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紅 王曉慶 張欣
摘要:以糧食主產區遼寧省種糧大戶為調查樣本,實證分析種糧大戶信貸約束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結果顯示,樣本中50%的種糧大戶受到正規信貸約束,若考慮同時受到多種類型信貸約束情況,受信貸約束比例上升至6444%;種糧大戶同時面臨多種類型的信貸約束,其中受到部分數量約束的種糧大戶比例最高,其次是交易成本約束。研究發現,種糧大戶的土地規模與其受到的信貸約束類型有一定聯系。土地規模相對較大的種糧大戶主要受部分數量約束;規模較小的種糧大戶受到的信貸約束類型較廣泛。進一步分析種糧大戶信貸約束影響因素發現,戶主受教育程度低、家庭年收入較低以及沒有過貸款經歷的種糧大戶容易受到正規信貸約束;土地規模較大、生產性固定資產較多和沒有過貸款經歷的種糧大戶更容易受到部分/完全數量約束,人口負擔率較高、土地規模較小、家庭年收入較低和沒有過貸款經歷的種糧大戶更容易受到交易成本/價格/風險約束。
關鍵詞:種糧大戶;正規信貸約束;約束類型;緩解機制;遼寧省
中圖分類號: F830.58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14-0262-05
當前,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已經與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發展等問題一樣,成為國家十分關注的重大課題[1]。地處東北地區的遼寧省是國家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近年來,在新型城鎮化建設加速以及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的背景下,遼寧地區土地流轉速度加快,土地集中度不斷提高,由此產生許多種糧大戶。由于實行規模化的糧食生產,種糧大戶在從生產資料采購到種植再到收割的各個環節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資金缺乏是種糧大戶發展的主要瓶頸[2]。現實中種糧大戶受到的信貸約束較多[3],信貸約束使得種糧大戶無法進行必要的投資來實現最優的經營效益。如何解除種糧大戶面臨的信貸約束,是目前我國穩定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基于此,本研究擬利用遼寧省產糧大縣種糧大戶融資行為的調查數據,識別種糧大戶正規信貸約束類型及程度,分析影響種糧大戶正規信貸約束的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完善種糧大戶融資制度、創新農村正規金融產品和服務、解除其信貸約束的政策建議,為政府制定支持種糧大戶發展的融資政策以及農村金融機構設計針對種糧大戶的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提供依據和參考。
1數據來源與樣本特征描述分析
1.1數據來源
現階段對種糧大戶沒有統一的界定,本研究考慮到樣本區域,并結合已有文獻,將種植面積在3.33 hm2以上的種糧戶作為種糧大戶。為深入了解種糧大戶是否面臨信貸約束以及面臨的信貸約束類型,課題組于2015年2—12月在遼寧省昌圖縣、法庫縣、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彰武縣、新民市進行了種糧大戶問卷調查,以上5縣(市)在2013年被農業部授予“產糧大縣”稱號,因此,調查區域具有較強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調查采用調研員與種糧大戶一對一填寫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從而保證了信息盡可能真實。調查共獲得有效問卷419份。問卷內容主要包含種糧大戶基本信息、貸款經歷、借貸需求以及借貸滿足情況、未來融資需要與打算等。
1.2種糧大戶基本特征
