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飛
花鳥畫是我國傳統繪畫的一個重要門類,是從工藝裝飾一步步發展成為獨立的畫科。算上花鳥紋飾,花鳥畫的歷史可以說是非常久遠了。在一萬多年前的巖畫和四五千年前的彩陶上,已經能看見比較成熟的花鳥畫裝飾了。當人類嘗試著用與勞動工具、宗教祭儀混沌不分的史前準藝術形式記錄自己所見所聞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在當時的“藝術”中開始表現自然界的花花鳥鳥了。
史前石器時代鐫刻于石、骨、玉以及彩繪于陶器上的魚鳥、蟲獸紋飾圖案,以及捏塑出來的泥制玩具,就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花鳥藝術。新石器時期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以及龍山文化的彩陶和陶器中都出現了大量的花鳥紋飾。其中,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陶器中以鳥為題的陶器制作已經十分成熟。商周青銅器上的花瓣紋、鳥紋、鳳紋也在當時占有重要地位,屬于后世花鳥畫范疇的紋飾有非寫實的夔紋、蟠龍紋、鳳紋和較為寫實的鳥紋、鳥首紋、牛紋、牛首紋、蛇紋、蟬紋、龜紋、蟾蜍紋、蕉葉紋、四瓣花紋等等。例如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鄭的春秋時期青銅器蓮鶴方壺,原為一對,一件現藏故宮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造型宏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設計巧妙,工藝精湛。戰國楚帛畫中的花鳥、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繒書》中的花草亦是屬于花鳥畫的前身。天水放馬灘出土的戰國末期木板畫《老虎被縛圖》,是已知最早的獨幅花鳥畫。而南齊謝赫《畫品》記載的東晉畫家劉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鳥畫家。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隋唐時期花鳥畫也逐漸獨立成科了。
花鳥畫在隋唐以后開始繁榮發展,進入五代,花鳥畫臻于成熟。這時也是花鳥畫的鼎盛發展期,由于出現了“黃徐異體”,使得花鳥畫被分成兩大派系。也就是耳熟能詳的“黃荃富貴,徐熙野逸”。他們通過不同的選材和不同的手法,分別表達或富貴或野逸的志趣。徐熙何許人也?其是五代南唐杰出畫家,出身于“江南名族”。一生未官,但他有著許多名號,郭若虛稱他為“江南處士”,沈括說他是“江南布衣”。其性情豪爽獷達,志節高邁,善畫花竹林木,蟬蝶草蟲,其妙與自然無異。其作品,有“意出古人之外”而創立了“清新灑脫”的風格。他作的畫,氣勢奇偉,筆力豪放,擺脫了當時畫院里柔膩綺麗之風。其后代也是沿襲了他的風格,徐熙的孫子徐崇矩、徐崇嗣、徐崇勛皆善畫。進入北宋后,由于當時“黃家富貴”成為北宋宮廷花鳥畫的標準,徐崇嗣便效諸黃之格,創造了一種不用墨筆,直以彩色圖之的沒骨畫法。那么黃荃的繪畫風格便與徐熙截然相反了,黃荃的花鳥畫是典型的畫院派風格,黃荃17歲時即以畫供奉內廷,曾任翰林侍詔,主持翰林圖畫院,又任如京副使。任前后蜀宮廷畫師40余年,深受皇帝以及后宮的喜愛,所以他作的畫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皇宮當時的喜好變化。黃荃重視觀察體會花鳥的形態習性,他畫翎毛昆蟲,形象逼真,手法細致工整,色彩富麗典雅。因為他長期供奉內廷,一般畫的多為珍禽瑞鳥,奇花異石,畫風工整富麗,所以被宋人稱為“黃家富貴”。黃荃的兒子黃居寀是這一畫派的優秀傳承人,被人評價“畫藝敏贍,不讓其父”,甚至畫“怪石山景”超過其父。
