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東平 張海峰
摘要:效益是衡量生態農業發展的主要指標。建立以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為基本框架的指標體系,運用模糊數學多層次模型,經過一級、二級綜合評判,對我國31個地區的生態農業效益進行計算分析。結果表明,我國不同區域的生態農業效益差異較大,發展不均衡;經濟效益對生態農業效益的影響相對最大,我國東部地區的生態農業效益相對最好。在此基礎上,對我國生態農業建設提出相應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生態農業;指標體系;模糊數學;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14-0277-03
在農業生產中,過度使用化肥、農藥及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易產生土壤板結、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不能維持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而發展生態農業有利于降低能耗、保護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的概念于1970年由美國土壤學家Albreche提出,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各國政府才正式將生態問題引入農業發展領域[1]。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進行集約化經營的一種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資源利用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經濟的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相比傳統農業的發展模式,生態農業更關注農業與環境、資源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2]。
我國生態農業的概念由葉謙吉教授于1980年首次提出;1987年,馬世駿和李松華在《中國的農業生態工程》一書中明確提出農業生態工程,并指出生態農業是合理組合農、林、牧、漁、加工等的比例,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三結合的農業生產體系。在構建生態農業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中,胡代澤認為,衡量生態農業的效益不能只看一、二項指標,而要對系統整體的結構和功能進行綜合評價,要有可比的量化標準,指標的變量來源應建立在現有統計制度基礎上[3];樂波認為,生態農業的綜合效益應包括社會、環境和其他等多個方面[4]。對生態農業的評價方法研究中,李洪澤等綜合運用層次分析法、模糊隸屬度、發展指數等方法來評價生態農業綜合效益[5];鄭軍等運用層次分析法,遵循要素、結構、績效的范式,對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構建指標體系,并得出影響生態農業發展的最主要因素是農業生產主體和效益[6]。目前,我國的生態農業經過近30年的不斷實踐和發展已取得良好效果,大大緩解了糧食生產與生態環境的矛盾[7],但對我國各省區生態農業效益客觀科學的評價分析研究還不多。本研究參考國內外生態農業效益的評價指標體系,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者結合,分析篩選且重新構建適合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并在此基礎上,選取中國除臺港澳之外的22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共計31個區域的數據,采用模糊數學的多層次模型,對31個區域的生態農業效益進行排名分析,為我國未來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1模型的構建及數據處理
1.1生態農業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及權重的確定
根據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將國內外有關生態農業效益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整理,并針對中國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通過分析篩選,確立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為一級指標體系,森林覆蓋率等11個指標為二級指標體系(表1)。在此基礎上,按照層次分析法對各個指標進行獨立打分,求得平均值構建判斷矩陣,并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如判斷矩陣具有令人滿意的一致性,則求出的權重合理[8]。經對每個指標進行打分和判斷,得到符合要求的各指標權重。
1.2評價指標的無量綱化處理
評價指標各指標間往往由于量綱、函數關系、絕對值不同,不具有可比性,無法按照多目標規劃的基本要求綜合形成一個能衡量系統優劣的單指標,因此,須對同一指標不同數值的“價值”予以量化,即無量綱化處理。對31個地區的11個評價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結果見表2。
1.3模糊數學計算
2結果與分析
2.1一級指標綜合評判
省、貴州省、甘肅省、西藏自治區經濟效益權重為0.566 9,大于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而在經濟效益中,農民人均收入的權重相對最大,為0.596 6,對生態農業效益的影響相對最大;東部地區的生態農業效益相對最好,這得益于東部地區擁有先進的農業產生技術、充足的資金支持以及較高的農業勞動力素質[9];中部地區的生態農業效益略低于東部地區,但明顯高于西部地區,這是由于中部地區分布著較多的農業大省,有利于生態農業的建設;北方地區的生態農業效益要高于南方地區,這可能與南北方氣候和地形差異有關。
3建議
為科學推動我國生態農業建設,因此建議:一是根據我國生態農業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 制定我國不同地區生態農業建設的戰略規劃,要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和要素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嚴格按照地域分異規律的要求進行建設,避免盲目性[6];二是加大政府對生態農業建設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對西部地區生態農業的投入,以促進西部地區生態農業建設、減少各區域生態農業建設程度的差異;三是要注重
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結合,改善農業能源結構。雖然經濟效益對生態農業建設的影響相對最大,但生態農業是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農業,要注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結合,調整農業能源結構,尤其是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應采用先進的農業技術,更多地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進行農業生產,改善農業能源結構。四是提高生態農業參與者的生態經營意識及勞動力素質。目前,一些農業參與者的生態意識還比較薄弱,對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及與經濟發展內在聯系的緊迫性尚未引起足夠重視,因此,應加強生態農業科技知識的宣傳與培訓,提高廣大農業參與者的生態農業意識,以更好地進行我國生態農業建設。
參考文獻:
[1]李新平. 中國生態農業的理論基礎和研究動態[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0,21(6):341-345.
[2]翟勇,楊世琦,韓清芳,等. 生態農業評價理論與實證研究[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4(11):54-60.
[3]胡代澤. 生態農業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應用[J]. 資源開發與保護,1991(1):3-7.
[4]樂波. 生態和諧的國際因素分析[J]. 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4(1):5-9.
[5]李洪澤,朱孔來 .生態農業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J]. 中國林業經濟,2007(5):19-22,38.
[6]鄭軍,史建民. 基于AHP法的生態農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0,18(5):1087-1092.
[7]鄧水蘭,黃海良,吳菲. 低碳農村建設問題探討——以江西為例[J]. 江西社會科學,2012(8):61-65.
[8]梅林海,聶紅艷. 生態農業效益評價體系研究——以三峽庫區移民地區為例[J]. 生態經濟,2005(11):83-86.
[9]劉應元,馮中朝,李鵬,等. 中國生態農業績效評價與區域差異[J]. 經濟地理,2014,34(3):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