從表1可見,種糧大戶戶主男性遠多于女性。419位種糧大戶戶主中,男性、女性比例分別為94.27%、5.73%,表明在農村實行規模經營的家庭生產決策中,男性占絕對的主角。
種糧大戶以中年人為主體。調查樣本中戶主的平均年齡為46歲,最大、最小年齡分別為70歲、23歲。從年齡分組來看,30 歲以下的占3.1%,30~39歲占13.84%,40~49歲占50.84%,50~59歲占 23.39%,60歲及以上占8.83%,表明種糧大戶主體是40~59歲的中年人,這個年齡段的種糧大戶掌握著豐富農業生產知識和經驗。
從受教育程度看,調查樣本中初中文化程度占60.3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0.05%,小學占19.57%,80%以上的種糧大戶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
從其身份構成來看,種糧大戶主要從業者的身份主要由普通農民和村鎮干部構成,以普通農民為主,占樣本總數的84.01%,村鎮干部占15.99%。
從家庭人口規模看,以4~6 人為主,占66.35%,最小家庭規模為2人,最大家庭9人,戶均人口4.3人。農業勞動力人數在3人及以上的家庭占66.59%。
從規模種植的年限看,被調查大戶從事規模種植的平均年限為7.2年,從業最長、最短的分別為24年、1年。按年限分組,經營年限在3年及以下占20.72%,4~6 年占37.39%,7~10年占25.23%,11年及以上占16.66%。
在種糧大戶經營類型中,純農戶最多,占55.03%,其次是農業為主的兼業戶,主要兼營養殖業、農資經銷和運輸業,大部分種糧大戶的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較高,同時兼營周邊農戶的農機作業服務,一些種糧大戶還擔任合作社理事長。
調查樣本中種糧大戶的平均耕地面積為13.73 hm2,規模最大的為200 hm2,最小的為3.33 hm2。按規模分組看:>667~33.33 hm2的占比最大,為55.62%;其次是3.33~667 hm2,為35.08%;33.33 hm2以上為9.3%。從土地來源來看,樣本農戶土地除了自家承包地之外,大部分從普通農戶的承包地轉包流轉而來,為72.79%,其次是從村機動地轉入,為32.70%,還有一部分是來自于開荒地。
2種糧大戶正規信貸約束:識別與分類
2.1正規信貸約束識別:基于直接衡量法的研究設計
信貸約束的衡量方法有直接衡量法和間接衡量法。相比于間接衡量的方法,直接調查法被普遍認為是更好的方法,逐步成為該領域研究的主流,Feder等最早采用該方法,他在問卷設計中通過誘導式詢問,獲得農戶信貸需求及滿足情況的信息,以此來判斷農戶的信貸約束狀態,近年來,在研究中該方法越來越多地被采用[4]。本研究在借鑒他們的甄別方法基礎上設計調查方案。
本次調查考察了種糧大戶2012—2014年的信貸需求及其滿足情況,調查中我們嚴格設計問卷,通過誘導式詢問獲得種糧大戶信貸需求及獲得情況的信息,進而識別和區分不同類型的信貸約束。信貸約束識別與分類思路見圖1。從圖1可以看出,我們設計的初始問題是2012年以來,您是否向農村信用社等正規金融機構申請過貸款?根據種糧大戶的回答將樣本戶分為申請貸款者和未申請者。
對于申請者,繼續詢問他是否得到貸款,問題是是否獲得過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對于獲得貸款的種糧大戶進一步設計問題得到的貸款額度與申請的額度是否一致,這樣我們可以得到3個結果節點用于識別信貸約束。種糧大戶向正規金融機構申請貸款并獲得全部申請金額的,這樣的種糧大戶被認為不受信貸約束;種糧大戶向金融機構提出的貸款申請被拒絕或種糧大戶獲得的貸款額度少于申請的數額,種糧大戶被認為受到供給型的數量約束,分別為完全數量約束和部分數量約束。
對于未申請者,詢問他未申請貸款的原因,問題是為什么沒有申請貸款,根據種糧大戶的選擇來區分不同類型的信貸約束:(1)如果種糧大戶可憑借自有資金滿足其生活和生產需要,不需要貸款,則其不受信貸約束;(2)申請貸款程序繁瑣、等待時間過長,距離正規金融機構較遠,或因為不能滿足正規金融機構關于貸款抵押或擔保的條件等原因自愿放棄使用正規金融的機會,這樣種糧大戶被認為受到正規機構的交易成本約束;(3)擔心還不起貸款或者失去抵押物,這部分種糧大戶由于害怕風險主動放棄貸款申請,因而產生風險約束;(4)另一部分種糧大戶認為正規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太高,這類種糧大戶不愿意支付對他們而言太高的利率,對利率較為敏感,這類申請者被歸入價格約束。
