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琳
[摘 要]我校是一所山區寄宿制的小學,在創辦寄宿制學校的過程中,給學校管理帶來了許多問題,為此,我校對寄宿制學校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旨在探索寄宿制學校的管理工作,更好地完成對寄宿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關鍵詞]寄宿制;行為習慣;養成
一、發揮表率作用,增強養成意識
1.教師應以身作則,言談舉止、衣著住行,都應起到表率作用。因為教師的每一個行動都是給學生無言的教育,在小學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師是神圣的,教師的舉止經常滲透于孩子的言行,于是我們應從自身出發,從平時的小事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平時,我們教師走進學校、教室,一發現地面有紙屑就隨手把它揀起來,有了垃圾、廢紙總是親自扔到垃圾筒里,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感到愛護環境的重要。有時老師一個眼神,學生就會馬上意識到錯誤并很快改正。
2.班主任、宿舍管理員應率先垂范。班主任、宿舍管理員與住校生學生朝夕相處,長期生活在一起,由于教育者在身邊,并且比學生有著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學生自然地視班主任、宿舍管理員為學習的楷模,它的一言一行都有著直接的或間接的教育意義。因此對于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以教師的示范帶學生的規范。例如在學習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來完成學習任務;在勞動中,班主任與學生共同參與來完成勞動任務;在宿舍中,宿管員與學生共同參與來完成內務整理任務。另外,班主任、宿舍管理員在教育學生時同樣要提高自己,認為老師只是教育學生,忽視對自己的要求,忽視“律己”和“垂范”,這樣說得再多,教育效果也不會很好,必須注意自己的行為表現,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盡最大的努力給學生做出表率,真正起到“為人師表”的作用。
二、規范常規制度,落實行為訓練
1.注重學習對照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組織學生認真學習《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通過逐條對照找差距,教育學生懂得為什么要這樣規范自己的行為,不斷使學生明白道理,變有約束感為自覺的行為。
2.注重在實踐中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行為。通過培養訓練使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強化行為規范意識,在反復要求中增強意志,在褒貶的評價中促進自覺履行行為規范。
例如:可以通過班集體活動鍛煉學生的恒心、毅力、自我約束力。有的班利用學校運動會的機會,組織了幾位平時經常遲到、行為較散漫的學生成立后勤小組,要求他們在校運會期間按照賽程的時間,給本班的運動員按時送去食水和藥物。有的班實行班長輪流負責制,要求學生任職期間負責班集體的日常生活和學習。這樣不僅與同學們的關系融洽了,而且增強了這些學生控制自我行為的意志力。因此,班主任老師在理論引導學生的基礎上,并且要創造“機會”給學生,給學生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培養和訓練學生。這就需要班主任老師不斷地去引導,不斷地反復強化學生。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每周的升旗儀式上的國旗下講話、紅領巾廣播站、班隊會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訓練,著重培養和訓練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培養學生自己管理自己,樂于幫助別人,自覺為集體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通過訓練,促進學生自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習慣養成
1.從關心學生的生活入手,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衛生習慣。小學生的適應能力和自理自立能力相對較差,為了能夠使他們逐漸適應集體生活并不斷提高自理自立能力,我校對新入住的學生,均安排在同一個宿舍,親自手把手地教他們學會刷牙、洗碗盆、整理床鋪、清理衛生等,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之后,改為隔天指導幫助,進而隔周檢查督促,時間一長孩子們自理自立能力逐漸增強,然后再步入正常的管理軌道,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衛生習慣。
2.以活動為載體,使學生安于學校的學習和生活。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僅7—9歲就離開父母來校住宿,他們因受不同家庭的早期教育而形成了不同層次、不同特點的學習生活習慣,他們性格特點、心理特征和興趣愛好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為了給他們營造出一種學校如家的學習生活環境,學校每天都安排了內容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成立了少年宮活動興趣小組,每周的少年宮活動興趣小組均有專人負責進行組織和指導,在學生的活動中發現學生的特長和愛好,然后根據他們的特點與愛好組織相關體育、繪畫、唱歌、跳舞、剪紙等活動,盡最大努力滿足學生的需求,從而使他們感覺到集體生活的快樂與美好,能夠在學校安心地學習與生活。
四、開展評價活動,激勵自我養成
評價是促使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手段。及時對小學生養成教育進行評價是我們做好養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它能促進學生產生強烈的榮譽感,從而促進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強,提高學生的自覺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統一。因此,我們要在養成教育的評價中樹立典型,以獎勵為主,平時盡可能經常使用口頭和體態語言對學生進行表揚和暗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每周我們都要進行宿舍之間的安全、紀律、衛生流動紅旗的評比和發放,每期我們都要進行“優秀室長”的評比,樹立典型;開展“爭當升旗手”、“爭當護旗手”、“爭當安全小衛士”等活動,通過評比和開展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這樣使學生的養成教育的評價具有強烈的激勵性。
五、加強監督矯正,實現全面提高
1.發動學生自我監督,互相監督。我校大隊部成立大隊委日常行為規范督導隊,協助值周班級在校內維持學習及活動秩序,監督環境衛生,違紀的學生其所在班級扣分,充分發揮學生監督的積極性,其角色由被監督者變為監督者、管理者,主人翁意識加強,學生在監督他人的同時,實現了自我監督。
2.我校每一期按時開家長,對他們的教育觀念有了很大轉變,深刻認識到養成教育的重要性,懂得了一些具體的教育方法。我們還給家長們印發告家長們一封信,學生的行為在家庭和社會能得到有效監督和訓練,教育效果極為顯著。
3.在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同時,我們也特別注意做好部分學生不良行為的矯正工作。小學生的不良行為就其成因,不外乎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道德意志薄弱,經不起外界誘惑和缺乏良性教育環境,家庭朋友或外界環境因素影響等原因。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須對癥下藥,如我們采取“以導為主,導罰結合”的方式來制止學生上網吧。一方面學校不斷改善活動設施,健全班級圖書角、活動角,全面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引導學生參加藝術、體育、科技等方面的活動,培養其健康向上的興趣愛好。另一方面加強監督,對個別禁而未止的學生嚴加處罰,連續二次被發現者不得參加三好生、積極分子等榮譽評選。使學生在其不良行為同強烈的刺激聯系在一起后,產生極度的條件厭惡,不得不在日后強化其道德控制力,使自己不再跨進網吧、電子游戲室。由于工作方法得當,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得到了全面提高。
通過養成教育,全面提高了學生的文明行為程度,涌現了一大批品學兼優樂于助人的優秀學生。
總之,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受到各種外部因素和自身素質的影響,我們作為教師應當克服各種不利的因素,只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不斷探索、改進創新,“養成教育”定會結出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