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庭
近年來,山東省利津縣認真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山東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農民專業合作社事業保持又快又好的發展態勢,有效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已經成為推進農村快速發展的最新動能。
一、利津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
1.合作社的數量不斷增加,影響不斷擴大。利津縣現有登記備案的農民專業合作社456家,平均接近每村一家。社員1.99萬人,注冊資金105322.245萬元,帶動農戶4.43萬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2家,省級示范社19家,市級示范社37家。從行業分布來看,從事種植業的216家、從事畜牧業的89家、從事林業的39家、從事漁業的22家、從事服務業的75家、從事其他行業的15家。2017年新發展合作社10家,新增社員900余人,新增注冊資金2980萬元。
2.依托優勢產業。利津縣是農業大縣,肉羊養殖、水產養殖、食用菌、棉花、蔬菜、瓜果種植等產業在利津農業中占據重要地位。依托這些優勢產業,誕生了鹽窩鎮的蔬菜生產專業合作社、陳莊鎮的臨河瓜果生產專業合作社、利津縣大印肉羊養殖專業合作社等。它們圍繞本地特色產業自發而成,同時助推本地特色產業快速發展,示范和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3.服務功能不斷完善。絕大多數合作社都能夠圍繞主營業務,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在良種、技術、農藥、化肥、加工、購銷等方面開展服務。合作社為成員提供全方位服務,無償進行科技培訓、技術指導、試驗示范、信息服務等,微利供應化肥、農藥、飼料、種苗等農資,組織成員統一銷售產品,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顯著提高。合作社上接市場下聯農戶,聚集閑散資金,引進先進技術,在擴大規模上和提高技術含量上下功夫。
4.創新經營模式。政府積極引導合作社與農業龍頭企業、科研院所、超市等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推行“公司+專業合作社+社員”、“科研院所+專業合作社+社員”、“超市+專業合作社+社員”等經營模式,實現了公司、科研院所、經銷商、合作社與社員的共贏。通過與農業龍頭企業搞好對接,合作社統一收購,統一包裝,統一質量,為企業供應農產品。企業直接收購農副產品,確保農產品銷售渠道暢通,減少社員和農戶的市場風險。有的合作社加強同科研院所的合作,農民的技術水平提升很快,生產能力大幅提高。
二、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的主要問題
1.服務能力不強。有一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市場開拓、品牌建設、加工增值、技術培訓、信息獲取等方面的能力十分薄弱,有的甚至形同虛設。有的農產品市場前景暗淡,但合作社不能洞察市場風險,仍然讓社員生產,給社員造成不小的損失;有的合作社品牌意識不強,自己生產的農產品質量過硬,銷量很大,但就是不在品牌建設上下功夫,沒有加強宣傳的魄力,導致市場知名度不高,發展動力不足。
2.運行機制不規范。許多合作社沒有形成科學合理的內部運行機制,合作社成員之間關系比較松散,沒有明確的分工;很多制度只限于貼在墻上,社員對制度不了解或者根本就不認可;不少合作社沒有自己的場地和辦公設施,每次開會都臨時占用農戶家庭辦公,運行十分不暢。
3.合作意識淡薄。很多合作社成員文化程度低、小農意識強、民主意識缺失,有的合作社的發展主要由牽頭的龍頭企業或能人決定,在決策上往往由一個人說了算,一般社員只是跟著跑,內部管理不規范、決策不民主,成為“一人合作社”;有的合作社合作意識不強,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風險共擔。
4.管理人才缺乏。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的農民帶頭人,懂技術會管理、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比較缺乏,制約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創新和發展。合作社的經營管理者一般由合作社內部人員擔任,其知識結構、經營管理能力、技術水平等相對較低,農村經濟管理知識匱乏,市場開拓能力不強,缺乏長遠的發展眼光,法律意識淡薄,難以適應合作社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三、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的建議
1.加大宣傳力度,使合作社觀念深入人心。努力讓百姓群眾認識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重要性。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報紙、新農民學校等新聞媒體和培訓機構,采取多種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地深入宣傳我國合作社發展的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把相關法規張貼在農村公告欄上,讓農民對合作社有更加直觀的認識。認真總結推廣成功典型和能人的經驗和做法,組織召開表彰獎勵大會,進行大張旗鼓地宣傳,充分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激勵和吸引更多農民加入合作社。
2.完善運行機制,提高管理水平。嚴密的組織機構、健全的規章制度和完善的運行機制,是合作社成功運作的保證。明確合作社成員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官方要進行審核和監督。要建立民主的決策程序。合作社的權力機構和日常管理機構應依程序通過民主選舉產生,各成員的權利受到法律保護,堅決杜絕獨斷專行的現象出現。建立監事會制度。合作社的運營只靠成員的自覺監督是不行的,必須建立功能獨立的監事會,形成完善的監督機制。要建立合作社資金科學管理,兼顧股份分紅的盈余分配制度,以保證社員獲得收益,提高參與的積極性。
3.培養更多的合作社發展人才。鼓勵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方面的大中專畢業生到農村的合作社工作,引進職業經理人的管理辦法,提高管理能力。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到合作社擔任技術指導,普及農村經濟管理、網絡宣傳營銷、農業專業等方面的知識,提高合作社經營管理水平。定期開展合作社管理和技能培訓,有針對性地組織外出參觀學習,提高合作社經營管理人員和廣大社員的思想境界、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為合作社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4.為合作社發展提供更多服務。在合作社技術培訓、農產品質量標準與認證、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營銷和資金互助合作等方面提供便捷的服務。打破行政區域界限,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扶跨區域、跨行業發展,增強對農戶的吸引力,引導廣大農民加入各類合作社,不斷壯大合作社規模。積極開展企業、科研院所、經銷商等與合作社的對接交流,主動牽線搭橋,引導合作社不斷更新技術,拓展市場,進行標準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