2.2正規信貸約束機制和程度的實證考察
基于上述識別機制,我們對種糧大戶受到信貸約束的情況進行了分類。在419戶種糧大戶中,受到正規信貸約束的占50.12%(表2),若考慮種糧大戶同時受到多種信貸約束情況,受信貸約束比例將上升至64.44%,種糧大戶受到的信貸約束程度較高。從信貸約束類型看,受部分數量約束和完全數量約束的種糧大戶合計占31.98 %,其中,部分數量約束的種糧大戶占2成以上,完全數量約束的占1成;而受到價格約束、交易成本約束和風險約束的農戶數分別為42、66、28戶,分別占10.02%、15.75 %、6.68%,合計占到總樣本數的32.46%。從約束類型看,樣本種糧大戶受到部分數量約束的比例最高,說明金融機構對種糧大戶數量配給較嚴重;其次是交易成本約束,可以看出,盡管是種糧大戶,也不愿意為了得到貸款而支付過高的交易成本。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種糧大戶,仍有10.26%的人受到完全數量約束。
一般來說,與普通農戶相比,種糧大戶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而且他們的資金需求量會隨著耕地規模增大而增加,那么他們的資金需求是否能得到滿足?不同耕地規模的種糧大戶資金需求的滿足程度又怎樣?信貸約束程度如何?為了探究這些問題,將種糧大戶按耕地規模劃分,通過考察不同規模種糧大戶面臨5種信貸約束類型的概率來了解種糧大戶耕地規模與信貸約束類型之間的關系(表3)。
從表3可以看出,種糧大戶受到部分數量約束的比例隨著土地規模的增加而上升,土地規模由小到大的4個規模組受到部分數量約束的比例依次為14.29%、19.74%、5556%、75.00%,土地規模越大的種糧大戶受到部分數量約束的比例較大,這與調查結果吻合,調查中發現規模種糧大戶的貸款申請基本都可獲得正規金融機構的批準,但貸款額度往往低于其申請額度。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種糧大戶受到完全數量約束的比例隨著土地規模的增加而下降,其中 33.33 hm2 及以上的規模種糧大戶未受到完全數量約束。
種糧大戶受到價格約束的概率隨著土地規模的增加而下降,66.67 hm2以上的種糧大戶未受到價格約束,說明價格機制在土地規模相對較小的種糧大戶中仍發揮著重要作用,規模相對較大的種糧大戶,一方面由于資金需求強烈,為了獲得貸款他們愿意承擔一定的利率,另一方面他們對貸款利率也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從交易成本約束看,相比較而言,>33.33~66.67 hm2規模組種糧大戶受到約束比例較大,其次是3.33~6.67 hm2和>6.67~33.33 hm2規模組,66.67 hm2 以上規模組種糧大戶未受交易成本約束。種糧大戶受到風險約束的比例隨著土地規模的增加而下降,其中66.67 hm2以上的規模種糧大戶未受到風險約束,3.33~667 hm2 規模組種糧大戶風險約束概率較大。調查中發現,風險約束主要來自于借款人擔心還不起貸款而失去抵押物。
從不同土地規模的種糧大戶分組看,種糧大戶的土地規模的差異,與其受到的信貸約束類型有一定聯系。土地規模相對較大的種糧大戶主要受部分數量約束,其次是交易成本約束;土地規模較小的種糧大戶受到的信貸約束類型較為廣泛。
總體而言,>33.33~66.67 hm2規模組種糧大戶受到信貸約束概率最大,為85.18%,其次是66.67 hm2以上規模組和3.33~6.67 hm2規模組,分別為75.00%、73.48%,最后為>6.67~33.33 hm2規模組,為55.79%(表3)。
3種糧大戶信貸約束影響因素的計量分析
3.1信貸約束影響因素分析
