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貴+黃輝+李濟+朱輝球+吳維惠
摘要:景德鎮陶瓷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淀下了典型中國式民族的文化特征。厘清景德鎮陶瓷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現狀及問題,探討政策扶持、多學科共同參與、合理規劃和有效管理等景德鎮陶瓷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原則。
關鍵詞:景德鎮 陶瓷文化 物質文化 非物質文化 整體性保護
景德鎮有著悠久的陶瓷制造和生產歷史,優良的瓷土資源,精湛的制瓷技藝,獨特的瓷業習俗,使景德鎮成為世界上獨特的陶瓷之城。整體性原則是世界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原則之一,它也被遺產保護工作者作為標尺來衡量類別繁雜、形式多樣的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一、景德鎮陶瓷文化遺產資源構成及內涵底蘊
1、景德鎮陶瓷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構成
根據第三次文物普查的結果,并參考《景德鎮歷史文化名城規劃(2009~2030年)》編制“景德鎮陶瓷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構成”和“景德鎮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構成”。
1.1 景德鎮陶瓷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構成:包括文物古跡、歷史地段、工業遺產風貌區等類,共有不可移動文物770處,(其中古遺址81處,有52處是古瓷窯址),陶瓷文化大遺址片區規模約20.87平方公里,古葬墓9處,古建筑476處,石窟石刻16處,近現代重要史跡1 8 8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 4 3處。(來源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數據)
1.2 景德鎮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構成:包括傳統手工藝、民間美術、民俗、民間音樂、民間文學等類,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52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1項。
2、景德鎮陶瓷文化的內涵和文化底蘊
2.1 與陶瓷生產相關的物質、精神、制度行為等融合而成的手工業文化。景德鎮制瓷業集歷代名窯之大成,匯各地技藝之精華,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手工制瓷工藝生產體系,創造了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燦爛的一段歷史。這種文化是由陶瓷生產相關的物質、精神、制度、行為等融合而成,是集地方文化、時代特征、文化時尚工藝水平、美學思想等諸多因素在內的手工業文化。
2.2 窯火延綿不絕,陶瓷文化與各朝代的文化發生碰撞,積淀下了典型中國式民族的文化特征。景德鎮“新平冶陶,始于漢世”,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制瓷歷史,千年制瓷史使得景德鎮積淀了悠久的陶瓷文化底蘊。從表現形式來講,景德鎮陶瓷文化表現為在陶瓷的泥做火燒與銷售、消費的過程中和各個環節中所呈現的文化形態和情感、心理、觀念、習俗等精神文化的面貌,它是由中國傳統文化所決定的。
2 . 3 陶瓷遺存反映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脈絡,為東西方不同文化的融合和發展提供了例證。既有屬于物質文化遺產的窯業遺存,包括窯址、瓷片堆積層和古窯作坊以及原料坑、礦洞、尾砂堆、水碓、淘洗坑等,還有因陶瓷生產而形成的景德鎮街區形制、地面建筑,也有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工藝、傳統習俗、神話傳說、祭祀儀式、民間信仰、瓷業術語、地名等。更有屬于兩者結合、存世的瓷器和沉淀在瓷都人們心中的瓷業精神。
2.4 在世界范圍內具有普遍的價值,能為一種已經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見證。景德鎮陶瓷文化不僅體現了豐富的傳統工藝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民俗文化,反映了人們審美心理的時代變遷,體現了傳統社會的商業文化、精神,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傳統社會的諸多特征,并在對外文化交流、展示中國文化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景德鎮陶瓷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及問題
1、景德鎮陶瓷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現狀及問題
