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外出打工成為農村勞動力改善自身生活條件的必由之路。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對當地的經濟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影響。上思縣農村勞動力外出對緩解家庭貧困、增加農村居民收入等具有重要作用,勞動力流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資本、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性資源的流動與重組,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的分工和生產的專業化程度及農村市場的深化。但是,同時也應該看到,由于大量文化程度較高的青壯年男性勞動力外出務工,不僅使農村留守勞動力的勞動強度增加,而且對先進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和現代農業的發展帶來一定負面影響,如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造成了土地資源浪費和土地流轉困難以及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影響了公共事業的快速發展等。上思縣許多村屯中多為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青壯年勞動力多進入大城市打工,尤其以廣東和深圳為主。本文旨在分析上思縣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對當地經濟發展積極與消極的影響,并采取可行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積極與消極的影響
分析上思縣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的積極與消極的影響,這對于經濟欠發達的上思縣的脫貧摘帽戰略及現代農業的起步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背景及現狀
我國農民人均耕地太少, 國家統計數據表明, 目前我國農民人均耕地僅0.087 hm2,僅達到世界農民占有耕地人均水平的1/4 ,加之農業生產力低, 導致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同時, 農民的收益比較低,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城市第二、三產業得到快速發展, 使得農業比較效益更低,從事農業的農民人均年收入僅幾百元,而打工至少2000元。這讓農村缺地、少地的農民紛紛外出打工。在缺地、少地農民的帶動下,即使耕地有余的農民也因為農業比較效益低的原因紛紛外出打工。我國外出農民工平均年齡趨向于年輕化,也是農村勞動力中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群體,他們思想活躍,向往城市生活,大中城市特別是東部發達地區吸引了大量的外資,仍然是他們的主要輸入地,并且有著強烈的外出就業沖動, 也較為容易適應現代工業生產的要求,而外出打工被他們稱為“鐵稈莊稼”、“富民產業”,這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國務院研究室牽頭完成的《中國農民工問題研究總報告》表明,目前,全國外出進城務工農民約1.2億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社會分工進一步深化的結果,是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思縣地處廣西西南部,防城港市的西北面,位于十萬大山北麓,與防城港的防城區,欽州的欽北區,崇左的寧明縣、扶綏縣和南寧的江南區、良慶區連接,不沿海、不沿邊,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山區。全縣總面積2816平方公里,轄4鄉4鎮,83個村、4個社區,2016年底總人口25萬人,其中鄉村人口20.24萬人,每年有一半以上的人去大城市打工。
上思縣經濟發展起步晚,自身基礎薄弱,是廣西“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上思縣扶貧工作雖然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績,貧困人口由2015年的3976戶16473人減少到2016年的2700戶10839人,貧困村由2015年的32個減少到2016年的26個,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的8.14%降至2016年的5.35%,但新階段農村扶持貧困對象達5777人,并且這些貧困人口貧困程度更深,多分布于條件更差、基礎更弱的地區,扶貧開發面臨嚴峻挑戰。而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對于農民脫貧致富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減輕了對農村土地等自然資源的壓力,實現耕地的規模化經營;增加了農業投入,加快了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提高了農民自身素質。但是,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還存在一些問題,應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
總之,由于農民人均耕地有限、農民收入和農業比較效益低以及脫貧致富等原因,導致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外出打工,當然也不排除新生代農民厭農需要外出務工另謀出路、外出務工農民的成就吸引農民外出務工以及政府的導向作用的可能。從現狀看, 農村勞動力轉移主要以沿海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為目的地,方式上以異地轉移為主。由于現有城鄉二元化制度以及農民工的收入水平限制, 農民工難以在城市定居, 而是候鳥式的往返于城市和農村。本文主要探討上思縣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對策建議。
