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霞
青銅器對帝王具有獨特的意義,因為它象征著身份和權力,統治者對其象征意義的追求是鍥而不舍的。古代統治者通過用陶瓷來仿制或者在陶瓷中加入青銅器元素,來突顯自己的權威,符合自己帶政治意味的審美。陶瓷文化和青銅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陶瓷和青銅器產生的元素是一致的,那就是,它們都是金、木、水、火、土的有機組合,并通過其中最關鍵的媒介――火,而呈現出各自獨特的材質感和文化藝術形態。陶瓷和青銅器在逐步的演進中,不斷地豐富自身,立志開拓創新的陶瓷畫家們索性把青銅器造型元素搬到陶瓷載體上,以古器入畫拓展了陶瓷繪畫創作領域。
一、陶瓷繪畫藝術融入青銅的藝術意義
夏商周青銅器文化藝術形態體現為國家嚴格控制的禮器,鼎是青銅禮器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品種,其造型特征為由腹、足、耳三部分組成。大腹可以盛載食物,高足架空可以燒火加熱,空耳可以穿過長杠利于搬運。盡管鼎的實用意義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鼎的真正價值卻體現為國家政權、個人身份與地位的標志。它一般多用于統治階級的祭祀和宴飲,具有區別尊卑貴賤的功能,是權力的象征,并根據地位的不同進行嚴格等級上的分配使用制度:“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鼎在當時人們的思想意識中占有重要地位,東周時一幕幕問鼎、奪鼎、追鼎的歷史傳說,及秦始皇泗水撈鼎,漢武帝得鼎改元的歷史記載。
正因為陶瓷文化藝術受青銅文化藝術的影響,青銅器元素在古陶瓷中的運用開始顯現,開始體現在瓷器紋飾和造型上的模仿和變形上,從而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中代替了青銅器的作用,這也體現了青銅器所獨有的政治文化內涵被陶瓷文化所吸納。以致后來陶瓷繪畫藝術也慢慢地融入了青銅器元素。通過對青銅器藝術和陶瓷繪畫藝術的相互運用,繪畫作者已不再是簡單的模仿形態,而是以古意入畫,了然于心。以此傳達出古老文明之燦爛,并在當今凝重端莊的品質中,結合其他元素最終達到所表示的含義。
二、書畫同源,以古器入畫
書畫同源之“源”字,應包含二意,其一為“象”,其二為“神”。書畫同源,究其根本,只有一點,即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中華文明須臾離不開它的給養。從目前發現的最早留下的刻畫符號遺存看,多是對一些具體事物的描繪。多用極其簡約概括的線條描繪人、動物、日月星辰等。無論是花山巖畫或蒼源巖畫,還是仰韶文化的陶器或良渚文化的玉器上都可以看到這些人類早期的繪畫作品。但一直沒有出現文字,直到商代所使用的甲骨文的出現,才有了正式用于記錄的文字,那么文字是怎樣產生的呢?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一些文字與一些原始的符號極其相似,甚至有些字直接就是簡化了的物體的造型。從甲骨文向上看,越來越多的符號既可以稱其為圖案,亦可以稱其為文字。漢字中的象形字及絕大部分會意字就是直接來自于簡化的圖案。
從書法和繪畫的關系上說,書法以“書以言情,書為心畫”,繪畫以“畫以狀物,畫狀物形”。書法所表現的是“氣”和“韻”的流露。也就是說書法線條的“氣”、“韻”表現比繪畫更為強烈。繪畫則以現實生活為源泉,創造物象,以心中形象利用藝術形式再現。由于書畫所使用的工具相同,都是筆墨紙硯,因此在操作的手法上也有很多共性。在筆墨共性的影響下,書法與繪畫就互為影響,互為補償。后來就有了“書畫同源”之說法。
