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明月
[摘 要]養老問題一直是社會保障中的重點課題,另一方面,我國的老齡化趨勢也不可逆轉。兩者碰撞的結果就是希望利用社會保障中相關措施來解決人口老齡化中遇到的若干問題。經濟養老,避免經濟貧困;精神養老,避免精神貧困;社交養老,避免社交貧困。
[關鍵詞]社會保障;農村;老年人;養老
自1990年以來,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現象。有相關學者指出,到 2050 年左右,我國 60 歲及60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比率將超過 30%,那時我國的社會將會進入到深度老齡化階段[1]。眾所周知,我國的人口紅利已經成為過去,隨之面臨的就是已經不可阻擋的老年化趨勢。國內外大多數學者都普遍認為的是,過去我國經濟的發展在很多程度上依賴了廉價勞動力的優勢。那么在接下的國際競爭力以及綜合國力的對比中,我國該如何拿出應有的同樣具有競爭力的優勢呢?面對這樣的情況,黨和政府做出了一項重要的決策。就是在2015年年底的時候,國務院做出了一項重要的決策就是全面開放二孩政策。全面二孩政策的開放反映了我國人口總數的下降趨勢以及老齡化的背景下,老年人養老的問題亟需我們去就解決。
一、社會保障中的養老問題
社會保障比較正式的定義是指國家通過立法,積極動員社會各方面資源,通過收入的再分配政策,保證無收入、低收入以及已經遭受了各種意外災害的公民能夠維持生存,從而保障勞動者在年老、失業、患病、工傷、以及生育時的基本生活質量不受影響,同時相關法還規定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逐步增進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國民生活質量。在這篇文章中,我需要論述的內容只是社會保障中的一方面,即社會保障中的養老問題與老齡化過程中農村老年人口的貧困問題相碰撞后,我們需要面臨的若干問題,以及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該如何去做。
二、農村老年人口貧困問題
城鎮老年人的養老問題相比較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并沒有那么嚴重。原因在于,城鎮老年人原來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有份正式的的工作,單位會為他們解決經濟上的養老問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更為突出,他們之前大多數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年老之后并沒有任何的生活保障。年邁使他們頓時失去所有的收入來源,養老問題成為一項家庭問題抑或說是社會問題。
相關報道曾提到老年群體貧困的根源在于:老年群體與經濟發展部分處于特殊的“脫域”狀態,相當部分的老年人已經脫離生產部門或者說是職位,除非當地社會保障體系的支持,要說維持體面生活除非在發達國家目前狀態尚有可能,但是在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僅僅依靠國家和政府層面的轉移支付,不要說是體面生活,能夠踉蹌生存已經實屬不易[2]。從另一方面來說,即生命周期理論,人一旦步入到老年意味著消費大于生產,如果沒有青壯年時代的積累,也沒有轉移性支付,老年養老就成為無源之水與無本之木。老年養老問題的根源在于老年的貧困問題,那么該如何解決老年人的貧困問題呢?這就是接下里第三部分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利用社會保障體系的相關內容來解決
三、如何更好結合社會保障來解決農村老年貧困問題
更精確的說老年群體的貧困,不僅僅是經濟貧困,還包括精神貧困、社交貧困以及娛樂貧困。在傳統意義上看來,只要給錢給老人,讓他們不在經濟上拮據,就代表老年群體不貧困。現在這種解讀是完全錯誤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經濟的發展,老年群體的養老問題以及貧困問題,包含方方面面,例如:經濟養老、精神養老、社交養老、娛樂養老。避免老年群體陷入經濟貧困、精神貧困、社交貧困、以及娛樂貧困的境地。
1.經濟養老,避免經濟貧困
曾經訪談過一位農村的老人,筆者的親身感受是,老年人自己是不會輕易開口和兒女要贍養費的。他們寧愿自己節省一點,或者多種點農作物和蔬菜。因此,作為子女的我們更要關注上一代生活的經濟狀況,經常去探望。在經濟養老方面,黨和政府可以做的是完善養老金制度,逐步提高養老金的金額。盡量使養老金可以承擔起老年人晚年的生活開支,這樣老年人對于自己的子女而言就不會有拖累感和愧疚感。社會救濟和社會互助也可以提供一些經濟幫助,使農村的老年群體有其他的經濟來源。并且讓他們知道黨和政府密切關注他們的生活狀態,希望他們可以安享晚年生活,多看看祖國未來美好的發展。這同樣也是感謝他們年輕時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的付出。
2.精神養老,避免精神貧困
經濟的發展和現代社會總體素質的提高,經濟養老問題已經不是主要的問題。更多關注的是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大家都知道很多人年紀到了一定的歲數,就容易有老年癡呆的現象。子女都希望老年人可以好好養老,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們年紀大了,啥都不用管了,好好養老就可以了”。殊不知,這種“坐吃等死”的養老方式是極不科學的。老年人需要他們的存在感和價值感。我們需要讓他們感覺他們被需要,他們才會快樂,精神上才不會貧困,才能實現真正的精神養老的目的。社會保障體系可以做的也很多,例如:舉辦老年人才藝展示活動、書法大賽、刺繡比賽等等,多組織相關的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除此之外,一些社會互助的組織也可以成立,主要的任務就是如何更好地為老年人關注和創造精神生活。
3.社交養老,避免社交貧困
在社交方面,社會互助可以發揮相比較其他社會保障下的項目更大的作用。由于農村老年人居住的地方比較分散,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老年人的社交范圍,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農村有很多的獨居老人,這就更需要社會互助有所作為。社會互助可以成立專門性的促進老年人相互之間交流、聊天以及分享的組織群體。由于年齡的原因,一部分老年人的配偶和玩伴都離開人世了。他們需要新的交際圈去多交朋友,分享生活得點滴。子女或者親人由于工作或者學習的原因不能每天陪在身邊。他們需要一些志同道合的好友來共度晚年的生活。
注釋:
[1]陳琪愷,徐 雋,徐英杰.中國的養老風險分析與應對[N].中國保險報,2012-06-28(2).
[2]樂章. 社會救助學[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