一是珠山御窯廠成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湖田窯古遺址保護受限。景德鎮珠山御窯廠遺址是元、明、清三代專造宮廷用瓷的皇家窯廠,該遺址是我國唯一一處能全面系統反映官窯陶瓷生產和文化信息的歷史遺存,遺址占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地下埋藏文物豐富,新中國成立后較大規模地對御窯遺址的清理發掘共有5次,清理出明官窯11座,曾被評為十大考古新發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湖田窯東南湖田村,興燒于五代,是中國宋、元兩代各大制瓷規模最大、延續燒造時間最長、生產的瓷器最為精美著名的古代窯場。該遺址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目前湖田古瓷窯址的人為破壞比較嚴重。例如602所是創建于1975年的軍工企業,位置臨近窯址給湖田窯的發掘和保護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2014年,國家文化部將御窯廠遺址(含高嶺瓷土礦遺址)和湖田窯遺址列入“十二五”期間大遺址保護總體規劃項目庫,國家共投資近5億元用于遺址保護和遺址公園建設。
二是傳統街區風貌“老化”和破壞嚴重,文化內涵流失嚴重。
近年來,景德鎮市老街區一些建筑設計過分強調個體的面孔與性格,過度地追求形式上的獨特和怪異,卻忽略了建筑與環境的文化關系,大部分設計既無歷史文化內涵,又無建筑創作者意境,導致了歷史地段的民族傳統、地方特色的缺失。
三是“打造景點”成為構筑文化游的熱點。
(1)“假古董”雄踞昌江邊,“龍珠閣”淹沒在樓房中。
景德鎮新建的“昌南閣”,該閣是景德鎮著重打造的“陶瓷文化核心區”之一,該閣臨江而建,雖已修建多年,仍然沒有被真正利用起來,成為名副其實的“空閣”。像昌南閣這樣的“打造文化”,遍布景德鎮的大街小巷,而像千年瓷都存留的歷史遺跡、作坊遺址、歷史街區這樣珍貴的陶瓷歷史文化遺產卻在持續衰敗中老化。
1987年龍珠閣重建后,是一幢仿明重檐宮廷建筑,其周圍地底下埋藏著無數寶貴的文物遺存。景德鎮自古以來,設御器廠,來此多為朝廷派遣的督陶官。故一切均以陶瓷生產為主。所有的核心建筑均圍繞御器廠周邊而建,龍珠閣于清之后也成為御器廠的一部分。只是解放后,政府在御器廠辦公,才被獨立出來。雖然御窯廠與龍珠閣已聯為一體,但周邊的現代建筑,已經把該閣淹沒了。endprint
(2)“拆舊建新”的景德鎮步行街,人造景點“御窯景巷”。
中山北路作為傳統的商業貿易區,保存著許多清朝至民國時期的古舊建筑,可這樣珍稀的歷史街區并未受到保護,而是在原址拆掉重建,遷出了部分里弄居民,打造了一條仿古步行街。該街并未形成瓷器街的文化氛圍,而是銷售小百貨。沒有發展起來的步行街,把周邊的里弄從中間割裂開來,使得陶瓷里弄文化生態遭到破壞。
目前,新修建的御窯景巷全長1.1公里,從南至北串聯起19條巷弄,但毋庸置疑,這一文化遺跡上,古文物不多,多為人造“古董”,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古建筑群。
(3)“亦真亦假”的劉家下弄歷史街區。
該歷史街區拆遷雖然在工程收尾階段,進行一定的搶救性保護,如在該街區挖掘出的大量日用民窯粗瓷遺跡原址上,建成了景德鎮民窯遺址博物館,但劉家下弄賴以生存的歷史文化街區生態已蕩然無存,該弄變成一條孤零零的“陶瓷文化重要遺存”,和弄外的昌南鎮、昌南閣、仿古商業街等打造文化共同形成了“真假參半”的劉家下弄歷史街區。
四是里弄建筑功能性衰退,居住生活質量下降。隨著景德鎮現代化步伐的加快,以及與之相伴而生的居民對現代生活方式的渴求,老城區的里弄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弄堂布局狹長,只夠單人行走,交通不便;弄堂日照短,采光不足;里弄建筑歷經歲月,建筑總體老化,隨之而來的便是居民對其進行改造,從而使整條里弄變得古韻不再,曾經繁華的弄堂開始斑駁。而那些古樸的墻壁上隨處可見的一個個大大的“拆”字,更是加快了里弄的消失速度,一條條、一片片的里弄隨風散失在我們的記憶深處。
五是十大瓷廠現狀。除雕塑瓷廠和建國瓷廠改造成文化創意產業園外,其它的大量廠房處于閑置、荒廢狀態,或臟亂差、或淪為百姓暫住的房屋,或被私營瓷商拿來用作梭式窯或者軌道窯生產的用地。不過令人欣慰的是,景德鎮政府正在積極保護剩下的這些工業遺產,如宇宙瓷廠內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陶溪川國際陶瓷文化產業園”。陶溪川國際陶瓷文化產業園是2 0 1 3年全國唯一的非遺保護試點項目。該產業園涵蓋建國瓷廠、宇宙瓷廠、景德鎮瓷廠、紅光瓷廠、紅旗瓷廠等11個工廠5個片區,共占地2300多畝,將建成陶瓷工業遺產活態博物館。
六是風景點缺乏維護,歷史名村私房林立。
(1)古窯遺址景區保護方面,景德鎮瑤里的龍窯遺址景區內道路崎嶇不平,由高低間錯的大石塊鋪成,行走十分不便。景區內燈柱倒在路邊,梯路坍塌,未進行修復。龍窯的作坊遺存光溜溜地露在外面,連碑刻上的字都模糊不清。
(2)以瑤里東埠村為例,此村是古時的瓷業碼頭,主要運送制瓷原料?,F如今,除了沿河一排破舊不堪的古屋,后排巷弄的舊房已經拆建成與古村風貌截然不同的現代住宅,古村的歷史風貌遭到了極大的破壞,碼頭的牌匾也已看不清字樣。
2、景德鎮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現狀及問題
2.1 傳承青黃不接,后繼乏人。
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市場經濟的沖擊,十大瓷廠解體,幾萬制瓷工人下崗,陶瓷技藝人才流失嚴重,大量手藝好的師傅奔走他鄉,分別到了廣東、佛山等地,成為這些城市瓷業發展的中堅力量,這無疑是景德鎮最大的損失。
一部分留下來的師傅多半年歲較大,礙于瓷業的不斷衰落,這些傳承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無事可做,更別提收學徒,因此手藝出現斷層現象。年輕一代在新思潮的影響下,缺乏傳統教育,對景德鎮陶瓷制作工藝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認識略顯不足。
2.2 瓷廠解體,技藝斷層。
