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強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間只有建立雙方的信任機制,彼此相互關心與愛護,我們才有可能實現對他們有效的指導,真正使其“親其師”而“重其道”。有效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教師教學思維活動模式的效仿行為。學生跟隨與效仿程度取決于其對教師的信任與對提出問題的興趣程度,教學情境的趣味性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真正實現師生共鳴的有效途徑,只有建立了良好的雙邊關系,他們才會付出情感與意志的努力來效仿教師的思維,響應并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課堂教學才有效果。如果他們無動于衷,對問題毫無反應,那就只能證明我們教學處在無效的狀態。這是不可取的,教得再好,知識點講得再透徹,學生不愿意學,一切就都只是“零”。要把中學物理課堂變成“有效課堂”,主要建構策略如下:
一、物理課堂有效教學情境的創設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卑l現問題是思維活動的起點和動力。在物理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對學生起到啟其心扉、促其思維的作用。物理教學情境就是提出一些具有概括性的問題,與學生原認識結構產生內部沖突與矛盾,從而引發學生對問題情境的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教學情境的創設應基于如下的三個原則:基于激發興趣,基于學生生活經驗,基于物理學習內容。例如教電學部分,學生在學習適用電壓表、電流表時,老師可以進行這樣的情境創設:“電壓表為什么可以直接接到電源的兩極上,而電流表為什么不能?”諸如如此類額教學情境會引發學生對學習物理的極大興趣。物理新課程標準指出,物理教學注重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物理教學情境的創設應基于學生生活,以學生的生活世界作為創設問題的依據,一切從學生現有的知識與經驗出發,突出人與自然的關系。如,我們學到光的折射定律之后,可以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我們在岸上所看見的“魚”是真實的魚嗎?如果你用矛刺魚,你該怎么做?正是這些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問題卻能激發出學生思維的火花。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是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的良好途徑,但不宜過多地應用,還得把它正確地引導到教學內容上來。中學物理教育有其基本的定位,即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及其學習方式的轉變。情境的創設,一要結合學生成長的地域、社會、家庭環境特點,二要利用中學階段學到的物理知識與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著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雅思貝爾指出:“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不能觸及學生心靈與情感的教育就不是深刻的教育?!币虼?,作為一名物理教師應善意地去信任和理解學生,彼此信任、彼此心靈相通對于教學極為重要。當我們尊重學生,他們才會把批評理解為關心與幫助,把表揚理解為肯定和鼓勵;相反,他們不接納我們時,批評被理解為歧視和“挑刺”,表揚被誤認為對其討好。因此,物理教師除了參與社會分工,利用專門知識與技能為社會創造財富,獲取物質生活的來源與滿足精神需求之外,還要承擔起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活躍而又負責任的公民的職責。物理教師不僅要忠誠于事業、熱愛學生、團結協作,更要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較高的職業操守和良好的教學技能。我們應在整個教學過程發揮自己“大叔”的作用,一方面發揮好轉化、凈化、光合反應的作用,釋放氧氣服務我們的學生;另一方面在釋放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展壯大自己,并從學生身上獲得滋養,共同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為此,教學應體現民主性原則,改變以往師道尊嚴的觀念,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使他們思維活躍、敢于提出問題。要把學生看成自己教學活動的合作者,尊重他們的人格,傾聽他們的觀點與意見,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求同存異,在求疑中發展,在立異中創新,形成良好的質疑習慣以及民主、融洽的師生關系。
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有效引導,以紀律作保障,積極構建合作式學習課堂模式
紀律是實施教學的保障,沒有紀律,教學將無法進行,紀律是實現較高教學效率的保障之一。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紀律對學習、生活、工作過程的約束作用,在紀律的環境下,群體活動會更加有序、高效;其次是與學生共同協商、約定參與探究活動的方式和規則,形成守紀的意識和習慣。采用了合作式的學習方式,要強調集體智慧的作用,實行責任分工,分組探究策略,以問題為驅動,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方式,按照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分組學習。比如高一物理力學部分很難,不少老師和學生都認為力學是整個高中物理最難的一部分或者說是最難的。除了老師的講解,觀看有關的教學視頻以及查閱相關的教學資料,還需要學生們分組討論學習,或者由已經掌握這部分內容的學生講解給未掌握的學生聽或者相互討論,這樣才有可能花盡量少的時間和精力掌握更多的力學內容。總之,教學全程關鍵點是以學生為主體。新課程倡導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起著引路人的作用,引導學生質疑、探究、發現及解決問題。此外,教師要加強專業引領,實施有效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