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文言文是我國幾千年古代思想文化的最重要的載體,是中國文明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作品本身具備豐富的內涵和高尚的精神價值。文言文教學對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傳承民族語言、培養優秀人才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學文言文教學長期以來停留在傳統的字詞串講、隨文釋義等套路上,其結果是教師費時費力,學生聽得云里霧里、昏昏欲睡,文言文教學效果可想而知。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微課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逐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得到普遍應用。顧名思義,微課的主要形式是利用精簡短小的小視頻把學科中的重點和難點展現出來,以便學生能隨時進行預習、學習和復習??梢哉f,微課是目前將現代教育技術和課堂教學相結合產生的一種新型且有效的教學方式。因此,將微課應用到高中文言文教學中,不僅可以改善目前文言文課堂的尷尬狀況,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并更深層次地感受中國古代思想文化。
一、微課在課堂導入的應用
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課堂的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良好的、適宜的課堂導入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微課以視頻形式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和情感共鳴。如在《刺客列傳》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授課前播放一段微視頻,可以以電視劇《刺客列傳》的片頭為主體制作,在微視頻中編輯PPT,讓學生在觀賞微視頻時感受到刺客的俠肝義膽的英雄本色,從而激起學習興趣。
二、微課在課文背景中的應用
課文的背景是學生理解課文主旨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的方式之一。但是,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教師不能對背景進行深入地講述。文言文作品承載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但畢竟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很遠。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化文學底蘊,很難理解他們的言論及思想。這就更需要對課文背景有充分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悟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因此,老師可把微課和課文背景相結合,幫助學生對課文主旨的理解。如在學習《游褒禪山記》時,老師可以通過微課的形式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創作背景。微視頻可以包括作者王安石的人物事跡、人們當時的生活狀態和思想狀況等資料,以此背景讓學生初步感受作者寫作時的情境,從而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旨,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感受到作者所表達的治學、處事等都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獲得成功的道理,感受到作者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樂觀處事的能力。
三、微課在課文理解中的應用
課文內容的理解是高中語文學習中的重點,但在文言文教學中,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一些基本的文言現象已經讓學生對文章望而生畏,更別提一些需要了解才能真正理解文章內容的文化常識等知識點。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上將包含了這類知識點的微課穿插進來,不僅能夠起到提高學生注意力、增強學習效率的作用,而且能讓學生充分理解文章內容。如在《蘭亭集序》教學中,學生對“曲水流觴”這一雅俗不很清楚,教師可根據一些影視作品中的這樣片段制作成微課,適時播放給學生;再如一些古人行禮的文化常識,何為“跪”、何為“坐”,何為“稽首”、何為“頓首”等,教師也可以利用微課的形式播放講解,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文意。
四、微課在課堂延伸中的應用
文言文的學習不僅需要日積月累溫故知新,還需要不斷鞏固延伸閱讀。微課內容短小精悍,針對疑難點專門設計,非常適合學生鞏固課堂所學,或是讓那些理解能力差的學生有了充足的條件進行反復學習。如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現象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如一詞多義、常用虛詞、文言句式、斷句等等。教師可針對某一點做成一系列微課程,發布在相關平臺,供學生反復學習。微課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工具,這對改善鞏固文言文教學效果的作用不容小覷。此外,
為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課后,教師會推薦甚至解讀與之相關或者類似的文章、著作,以此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并使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都是學好語文所必需的。微課作為一種靈活的教學形式,最適合承擔這個任務。如學習《項羽之死》,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文中的情節、人物、語言的學習,還要了解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了解楚漢爭霸那段激蕩人心的歷史,了解《史記》和司馬遷,進而總結和思考歷史。這些延伸內容,在課堂上即便會涉及,但由于時間原因教師也只能蜻蜓點水一帶而過。但是微課就給我們提供了拓展的可能,學生完全可以在閑暇之余,通過微課來了解學習這些豐富的內容,從而形成深厚的文學素養。
總之,隨著互聯網+不斷深入,微課這種新型的教學形式給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吹入了一縷春風,它不僅幫助老師改善文言文課堂沉悶乏味的狀況,而且使學生更有興趣和激情投入到文言文的學習中,從而獲得更好的文言文學習能力和更高的學習效率。同時,它也給教師帶來了創新的機會和智慧。讓我們歡迎它并且將其融入我們的教學,精心設計。相信充滿師生智慧的微課程,能給我們的文言文教學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參考文獻】
[1]胡冰.微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讀者文摘,2015(20)
[2]王福生.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在語文課堂上的優勢互補.現代語文,201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