種糧大戶信貸約束影響因素的回歸結果見表4。從似然比統計量看,模型整體通過檢驗。從變量回歸結果來看,戶主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經歷3個變量對種糧大戶信貸約束有顯著負向影響。受教育程度高的種糧大戶在農村一般屬于創業型能人,他們農業經營經驗豐富,創收能力較強,他們的個人能力對貸款獲得有積極影響。家庭年收入越高,其融資能力越強,這與我們預期相符,家庭收入較高的種糧大戶通常也具有較高的資產水平和償債能力,因此,這類種糧大戶更容易成為農村金融機構放貸對象。貸款經歷是影響種糧大戶信貸約束的重要因素,有貸款經歷的種糧大戶受到信貸約束的概率較低,這是因為一方面有過貸款經歷的種糧大戶對貸款程序等更加熟悉,對正規金融機構貸款有較為準確的認知;另一方面,這部分種糧大戶以往的信貸記錄可以降低信息不對稱,從而使得他們更容易獲得正規金融機構的循環貸款。
3.2信貸約束機制影響因素分析
3.2.1計量模型與變量
在分析影響種糧大戶正規信貸約束因素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這些因素與不同信貸約束類型之間的關系,因此采用多項Logit模型估計不同信貸約束類型的影響因素。假設種糧大戶面臨(J+1)種信貸約束方式,第i戶種糧大戶受到第j種類型信貸約束時的效用用Uij表示。
多項Logit模型的估計要求每種信貸約束類型的樣本數要達到一定數量。由于樣本量的限制,本研究將信貸約束類型歸并為兩大類:分別為部分/完全數量約束、價格/交易成本/風險約束。同時,將不受信貸約束的種糧大戶設為參考類別。
3.2.2IIA檢驗
多元Logit模型有一個基本假定,即IIA假定。IIA假定是指任意2個選擇項的選擇概率之比與其他選擇項的狀態無關。如果 IIA假定不能得到滿足,則選擇多元Logit模型是不合理的[5]。本研究選用Hausman檢驗對IIA假定進行檢驗,該檢驗的原假設為選擇對象之間相互獨立不相關。檢驗結果見表5,所有結果都不能拒絕原假設。
生產性固定資產對種糧大戶數量約束產生顯著正向影響,可能解釋是對于種糧大戶的生產性固定資產,農村金融機構不愿意接受其為抵押品。調查中發現,種糧大戶生產性固定資產主要是拖拉機、收割機等農機具,而目前樣本地區大多數農村金融機構未開展農機具等動產抵押貸款業務,金融機構很難將這些資產作為抵押物,因此,這些規模種糧大戶會經常面臨部分數量約束。家庭年收入對數量約束有正向影響,但其影響不顯著,而家庭年收入對交易成本/價格/風險約束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可能解釋是家庭收入越高的種糧大戶對信貸需求量越大,目前,農村金融機構提供的貸款額度普遍較低,因此收入高的種糧大戶更容易受到數量約束。低收入的種糧大戶由于財富積累有限,他們對交易成本和風險較敏感,會因為貸款利率等交易成本高和不確定性風險高而進行自我配給,而高收入種糧大戶申貸和償貸的信心與能力較強,越不容易受到交易成本/價格/風險約束。
有過貸款經歷的種糧大戶受到各類信貸約束的概率都顯著較低。有貸款經歷的種糧大戶往往都與金融機構建立起良好關系,在以往貸款經歷中雙方之間頻繁交往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對稱,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金融機構更愿意貸款給老顧客,因此,有貸款經歷的種糧大戶受到信貸約束的概率較低。
4結論與政策建議
4.1結論
在調查的樣本中,受到正規信貸約束的種糧大戶占總體樣本的50.12%,若考慮種糧大戶同時受到多種類型信貸約束情況,受信貸約束比例上升至64.44%,種糧大戶受到的正規信貸約束程度較高。
從信貸約束類型看,種糧大戶既受到供給型信貸約束,又受到需求型信貸約束,需求型約束略高于供給型約束,說明即使是種糧大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我信貸約束。具體來看,種糧大戶受到的信貸約束類型有部分數量約束、完全數量約束、交易成本約束、價格約束和風險約束,其中,受到部分數量約束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交易成本約束。