我的作品走的是詩書畫為一體的創作思路,藝術取向是向歷史深處開掘,找尋永恒的素材詩書、青銅,借以傳達一種冷峻、凝重與深沉的氣息,并向文化深處開掘,借助青銅器物的形態元素,追尋恢宏的胸襟、氣度和詩意,體現一種對文化的叩問與深思,并向生命深處開掘。由于這幅整合為一體的陶瓷繪畫藝術作品,融入了青銅元素及花卉、書法意象元素,這并非是遠古的陳腐之氣息,而是洋溢著一種持久的中國文化內涵。在幾經錘煉中,運用簡潔的意象整合便透出的并非物性的精神之氣韻,創造意義在于向本質性表達創作心聲。作品從細致的工筆到小寫意的從容中,尋找寫意的契合點,使作品不溫不火,不野不燥,運用優雅的筆墨去營造清新、祥和、安靜的文化氣息與境界,讓欣賞者在慢慢品味中咀嚼,乃至陶醉。
三、元素的提煉與把握
人類生活需要物資繁榮也需要人文精神的關懷,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與人彼此相協調。如果我們堅信陶瓷繪畫藝術能夠診治人們浮躁的心態,滋潤心靈,為人們能夠提供審美超越和人性自由的話,那么陶瓷繪畫藝術是不可估量的人文精神生活。當你有了技術與藝術的修養,那么元素的應用就是考驗你的藝術修養的程度。
傳統文化元素種類繁多、內容豐富,而傳統美術元素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鮮明的印跡,雖然幾經結構重組,樣式千變萬化,但是無不與生活有關、無不與智慧相連。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到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紋路,再到戰國時期的輕巧器皿,都在圖形、文字及造型等方面成為了中國傳統美術元素的主要載體。在藝術創作中,將傳統美術元素融合與應用并非簡單的復古,而是需要用現代設計藝術的構圖理念對傳統美術圖形進行多種方式的設計重組,這樣才能在提煉傳統美術圖形的同時,將時代特色融入其中,體現出創新風范與歷史底蘊。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用于祭祀的青銅禮器,不僅造型優美、紋飾華麗、制作精巧,而且擔負有“藏禮于器”的重任,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符號與象征。因此也成了繪畫所需的重要元素之一。自幼受青銅文化熏陶的我對青銅文化情有獨鐘。因此在創作中自然對青銅元素的運用比較得心應手,《和諧盛世》這幅作品,該作巧妙地融合了牡丹元素與青銅器元素,而和平鴿融入即迎合了主題又跟畫面增添了生命活力。作品厚重、豪邁與清雅。該作端莊肅穆、花團錦簇,唯有牡丹浩蕩正氣。牡丹曾被當作中國的國花,是歷代詩人畫家創作、贊美的題材,唐代劉禹錫有詩曰:“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我運用牡丹素材其意義不僅在于牡丹美麗的外表,主要在于寄托我自身的美好情感。畫作在巖石上運用三足鼎元素并不是追求惟妙惟肖,而是出于鼎的象征意義的引申。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權力與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在漢文中固有“一言九鼎”、“問鼎中原”、“三足鼎立”之成語。畫作以金石之線、水墨之韻、西畫之色,兼工帶寫、色濃墨酣來表現牡丹的雍容華貴和青銅器的尊貴。青銅器的底紋雖虛化了,但突出了青銅器虛實相映的神韻和心目中的神物。章法布局上以達到具象與抽象的圖騰符號。畫面雖簡練,但卻不失我功力。
書法、古器、花卉等等元素配合著陶瓷繪畫具有多種意義,在中國的陶瓷發展史上帶來了輝煌的篇章,在陶瓷繪畫中加入書法、古器、花卉等元素不僅是對一系列元素的詮釋和補充,也是對陶瓷繪畫的不斷升華和提高。對于不同的元素題材和內容往往能夠成就陶瓷的價值和意義,對于繪畫者來說,在自己的繪畫中加入必要的元素,對于作品既是一種創新和靈感的來源,也是促進著陶瓷繪畫藝術的不斷完善和發展。讓欣賞者在欣賞作品中更多的去了解中國傳統文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