北宋的花鳥主要還是承接五代的傳統,早期以黃筌之風格為主導,基本上用的是“勾勒填彩”法,旨趣濃艷,墨線不顯。到了南宋,畫院一半以上的畫家畫花鳥,這一時期的花鳥畫是中國花鳥畫發展史上一個高峰。這也就是說,兩宋以后,花鳥畫一方面在皇家扶持下,發展迅速。另一方面,花鳥畫深受魏晉士人放逸、灑脫風度影響的中國古代文人介入,從而使花鳥畫成為放筆墨以抒胸臆的手段。其實在宋以前的花鳥畫,本無工寫之分,往往工中有寫,寫中有工,但是隨著“黃徐”兩派的不斷發酵以及文人寫意畫及院體畫的發展,宋代開始有了工筆、寫意之分。到了現代,齊白石、吳昌碩等等大師的出現也可以說是花鳥畫的又一次高峰,被譽為“南吳北齊”。齊白石專長花鳥,筆酣墨飽,力健有鋒。但畫蟲則一絲不茍,極為精細,畫蝦堪稱畫壇一絕。齊白石畫蝦通過畢生的觀察,力求深入表現蝦的形神特征,寥寥幾筆,神韻盡顯。吳昌碩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后的高峰”。吳昌碩講求用筆、施墨、敷彩、題款、鈐印等的疏密輕重,配合得宜。“金石氣息、筆力雄渾”是吳昌碩作畫的兩大特色。
花鳥畫傳承至今,以獨特的裝飾意義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僅僅是以國畫的形式出現在紙上,智慧的中華民族將其運用在各個工藝裝飾的上面,常見的有陶瓷、帛畫、宣紙、漆畫、玉器以及織繡。而筆者,就是一名陶瓷工作者,擅長將精美的花鳥畫以陶瓷為載體呈現在大家面前。
陶瓷,顧名思義,由陶到瓷。早在原始時期,人們發現把泥土放在火中烤制不僅可以塑形,而且還可以用來儲存食物,于是便有了陶。由于當時人類的社會生產力很低下,社會的物質文明程度不高,導致了新石器時代陶器的粗糙、古樸制作不精良的特點。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十幾個文化遺址的挖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其主要品種有灰陶、彩陶、黑陶和幾何印紋陶等。到了夏商西周,漸漸出現了瓷器,商與西周的青釉器皿的燒制溫度已經達到1200℃,雖吸水性弱,但表面有釉,故被稱為原始瓷器。這,便是陶到瓷的分界點。
隨著人文社會的不斷進步,瓷器的總類也是一直飛速發展。漸漸出現陶瓷的三大派系,釉上瓷、釉下瓷以及釉中瓷。今天我們主要就是說說這個釉上瓷。釉上瓷之所以被稱作釉上彩,是因為它是在已經燒制過一遍的釉上作畫,二次入窯燒制而成的。釉上彩也有許多的分支,一般常見有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粉彩瓷、色地描金瓷及琺瑯彩等。其中,粉彩瓷的發展最為迅速,也最為大眾喜愛。
粉彩瓷初創于清代康熙年間,它的前身是琺瑯彩,在發展過程中吸取了眾多姐妹藝術的營養,取長補短,使得它迅速興起,受到宮廷以及大眾的追捧。粉彩顏色粉潤,風格柔和,意境雅致,而清代宮廷酷愛這一風格,使得粉彩的地位一度趕超青花瓷。粉彩瓷在雍正、乾隆朝達到鼎盛,《陶雅》中稱贊“粉彩以雍正朝最美,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鮮艷奪目”。粉彩花鳥畫可以說是粉彩的諸多題材中最為喜聞樂見的了。由于清宮廷喜愛精細華美的風格,所以在當時留下了許多精美絕倫的粉彩花鳥瓷畫,令人嘆為觀止。上海市博物館收藏的雍正粉彩官窯八桃天球瓶就是一個代表。瓶身繪一株桃樹,桃干從瓶脛底部下筆進入畫面,枝葉自然彎曲伸展,主干順勢延伸到瓶口下方,形成一幅完整有機的花卉圖景。雍正官窯粉彩花鳥講求疏密有致、虛實相生的構圖形式,主體突出,擅于裁剪,形成清新疏朗、雅致大方的藝術風格。雍正官窯粉彩花鳥的瓶器造型高大優美、線條流暢自然,胎質細膩潔白,與嬌艷秀逸的粉彩紋飾形成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粉彩花鳥瓷是雍正時期外銷的主要品種之一,在當時歐洲皇室對中國瓷器的狂熱追求與熱愛下,民窯粉彩花鳥因此在海外市場的需求刺激下,其工藝性和藝術性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雍正粉彩花鳥藝術代表我國瓷繪史釉上彩瓷的高水準,成為歷代瓷繪藝術效仿的楷模。官窯粉彩花鳥從產生之初就吸收了沒骨花鳥繪畫藝術的優良特點,并在與瓷體的完美結合下形成獨有的藝術風格。民窯粉彩花鳥產品在不同的市場需求下,生產出不同質量的產品,其藝術水平亦可與官窯器相媲美。除了粉彩,五彩和琺瑯彩以花鳥為題材的作品也有很多,精品也是數不勝數,康熙五彩花鳥瓷盤就是康熙時期五彩發展的見證,通體施白釉,盤內繪五彩花鳥圖,邊飾蓋血紅錦地紋花卉,上書“萬壽無疆”四字。底書“大清康熙年制”兩行六字青花雙圈楷書款,斜削足墻。
釉上花鳥傳承至今,既有著我們偉大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也有不同作品的藝術表達,作為一名陶瓷工作者,筆者便有義務將這個文化瑰寶一直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