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一煒 凡海萍 王 亮 鄭 健
上海農產品加工企業助力農業轉型、農民增收
■鄭一煒 凡海萍 王 亮 鄭 健
近期,為了解上海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及帶動農民增收情況,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調研了浦東新區、閔行區、寶山區、奉賢區、崇明區的10家農產品加工企業。調研結果顯示,上海農產品加工企業帶動農民增收成效明顯,但也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
2016年,上海有各類農業龍頭企業383家,帶動農業基地面積670萬畝,帶動本地農戶12.36萬戶,全年實現銷售收入1350億元,利潤總額23.33億元,其中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91家。
上海農產品加工企業經營范圍廣泛,涉及谷物加工、蔬菜凈菜加工、豆制品加工、肉類加工等多個行業。上海寶錦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谷物加工,與寶山區1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農場簽訂協議,建立了5000畝的優質大米生產基地,按照“公司+農場+市場”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實行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收購。超大食用菌有限公司在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河南等10多個省建立食用菌種植基地,由公司提供菌包給農民進行種植,并進行技術指導,由公司統一收購進行加工銷售。上海清美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豆制品、面制品、早餐食品、糧食加工品、生鮮農產品等5大系列1000多個產品,在東北、山東、江蘇、上海周邊建立大豆和果蔬種植基地20多萬畝,畜禽、水產養殖基地1.5萬畝,簽約農民達到4600多人。清美上海農產品加工基地現有標準化廠房20多萬平方米,技術先進的豆制品冷鏈加工流水線86條,面制品冷鏈加工流水線45條,冷藏運輸車300多輛,冷庫面積80000多平方米。
景瑞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作為一家蔬菜凈菜加工企業,為沃爾瑪等超市150家門店、大型連鎖餐飲企業以及在吳淞口國際郵輪碼頭停泊的郵輪配送新鮮蔬菜,與阿里巴巴、1號店等國內知名生鮮電商運營平臺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在“互聯網+農業”的發展道路上,摸索出一條新的發展模式。漢康豆制品有限公司的產品銷往農工商等大型超市、寶鋼集團、上海高校后勤配膳中心等單位,并在全市各區標準化菜市場開設500多家專賣店,直接供應上海市民。上海清美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已在上海開設豆制品專賣店和超市豆制品專柜4000多家,面點早餐連鎖門店300多家,品上生活中心菜場40多家成為上海市民餐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景瑞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奉賢區的上海景鮮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等5家農民合作社簽訂訂單協議,通過合作社帶動上海1200戶農民種植、生產、銷售蔬菜,戶均增收約3000元;在南通市通州區東社鎮、金沙鎮及周邊地區建立蔬菜生產種植基地3050畝,通過合同制的利益聯結方式帶動2100戶農民實現增收,戶均增收2000元。2016年,超大食用菌有限公司收購寶山區食用菌共計485噸,帶動33戶農戶發展食用菌種植,戶均年收益在10萬元以上。2016年,上海福新面粉有限公司通過建立長期產銷合作關系和訂單農業等方式,采購上海、江蘇、安徽、山東等地小麥達7.64萬噸,帶動生產基地15.94萬畝,帶動4973戶農戶增收。其中,公司把上海的崇明、嘉定和金山區作為定點采購基地,當年從以上3個區收購小麥1.31萬噸,帶動糧食生產基地3.28萬畝,帶動農戶1022戶。2017年,上海清美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全產業鏈的就業崗位增加到5000多個,帶動4600多個種植戶就業增收。奉賢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3萬多戶農戶建立合同關系和穩定購銷關系,實行利潤返還,與農戶簽訂的年訂單總額達到8億多元。
上海福新面粉有限公司通過產地糧管所、“農民經紀人”與農戶簽訂相關購銷合同,建立糧食最低收購價格與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聯動機制,在政府對小麥最低收購價格的基礎上,根據小麥市場行情的漲跌,對最低收購價格進行合理調整,當價格持續低迷時,做出適當的讓利給生產基地農戶,以保障農戶的利益。上海紫燕食品有限公司提供就業崗位1000多個,其中,生產人員500名左右,同時,積極鼓勵企業員工加盟專賣店。上海清美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在上海加工基地的3個工廠,分別生產豆制品、面制品和生鮮半成品,有生產員工2500多人,其中農村戶籍1600多人;在長三角地區的銷售一線,分布著6000多名清美超市及專賣店營業員,他們當中一半以上屬農村戶籍。
