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吾浩
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的思考
■顧吾浩
農村集體經濟是廣大農民長期以來創造的財富,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村穩定繁榮、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邁上了新臺階,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以及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農村集體經濟面臨著深化改革、創新轉型的歷史新機遇。
因此,把握規律,審時度勢,深入研究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創新模式,對于鞏固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構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國農村集體經濟起源于1952年農業合作化運動,至1956年從初級社發展為高級社,在《高級合作社章程》中規定了農民合作化初期入社的土地、農具、生產資料等歸集體所有,合作社社員實行按勞分配,取消了初級社時期的按入社股金分配的政策。半個多世紀以來,以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農村集體經濟,對我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然而,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理論,站在今天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必須看到,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趨成熟,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農村集體經濟必須除舊布新,浴火重生,適應新時代、新機制、新趨勢,創造無愧于這個偉大時代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主要依據《憲法》、《土地管理法》等規定,通過利用農村集體土地發展二、三產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占用了農村大量的集體土地。但是,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據國土資源部測算,全國實際建設用地約2500萬公頃(3.75億畝),其中,700萬公頃(1.05億畝)為國有,1800萬公頃(2.7億畝)為集體建設用地,在集體建設用地中,農民宅基地1000萬公頃(1.5億畝),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用地約600萬公頃(0.9億畝),鄉鎮企業等生產性建設用地約200萬公頃(0.3億畝),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占全部建設用地的60%-70%。據調查,我國集體建設用地存在許多突出問題:一是土地占用數量大,建設占地失控,特別是一些鄉鎮企業貪大求洋,盲目發展;二是布局零亂分散,缺乏科學規劃,甚至未予報批或批少用多,亂占土地;三是土地利用率低下,廠房閑置,土地荒廢,經濟效益和土地利用率產出率低下。保護耕地、節約用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在新的歷史階段,農民建房再也不能沒有規劃,無序發展;鄉鎮企業再也不能村村辦廠,處處冒煙,搞粗放型的發展模式,而必須在城鄉統籌規劃下,走集約化發展的道路。
長期以來,農村集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特別是鄉鎮企業,圍海(湖)造田,亂開礦山,毀林建廠,而且鄉鎮企業大部分是重污染的企業,對我國自然資源、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損害。隨著我國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的重要戰略目標。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亟須完成的四項任務:一是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二是全面促進資源節約;三是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四是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這既是我國為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舉措,更是就人類未來的美好愿景所作出的莊嚴承諾。同時要求,加快建設現代林業,增加森林資源和生態總量,推動經濟社會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必須在更高層面上、更大范圍內審視和解決我國突出的環境問題,積極探索中國環境保護的新道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正確政績觀,堅持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積極倡導生態文明,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生態養殖,擴大規模,加工產銷配套連接,讓農民的收入得到提高,實現山綠人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因此,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特別是二、三產業,必須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實做到“三去一降”,切實改變拼資源、毀環境的生產方式,切實做到創新轉型,走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
集體經濟屬于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實行共同勞動,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勞分配為主的社會主義經濟組織。集體經濟的實質是合作經濟,包括勞動聯合和資本聯合。在中國,集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農村集體經濟與城鎮集體經濟。農村集體經濟實行鄉鎮、行政村、村民小組三級所有,土地、林木、水利設施等為集體所有,農民蓋房的宅基地為集體所有,無償劃撥。城鎮集體經濟又分為“大集體”與“小集體”,其中“大集體”企業受政府行業管理部門領導,參照全民所有制企業的管理與員工待遇;“小集體”為自負盈虧自主經營。長期以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局限于鄉鎮、村、村民小組三級所有的區域性經濟,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不斷完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新型經營主體的出現及發展,對農村集體經濟的內涵應該有新的突破,農村集體經濟多樣化模式應該成為新的趨勢。這就是,有兩個及兩個以上農民由勞動和資本聯合形成的新型經營主體,都是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農村集體經濟應該走多元化的發展道路。
我國傳統農村集體經濟主要是以土地為核心的三級所有的區域性集體經濟。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農村土地實行“三權分置”,這不僅是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的重大改革,而且為我國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和政策保障。其主要途徑是以土地為核心、三級所有的傳統集體經濟向以土地、資本、勞力、技術等多種生產要素組合,跨界、跨業、跨區域的新型集體經濟轉化。