二、上思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對當地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
1.上思縣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給農村帶來的積極影響
(1)上思縣農民外出打工能夠增加農民收入, 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外出打工對于上思縣貧困村農民的生計來講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外出打工不僅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而且減輕了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2)上思縣農民外出打工既能夠減輕勞動力過多對土地的壓力,又有利于實現耕地的規模化經營。上思縣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之后, 減輕人口對耕地的壓力, 有利于耕地的持續利用, 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 外出勞動力將自己的土地租給未外出的農戶耕種, 有利于實現耕地的規模經營。
(3)增加了農業投入, 加快了產業結構的調整。上思縣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 絕大多數以改變家庭生產和生活條件為目的, 其打工收入有相當部分用于農業投資, 如購買化肥、農藥、農膜、種子、良種、畜禽、農機農具和進行農田水利建設等, 一些農民外出打工后將有限的土地資源自愿、有償地流轉到一些善于經營的農業大戶用來種植澳洲堅果、板栗、藥用植物、蔬菜等, 帶動了農業結構的調整, 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
(4)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 提高了農民自身素質。一是語言溝通能力明顯提高, 與外地交往的語言障礙逐步消除。據我們對天堂屯、玉學屯以及平江村等進行的調查,有些外出打工時間較長的農民,已經會說普通話,有的還能說幾種不同的語言。二是勞動者素質有所提高, 商品意識有所增強。外出打工的農民經過多年打工、經商的磨練,促進了思想的解放和觀念的更新,許多人利用勞務收入辦商店、做買賣、購汽車、搞運輸、辦公司、包工程,說明他們已經懂得依據經濟效益原則選擇其投資方向。endprint
2.上思縣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給農村帶來的消極影響
(1)對家庭的影響。
①不經濟性。當前的研究者對農民外出打工的經濟效應大多持樂觀態度,這主要是由于這些研究往往只看到農民的現金收入與務農時的現金收入的差別。他們把農民外出打工所得現金收入減去因打工而付出的直接成本和農民務農時的現金節余作比較而得到一個樂觀的結果。但是他們沒有看到因農民外出打工導致的隱性成本與機會成本。把這些成本一并算入,可以得到一個與當前研究相反的結論—農民外出打工并不經濟。農民進城務工在現有的政策背景下, 其主要收入來源是工資。國家統計局公布, 2004 年全國農民工月平均收入 539元。而農民工外出需要花費的成本包括往返交通費用, 路途用餐費用,尋工費用, 打工期間的生活費用,交通費用,通信費用,返鄉后的土地復墾費用, 房屋修繕費用等。農民外出打工后 ,家居環境得不到較好的維護,導致很多農民外出打工回來后不得不花費時間、金錢對房屋、周邊環境進行修繕。農民工返鄉后,將面臨缺乏生活資料的窘境,往往就連大米、蔬菜都要從左鄰右舍那兒購買 ,這導致了又一筆費用。另外, 農民外出打工還要面對機會成本問題 ,把農民進城打工的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一起算上足以說明農民進城打工并不經濟。
② 留守兒童與留守老人問題。出于婚姻穩定角度考慮, 現在的年輕農民往往選擇夫婦同時外出打工 ,留下孩子和老人。這將不利于留守孩子的成長和老人的晚年生活。孩子是社會的未來,可是,隨著打工潮的興起,農村的留守孩子越來越成為社會之痛。現在,這些孩子要么跟著爺爺奶奶要么跟著親戚生活。爺爺奶奶通常年齡較大, 沒有足夠精力照顧留守孩子, 對于孩子的教育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將導致孩子的教育跟不上時代,特別是在像上思這種教育落后的縣城 ,無疑會使農村后繼無人,導致惡性循環。留守孩子還有可能養成金錢至上的心理, 因為打工父母為了彌補內心的不安, 往往會給孩子寄錢寄物以滿足其物質方面的需要,這使得一些孩子養成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 不光使打工父母的不經濟性更加顯著, 反而會給孩子的未來留下后遺癥。選擇夫婦雙雙外出打工的農民, 通常都把尚幼的孩子留給自己的父母, 從而也把家庭的重擔交給了年事已高的老人。根據對上思縣為期一周調查研究的分析, 農民夫婦外出打工后給自己年老的父母造成至少以下不利影響:子女外出打工沒有通過促進土地流轉來減少家庭耕地面積,留守老人不得不用較多的時間來從事生產勞動和家務, 所以他們勞動強度可能增大,身體狀況惡化;由于子女一般都是集中在春節才回家, 平時老人只能以思念來聊以自慰, 因此留守老人多數存在情感寂寞。在我們對天堂屯、玉學屯以及平江村等進行調研的過程中,發現一些留守老人在其村屯門口坐著,雖然老人家精神矍鑠,但是依然能感覺到老人家的孤單寂寞和對孩子的想念。
(2)對村莊的影響。
①由外出農民的土地引起的問題。上思縣農民外出打工會導致自己家的土地相對充裕,這讓留守農民對這部分土地有需求。但是,當前農村土地的流轉制度不完善,外出農民對土地的處置方式往往簡單化:一是無償贈予留守農民耕種,返鄉后收回;二是有償轉讓經營權;三是讓留守老人自己耕種;四是選擇撂荒。不論哪種方式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無償贈予的方式存在贈予誰的問題, 這影響村民的團結。由于缺乏評價標準,有償轉讓將存在轉讓費用多少問題,過高費用損害留守農民, 過低費用損害外出農民。留給留守老人自己耕種會加大留守老人的勞動強度, 而且由于老人的身體原因, 他們必然選擇廣種薄收的方式, 這不利于提高土地的生產力。撂荒更是浪費農村資源, 而且還產生農民返鄉后的土地復墾費用。
