼。中國對節能環保的關注、投資和立法都較晚,一直處于完善之中。
充分發揮政府采購的消費引導作用,政府采購過程中要選擇環保產品,在整個社會樹立綠色消費的觀念。政府的投資性支出應重點放在循環經濟建設的投資上,既刺激了循環經濟企業的積極性,又減少了企業的負擔。
設立專項建設循環經濟基金,提供低息貸款。循環經濟由于風險大、建設周期長,又具有公共效應和外部效應,需要政府設立專項基金,對循環經濟產業給予低利息的貸款,支持這一新型發展模式的健康發展。
3.建立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稅收制
循環經濟的3R原則即“減量化原則、再利用原則、再循環原則”。在稅收改革中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原則。提高排污稅,對于排污嚴重的企業,可提高排污稅率,甚至要求減產,以刺激企業增加防污設施。進行資源稅制的改革,資源分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資源,根據供求關系和3R原則,應該加大不可再生資源的稅收,而對使用可再生資源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對所得稅進行稅前扣除改革,在3R的原則下,循環經濟的發展是一項高科技含量的系統工程,大力推廣“節能減排”,需要企業對新產品、新材料、新能源進行研發,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因此,政府應在計算所得稅時對上述投入進行一定比例的稅前扣除,支持和鼓勵企業循環經濟的技術革新。另外,在“減量化原則”下,為減少汽車的排放,緩解交通,可借鑒荷蘭的經驗,企業公共交通工具的成本可稅前扣除。
(二)推進循環技術的研發,大力發展綠色產業endprint
1.依靠科技進步,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循環經濟發展必需依托科技進步,的政府部門要研究制訂一套循環經濟發展的鼓勵政策,鼓勵企業、科研院所、研發機構開展節能環保設施的研發。將節能環保、節約循環等優秀的技術優先應用到企業產業轉型升級。鼓勵企業踴躍引進國外一些先進的發展方式、循環產業鏈技術、低耗、低污染以及新能源利用技術等,提高循環經濟技術的發展力度。
2.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地方政府要徹底揚棄片面追求GDP的思想,將經濟發展政策的著力點轉向資源利用效率和區域可持續發展,依托現有優勢產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配套的靜脈產業,逐步將趨于經濟發展推向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加快區域產業園的生態化升級步伐,以構建生態產業園為目標進行招商引資,將產業園生態化改造作為一個整體項目向市場推介,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整體融資途徑。
(三)完善金融市場建設,充分調動各類金融機構的積極性
1.優先支持發展循環經濟,加大完善金融體系支持力度
設立循環經濟發展基金,對符合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項目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鼓勵企業在節能低污染技術的研發和創新,并使其快速市場化、產業化,鼓勵公司積極開展節能低耗生產、開展循環經濟,特別對于一些污染行業,要實行資源的再回收利用。對環保產業的循環經濟發展項目,要實行資金補償、加大資本注入等方式,中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和激勵作用,積極吸收和利用國外的資源再利用的經驗方法,對從事資源再生利用的再生資源產業,探索對資源循環利用的企業財政扶持政策。與此同時,充分發揮社會資金的主導作用,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循環經濟發展項目中,既起到了對循環經濟金融支持的作用,也為社會資本提供投資途徑。這樣既擴大循環經濟發展中民間資本的積極性,又符合了政府部門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初衷。
2.有效利用政策性銀行對發展循環經濟的支持作用
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國家戰略,應該在金融方面給予相應的優惠支持。政策性銀行要在實行循環經濟發展的國家戰略中發揮引領作用。重點支持發展循環經濟的項目建設,把資金引導向循環經濟模式的建設中去。
3.充分發揮商業銀行在發展循環經濟中的作用
激勵商業銀行積極支持循環經濟建設,優先把貸款投入到那些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方向的節能型企業。銀行通過提供低息的貸款,使這類企業得到更好地發展;對于循環經濟產業要給予相應的支持政策,確保他們的產品在市場上保持一定的競爭力;積極支持企業搞自主創新,加強節能低耗技術,確保循環型企業具有相對充裕的資金來源。
4.建立“綠色”信用貸款體系
在環境金融越來越被重視的今天,很多國家已經把環境因素納入貸款評價體系,循環經濟企業憑借其“綠色”即可獲得“綠色”抵押貸款,循環經濟企業可根據經營過程中”3R”原則,得到商業銀行的綠色抵押貸款,同時獲得銀行在利率、期限方面的優惠和傾斜,國家根據各商業銀行在推行綠色金融的表現,制定量化的考核體系,激發各商業銀行的積極性,提高綠色信貸的可操作性。
5.實施保險創新,建立循環經濟發展的風險分散與疏導機制
保險業具有分散風險、組織經濟補償的風險行業,是轉移風險支持循環經濟的一項重要方法。保險公司可以通過購買企業發行的循環型股票參與循環經濟投資。
總結
本文針對目前我國循環經濟發展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要研究制定循環經濟發展的財政金融支持政策;加快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構建生態產業園,將現有產業園生態化改造作為整體項目進行融資;充分發揮政府采購的消費引導作用,構筑綠色消費的社會氛圍;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和社會資金的基礎性作用,鼓勵企業開展循環經濟技術研究和項目建設等循環經濟金融支持體系。由于缺乏相關數據,本研究設想的金融支撐體系的有效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劉力.循環經濟的產業轉型與綠色金融體系構建[J].海南金融,2008(10)
[2]齊美東.金融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探析[J].稅務經濟,2008(01)
[3]韓世君.發展循環經濟的金融支持[N].金融時報,2006-7-3(08)
[4]李富田.循環經濟的經濟學困惑[J].生態經濟,2006(09)
[5]陶君道.金融支持欠發達地區循環經濟發展研究[J].甘肅金融,2006(02)
[6]李松.我國環保產業投融資體制創新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02)
[7]O.威廉姆森.資本主義經濟制度[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作者簡介:
田冬曉(1981.5- ),女,漢族,河南南陽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經濟地理和旅游地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