種糧大戶的耕地規模與其受到的信貸約束類型有一定聯系。耕地規模相對較大的種糧大戶主要受部分數量約束;規模較小的種糧大戶受到的信貸約束類型較廣泛。>3.33~6.67 hm2 規模組受到的信貸約束類型概率由高到低的順序為交易成本約束>完全數量約束>部分數量約束>價格約束>風險約束;>6.67~33.33 hm2規模組受到的信貸約束類型概率由高到低的順序為部分數量約束>交易成本約束>完全數量約束>價格約束>風險約束;33.33~66.67 hm2規模組受到的信貸約束類型概率由高到低的順序為部分數量約束>交易成本約束>完全數量約束>價格約束/風險約束;66.67 hm2以上規模組種糧大戶僅受到部分數量約束。
樣本地區中戶主受教育程度越低、家庭收入越低以及缺乏貸款經歷的種糧大戶更容易受到正規信貸約束。土地規模較大、生產性固定資產較多和沒有過貸款經歷的種糧大戶更容易受到數量約束;人口負擔率較高、土地規模較小、家庭年收入較低和沒有過貸款經歷的種糧大戶更容易受到交易成本/價格/風險約束。
4.2政策建議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本研究認為緩解種糧大戶正規信貸約束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4.2.1完善大戶貸款機制(1)種糧大戶融資需求強烈,他們是金融機構潛在的優質客戶源,因此,農村金融機構應把種糧大戶作為信貸支農的重點進行培育,構建長期穩定的客戶群,實現種糧大戶與金融機構共贏。(2)金融機構要對種糧大戶實行分類管理,對于實力強、資信好的種糧大戶要提高授信額度,培育農村金融機構與種糧大戶的信貸聯結機制。(3)根據種糧大戶需求的特點設計合理的信貸合約,如貸款期限、貸款方式、還款方式等,緩解信貸合約中信貸條款對信貸需求的抑制。(4)金融機構要轉變工作作風,樹立良好形象,改善過去留給客戶貸款需要關系的負面印象,使真正具有有效信貸需求的種糧大戶敢于申請貸款、能夠得到貸款。
4.2.2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擴大農村抵押擔保品范圍,以緩解因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信貸約束。(1)積極探索擴大農村土地經營權、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林權、農房等權利質押貸款,鼓勵開展訂單、農機具等動產抵押或質押貸款模式。(2)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業擔保體系,包括大力發展農業政策性、商業性擔保機構。
4.2.3繼續深化農村金融市場化改革,鼓勵農村金融機構適度競爭金融機構競爭不充分是造成農村金融市場供給型信貸約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應積極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促進農村金融競爭格局的形成,通過競爭滿足種糧大戶有效信貸需求和改善種糧大戶融資狀況。
4.2.4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分散金融機構信貸風險由于種植業自身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比較高,金融機構在考慮以上信貸風險時往往會“慎貸”和“惜貸”。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將有利于降低農業信貸風險,增強農村金融機構種糧大戶的信貸投放。
參考文獻:
[1]劉露霞. 河南種糧大戶的現狀、困惑與期盼——基于150戶種糧大戶的問卷調查[J]. 中國糧食經濟,2013(10):42-45.
[2]任曉娜. 種糧大戶經營狀況與困境擺脫:五省155戶證據[J]. 改革,2015(5):94-101.
[3]陳潔,劉銳,張建倫. 安徽省種糧大戶調查報告——基于懷寧縣、樅陽縣的調查[J]. 中國農村觀察,2009(4):2-12.
[4]劉西川,程恩江. 貧困地區農戶的正規信貸約束:基于配給機制的經驗考察[J]. 中國農村經濟,2009(6):37-50.
[5]張龍耀,江春. 中國農村金融市場中非價格信貸配給的理論和實證分析[J]. 金融研究,2011(7):9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