上海福新面粉有限公司特意聘請了相關農業專家來指導農戶種植,使農戶能夠更清楚地了解企業所需原料的品質和種植方法;在糧食收購期間,公司還在上海小麥產區專門設立了收購機構,并在當地進行初步的原料處理。上海紫燕食品有限公司在控制自產的食品安全工作的同時,認真做好合作企業的市場監管工作,并杜絕采購來歷不明的原材料(家禽、蔬菜等),做好品牌建設工作,保護消費者權益。黃氏鹿業專業合作社采用了現場展示鹿茸采割過程等方式,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貨真價實,以誠為本。
一是運輸、用工等成本逐年上升。上海福新面粉有限公司反映,由于上海本地小麥產量逐年減少及質量不達標等問題,企業生產用小麥需到山東、安徽、江蘇等地采購,增加了企業物流費用,進一步增加了企業運輸成本。另外,企業用工成本每年有10%左右的增幅,造成企業控制成本壓力較大,利潤空間縮小。二是消費者對產品多樣化的需求日益明顯,但部分企業技術研發人員不足,且人員流動性較高,企業面臨技術人員重復招聘、培訓等成本問題,這些都制約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上海紫燕食品有限公司反映,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面臨一線工人招工難的問題,對包裝研發等技術型人才的需求較大。
雖然近年來農產品加工企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總體仍然存在規模偏小、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有待完善等不利因素,名牌產品總體數量不多,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和附加值的能力還有待加強。調研發現,一些農產品加工企業由于科技研發跟不上,缺少精深加工的技術和設備,只能維持在低層次的農產品初加工層面上。加工層次低下,加工增值鏈條較短,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很難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大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自身的科技含量、精深加工能力、產品檔次、市場競爭力、現代企業經營水平、資本運營水平、營利水平等都還不高,其經營理念、經營行為和管理方式仍未完全向現代化市場經濟轉變。
一是農產品加工業現行的增值稅“高增低扣”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的稅收負擔,企業自身發展需要政府在減輕稅賦上給予扶持政策。例如上海漢康豆制品有限公司,面制品的進項稅賦為13%,但是成品銷售的稅賦為17%,近幾年稅收繳納逐年增大,企業稅賦較重。二是由于上海土地價格高,用地指標偏緊等因素限制了企業擴大生產規模。黃氏鹿業專業合作社表示,為了擴大再生產,一定的生產性建設用地是必不可少的,如擴建倉庫、養殖棚舍等,但由于沒有土地部門審批許可,目前連路面硬化都不能做,增加棚舍和擴大生產規模談何容易。
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政策建議
一是企業要積極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提高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技術水平。二是有關部門要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農民就業技能培訓,在提高農民就業競爭力的同時,為加工企業發展儲備必須的人力資源。三是積極培育并引導一批高素質人才從事農產品加工行業。
一是鼓勵支持企業通過同行業間的收購、兼并、租賃、控股和承包等方式,擴大企業生產規模。支持企業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發揮種源、技術、管理、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建設域外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二是積極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爭創品牌產品和著名商標,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從而擴大市場占有率。三是組建農產品加工企業集團,有效地進行統一管理和指導,與市場聯結,迅速地獲得市場信息,形成強大合力。
一是相關部門系統梳理農產品加工相關扶持政策,并通過多種渠道宣傳推廣,提高企業的知曉度。二是政府設立財政專項資金,重點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急需的冷藏、保鮮、基地建設、科研開發、技術服務、質量標準等基礎設施建設。三是擴大優惠增值稅的實施范圍,給予規模化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以即征即退的優惠,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四是在政策允許范圍內,給予有發展潛力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相應的用地指標配套,幫助企業做大做強。□
(作者單位: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