傳統的集體經濟主要弊端就是共同所有、產權虛置,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產權不清,缺乏共享機制。因此,創新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首先要對現有傳統的集體經濟實行改造和改革。近幾年來,根據中央要求和農業部的具體部署,上海和國內其他地方全面開展了深化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主要實行了以下步驟:一是通過清產核資、資產評估,明晰三級所有的集體產權;二是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和核定農齡;三是將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四是成立由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組成的鎮、村股份合作經濟組織;五是按照股份合作制經濟實行民主管理、市場化運行。通過股份化改造,使原有的共同共有集體經濟變為按份共有的新型集體經濟,有效地維護了農民的財產權。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缺乏法人主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人主體主要是企業法人、事業法人、社團法人,而沒有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因此,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主要是以土地為核心、三級所有的封閉型地域經濟,生產要素單一,產業分工粗放,經濟效益低下,對外合作受限。當前,我國已經從農業經濟社會轉向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全面確立,農村集體經濟必須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從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大方向考慮,農村集體經濟應該從單一的三級所有向多種所有、股份合作的新型集體經濟轉化。主要新式有:一是原有傳統三級所有的集體經濟通過產權制度改革,由原住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組建成新型的股份合作制經濟;二是按照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或《公司法》,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成員二個以上組成農民合作社或有限責任公司等,成為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三是隨著城市資本、工商業經營者和技術人員下鄉,通過土地經營權的流轉,組建成農村集體經濟與民營資本混合所有的集體經濟組織,這類經濟形態,目前在法律上還沒有明確界定,但應該界定為介于城鎮集體經濟和傳統農村集體經濟之間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這樣就打破了千人一面的傳統的三級所有集體經濟,而使農村集體經濟所有權形式內化為更直接、更專業、與產業更緊密的集體經濟,同時在外延上,又能沖破地域界限,以多種生產要素為紐帶,組建成跨行、跨業、跨界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經濟學家舒爾茨指出:市場經濟將資本從低效益領域向高效益領域配置。通過重構農村集體經濟,使農村集體經濟融入市場經濟的大系統、大格局之中。主要是:按照中央的要求,將集體建設用地入市交易,與國有土地實行同地、同權、同價,從而把土地資源變資金、資金變資本、農民變股民,進行新的創業和發展;按照統一規劃,農村集體經濟可以在工業園區、創業園區發展二、三產業,形成新產業、新業態;要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農村空閑房屋及宅基地,發展農家樂、民宿經濟等,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農村集體經濟要積極參與城鎮化建設,購置商鋪、倉庫、市場等不動產,實現保值增值;農村集體經濟也可以涉足金融、保險等領域,興辦或投資村鎮銀行,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上市融資、發行債券、兼并重組;積極引導涉農企業利用期貨、期權管理市場風險,穩步擴大“期貨+保險”試點,提高農村集體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水平。
根據我國現行法律法規規定,我國集體經濟主要分為城鎮集體經濟和農村集體經濟。《物權法》規定: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包括:(1)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2)集體所有的建筑物、生產設施、農田水利設施;(3)集體所有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設施;(4)集體所有的其他不動產和動產。顯而易見,《物權法》的這些條款,是按照我國現行《憲法》、《土地管理法》等基本法律演繹而成的。然而,在組織多樣化、投資多元化的今天,農村集體經濟已經形成新的發展模式,只有把農村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合伙制等新的經濟形態列為農村新的集體經濟,才能讓集體經濟在新的歷史階段浴火重生,取得更大的發展。因此,要進一步修改和完善我國有關法律法規,賦予農村集體經濟新的法律內涵,確立新的法律地位。
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根本動能是加快土地制度和產權制度改革。要按照黨的十八大要求,加快實行土地“三權分置”,明確所有權、落實承包權、放活經營權,只有這樣,才能加快土地流轉,創造更多的投資創業機會,形成更多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農村集體經濟向產業化、專業化、集約化方向發展。目前,全國已有7000萬農戶流轉土地,占全國承包土地的30%左右。下一步,要加快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形成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局面。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要基礎和必要條件。它與土地“三權分置”相輔相成。只有明晰產權,按股共有,才能創造股權交易、股權退出、股權兼并、股權重組、股權收購等多元化的發展方式,實現農村集體經濟跨行、跨業、跨界的發展。通過產權制度改革,要實行村經分離,即村委會和集體經濟組織分賬管理,村黨支部、村委會等村級組織的基本運轉經費,應該由財政轉移支付予以解決,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資產和收益,主要用于發展集體經濟和股民的分紅、福利等。
十八大以來,我國對農業農村經濟的扶持力度前所未有。在重塑農村集體經濟體系的大背景下,要進一步優化財政支農資金的投入結構。根據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要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制度,重點補助主產區、適度規模經營、農民收入、綠色生態,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的指向性和精準性;要根據規劃和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需要,重點支持對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美麗鄉村有導向性、引領性的產業和項目,同時,要創新財政資金的使用方式,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合作;要加快農村金融創新,支持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等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加大服務“三農”的力度,積極推進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試點工作;要支持金融機構開展適合新型農業經濟主體的訂單融資和應收賬款融資業務,推進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不斷開發滿足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需要的金融與保險產品。
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人才是決定因素。在農業農村轉型發展的歷史新階段,黨中央早就提出要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農業勞動者。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最近指出:中國正在發生八個巨大變化,其中第一個變化就是中國正在悄悄地進行一場人力資本的革命,正在形成新的人口紅利的涌動和人力資本的改革,主要是農村實行了土地三權分置、土地流轉,大批進城的農民工開始返鄉創業,形成了“城歸派”。同時,還有許多城市工商業經營者、大中專畢業生、城市白領等紛紛轉移到農村。對于這種新的回歸農村的人力資源潮,各級政府必須要高度重視,積極引導,加強培養:一是要加強農業新技術的培訓,使之成為掌握現代農業科技的新型職業農民;二是要加強創意農業的培訓,使回歸的人才懂得農業的潛在功能,通過創意設計,大力發展融生產、生態、生活、教學體驗、旅游觀光、養生養老于一體的新產業、新業態,延長農業的產業鏈價值鏈,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設高效生態的現代農業;三是要加強管理方式的培訓,就是要用現代工業、現代科技和現代管理方式改造農業、管理農業、創新農業。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及其經營主體,必須培養一支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高素質的經營管理團隊,才能提高市場競爭力,使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搏風擊浪,行穩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