2005年,景德鎮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后走訪調查了2000余人,初步建立了涵蓋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傳承人數據庫。盡管有20多位陶瓷藝術家和老藝人申請了“傳承人”稱號,但從目前景德鎮市手工制瓷技藝傳承來看,分布零散、不能形成規模。特別是現在,在工業瓷占主導的市場大環境下,一些瓷業工種,例如剮坯工薪資低、就業難,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去學這門手藝。
三、景德鎮陶瓷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策略
作為衡量遺產價值的一個標尺,整體性( integrity) 最早主要用于評價自然遺產,后被應用于文化遺產的保護中,擴展為兩層含義,一是指范圍上的完整性( 有形的) ,建筑、城鎮、工程或者考古遺址等要盡可能地保護其組織成分與結構及其周圍環境的完整;二是指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 無形的) ,要盡可能地保持遺產地理位置上互相連接的相關部分,完整地體現其文化價值。整體性保護是指遵循整體性原則對遺產進行的保護。
堅持非遺保護的整體性原則就是要保護非遺自身的完整性,保護其與所處自然、社會等環境的完整性;就是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利益,眼前與長遠利益的關系;處理好非遺與自然遺產、世界文化遺產等整個人類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之間的關系;就是要實現傳承主體、傳承人與政府、專家學者等內外部力量的協調統一,實現其經濟效益、文化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實現各地域之間、各民俗文化之間的協調統一。
1、多學科共同參與是構建景德鎮陶瓷文化遺產整體性的體系的客觀需要
景德鎮陶瓷文化遺產中蘊含著哲學、文學、歷史、宗教、藝術、天文、地理、民俗等眾多相關學科的知識,它溝通歷史,立足現實,聯接未來。一方面,我們要尊重景德鎮陶瓷文化的價值認同和文化認同。另一方面,既要重視景德鎮陶瓷文化遺產的價值觀,又不能忽視其背景和環境。作為社會公眾的財富,文化遺產見證城市的發展歷程,遺產保護可以延續城市文化,促進城市健康發展。
2、政策是實施整體性保護的前提條件
現階段,在保護景德鎮陶瓷文化遺產時,要在充分發揮文物保護法和城鄉規劃法的雙重保護效力的同時,建立起一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為首的、政府各有關職能部門主要領導參加的權威性領導機構“景德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委員會”,作為常設機構全面對陶瓷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管理。需要針對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可操作的《景德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景德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辦法》、《景德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獎懲條例》等一系列有利于陶瓷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法令法規。
3、規劃為實施整體性保護提供技術支持
建立一條以文化(文物)部門確定保護單位和范圍,指導保護和維修工作,規劃部門制定城市規劃時要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城市發展規劃中。首先,通過景觀控制保護文化遺產地區。既要保護景德鎮陶瓷文化遺產事項本身,也要保護其生命之源。其次,對遺產地區的功能引導,以景德鎮陶瓷文化遺產的整體價值為依托,確定整體性保護原則。
4.有效的管理是實施整體性保護的保證
首先,政府應采取法律、經濟、技術等多種必要措施,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要整合和協調各方面的利益訴求。其次,政府應積極引導公眾參與,處理好景德鎮陶瓷文化遺產的創造者、擁有者和保護者之間的利害關系。
參考文獻:
[1]習罡華.試論景德鎮陶瓷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可行性[J].江西社會科學.2004.12
[2]劉璇.景德鎮陶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D].南昌大學.2014
[3]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論[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
[4]王巨山 、夏曉晨.整體性原則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民族藝術研究.2011.03
[5]潘慧娟.關于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陶瓷學報.2011.02
[6]劉魁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整體性原則[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10
[7]李 莉,倪艷翔,李 鴻.景德鎮傳統陶瓷文化聚落與“非遺”保護[J].中國陶瓷.2014.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