②上思縣農村的建設問題。上思縣農民外出打工后將使村屯的基礎設施建設缺乏主體, 留守的老人孩子難以承擔該重任。當前的上思縣提出要加大村屯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可是村屯的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了, 許多村屯家庭出現“空巢化”, 村屯出現“空穴化”, 這必然加大建設難度, 增加建設費用, 有的項目甚至會因為主體缺位難以實施, 例如鄉村公路的修建, 農村一家一戶的沼氣池建設, 缺乏青壯年勞動力的參與, 這些項目通常難以實施從而選擇放棄, 這與上思縣城建設的方向背道而馳。
③社會風氣問題。上思縣青壯年農民外出打工掙到錢后往往選擇回家進行房屋建設,這在農村都需要當地村民的幫忙,由于外出農民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沒能幫助別人,自己回鄉后找人幫忙可能會遇到想象不到的困難。而且很多年輕人回家辦完自己的事后又外出打工, 這讓留守村民對外出打工的農民缺乏信任感,從而導致留守農民與外出農民之間的矛盾。在上思縣有的村屯甚至出現外出農民回家辦喜事喪事都要花錢雇勞動力。這給淳樸的農村風氣注入了不和諧的因子。農民工在城市由于沒有足夠的收入享受城市文明成果,也因為城里人對農民工的偏見,導致他們無法真正融入城市,這些使得農民工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所以相當部分農民工往往選擇賭博以填補精神上的空虛。這樣的風氣還會隨著農民工的返鄉帶到農村。眼下上思縣部分村屯賭博成風,一方面由于村屯文化設施落后 ,農民的業余文娛生活缺乏;另一方面就是春節期間由于農民工返鄉賭博帶來的后續影響。
(3)對村屯社會的影響。上思縣農民外出打工增加了他們的現金收入, 可是他們在現有政策背景下回鄉投資、創業的環境限制很大 ,選擇在城市定居或創業又因為收入太少難以實施。同時因為他們在村屯還有老人孩子,另外,還有難以合理轉讓的土地,這些都使他們最終會回鄉重新從事農業,他們的打工收入也僅僅是他們后期從事農業的生活保障費用而已。對于缺地和少地的農民, 這種情形會更突出。正是因為農民工打工回鄉后難以在當地投資、創業, 導致農民工大多選擇把收入存入金融機構, 而金融機構又把農民工的收入轉手流向城市。這就使得農民工不僅把勞動成果留給了城市而且把打工所得收入也變相地向城市投資,使金融機構和城市居民獲得絕大部分投資收益, 而農民工只得到很少的銀行利息,這會導致城鄉差距越來越大。村屯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造成村屯建設越來越滯后, 從整個社會來看, 農村中的“能人”、“精英”到城市去從事最苦、最累、最臟、最險的職業 ,而沒能在上思縣村屯發揮其長處,帶動村屯經濟社會的發展,這是人力資源的浪費和損失。endprint
三、結論及對策措施
上思縣大量村屯勞動力外出對當地的經濟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影響。村屯勞動力外出務工是現代化發展過程的一種不可逆轉的現象,隨著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人數和頻次的增多,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減少已是不爭的事實,帶來的消極影響也不可能都得到消解,企圖阻止這種外出務工現象幾乎是徒勞的,而且促進上思縣村屯經濟發展 ,增強農業生產力, 提高上思縣農民生活水平,必須把上思縣村屯勞動力,特別是村屯青壯年勞動力留在村屯,讓他們成為村屯建設內源力量的主力軍,上思縣村屯勞動力轉移應以就地轉移為主,異地轉移為輔。否則城鄉差距只會越來越大,村屯只會越來越落后,農業越來越弱勢,農民越來越苦。因此,需要采取以下的措施和改革:建立土地托管機制,確保土地流轉不撂荒;加強村屯社會管理,解決弱勢群體憂與難;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實現農民離土不離鄉;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 提高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強化人員技能培訓,促進外出務工上層次等措施,通過這些改革來促進上思縣村屯勞動力轉移的健康發展,只有這樣村屯建設才能順利進行,目標才能實現。
參考文獻:
[1]王瑜:“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一基于農村金融資本視角的分析框架”,《農村金融研究》[J],2010:15-16。
[2]岳希明,羅楚亮:“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與緩解貧困”,《世界經濟》[J],2010,(1):84-98。
[3]敖德玉,黃雪梅,周相勇:“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的影響-對農民外出打工現象的分析”,《安徽農業科學》[J],2006,34(23):6376-6377。
[4]韓俊,崔傳義:“我國農民工回鄉創業面臨的困難及對策”,《經濟縱橫》[J],2008(11):3-8。
[5]柳建平,張永麗:“勞動力流動對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的影響-基于甘肅10個貧困村調查資料的分析”,《中國農村觀察》[J],2009,(3)。
[6]蔣紅梅:《廣西區返鄉農民工創業模式研究》,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7]程姝:《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東北農業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8]李昱:《中國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和諧問題研究》,中南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作者簡介:楊志茹(1992-5-),女 ,漢族 ,河北省保定市人,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2015級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 , 研究方向:公共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