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浩
【摘 要】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要充分挖掘各學科的思政資源,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在育人目標上與思政教育殊途同歸,在育人機制上與思政教育相互補充,同時民族音樂教育對思政教育在育人的主要任務上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質量。
【關鍵詞】民族民間音樂普及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7-0177-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現階段在全球化時代的背景下,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與滲透,對當代大學生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道德觀念、審美意識、價值取向產生了不小的沖擊,對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提升造成不小的挑戰。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在育人目標上與思政教育殊途同歸,在育人機制上與思政教育相互補充,在國家大力推動中華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的背景下,以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普及教育為起點,通過講、聽、唱等體驗方式,讓更多的大學生直觀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培育大學生傳統審美意識。以歷史為主線,通過梳理五千年來傳統音樂文化和思政教育的密切關系,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
一、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普及教育與思政教育在育人目標上殊途同歸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普及教育的目標是育美,通過欣賞體驗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提升學生感受中國美、表現中國美、鑒賞中國美、創造中國美的能力,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審美觀念。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追求是育德,培育以中國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的優秀道德品質,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政工作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從本質上來看,中國式的美育和美德高度統一,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其內在的審美價值,正如禮記中所說“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音樂更能夠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夠善化民心,移風易俗。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可以帶給聽眾心靈上的共鳴,喚醒對美的追求,從而將美內化升華到內在的品德。教育部發布的《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教體藝(【2014】1號)中明確指出藝術教育對于立德樹人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教育在根本任務上也是為了培養出優秀傳統民族之德、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之人,因此兩者在育人目標上高度統一。
二、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普及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機制上良性互補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普及教育和思政教育在育人機制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和交互性,對于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機制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民族民間音樂教育有利于改變思政教育的刻板性和局限性,更加符合思政教育的客觀規律和育人的客觀規律。育人要能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思政教育的方式主要是理論灌輸式,說教性過重,缺乏感染力。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普及教育為思政教育建立有效的感情基礎,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作為最能表達情感的音樂藝術,通過聽覺感受吸引,激發共鳴做到以情感人,其內在獨有的音樂感染力是其他任何一種教育手段都不可替代的。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情感的投入,教育質量會大打折扣,形成不了有效的教育目的;我們注重思政本身的顯性教育功能的同時更應該注重民族民間音樂教育中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功能,相比較思政教育注重外部的思想影響,具有強制成分,學生主觀上是不太愿意接受的,而民族民間音樂對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并非依靠強制的手段,而是寓教于樂,潛移默化地將良好的道德思想融入人心,民族民間音樂在教育手段上的形象性、情感上的愉悅性、過程上的隱蔽性,使學生不會有抵觸情緒,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有效結合,更加遵循教育的規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律,遵循學生成長的規律,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時效性、針對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中國民族音樂普及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的主要任務上有明顯的積極作用
筆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的指標具體體現在是否能對完成育人的主要任務上有促進作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普及教育對于堅定理想信念,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凝聚民族精神有著積極促進作用。
(一)中國民族音樂有利于堅定理想信念,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想信念是人們超越現實生活、追求理想生活的深層需要的理性表達,而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內容往往反映的是當時生活在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境遇,藝術家們通過各種民間藝術形式揭露批評當時社會的黑暗,表達他們追求光明自由的情懷,是對美好理想生活追求的感性表達。堅定的理想信念,一定離不開情感的共鳴和認同,就像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認為應該跪下聆聽的二泉映月中催人淚下的音樂旋律,曲作者阿炳先生對于美好光明的向往和執著的追求,絕不可能用簡單語言就可以表達清楚,運用民族音樂中強烈的情感認同和共鳴,以及音樂的儀式感才能使理想信念更加堅定。借助音樂的感染力激發人們內心的潛在力量,來抵御我們所遇到的困難,這個過程就是不斷堅定理想信念的過程。更進一步探究,其實人們對某種生活理想及其觀念的高度確信和自覺認同,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人生奮斗目標與社會發展愿景上的集中體現。價值觀的養成是理想信念形成的基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民族音樂的文化基因和中國幾千年來的價值追求始終高度統一,春秋時期樂官伶州鴻提出“和”的理念,這是中國審美和中國價值觀中特別重要的范疇,在他看來,音樂應該以和為美,而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國家層面的“和諧”也是以和為貴的社會理想,兩者高度切合。中國民族音樂的本質屬性是和諧的,最常用的富有中國傳統哲學中“和”的理念的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組成的音樂旋律,用來歌頌天人合一的和諧價值追求,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對于當今社會浮躁的價值取向,用民族音樂的和諧喚人們內心的和諧寧靜,對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積極的作用。endprint
(二)中國民族音樂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凝聚民族精神。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演變,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培養大學生樹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民間精神需要,對增強學生的民族民間文化的認同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通過介紹和聆聽優秀民族音樂作品,向學生展現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在世界音樂之林中不可取代的地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積累了豐富的音樂資源,形成了富有底蘊的地域文化特色并有極高音樂價值的民間音樂形式,誕生了一部部經典的民族音樂作品,造就了一大批民族音樂大師,創造發明了中國特色的神奇藝術技法,藝術造詣之高讓國外藝術家們望而卻步。像中國國粹京劇,梅蘭芳先生在世界舞臺的精湛演繹,使得中國京劇這一東方藝術在世界戲劇舞臺上大放光彩,對日本、歐美的戲劇及電影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萊希特在他們的創作中,都汲取了梅蘭芳表演藝術的精華;古琴作為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是華夏文化中的瑰寶,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流傳世界。習總書記在談到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我們國家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民間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其次向學生介紹中國文化繁榮背后當下中國民族音樂的文化流失現象情況,例如傳統民族民間樂器尺八雖起源于中國,但從南宋以后一直被日本人傳承和發展,20世紀以后,也是通過日本傳播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而在它的故鄉中國,已經幾乎被遺忘了,現在世界已經把尺八歸為日本的民族樂器。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通過活生生的例子告訴學生保護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再次通過中國民族存亡時刻的民族民間音樂題材以及向學生講述民族音樂家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氣節,再現血淚歷史,激發愛國情懷。例如鴉片戰爭時期的河北張家口民歌《種大煙》、河北曲陽民歌《打洋鬼子》、廣東民歌《三元里抗英童謠》、廣東樂曲《沙基慘案》,還有抗日戰爭時期經過整理改編的新民歌作品,陜甘寧地區民歌《東方紅》、河北民歌《解放區的天》、陜北民歌《繡金匾》、山西民歌《刨洋芋》等等,通過重聽(唱)那一首首飽含中國人民的血淚歷史和悲慘遭遇的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題材,必然會將學生們帶回那個悲慘的時代體會中國人民抵御外來侵略者的民族決心和民族精神,每一個音符的震動都和國家的脈搏震動緊密聯系在一起,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凝聚了民族精神。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不論是從育人目標上,還是育人機制上都充分運用了民族音樂學科中蘊含的豐富思想政教育資源,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上作出積極探索,同時在思政教育的主要育人任務上,對于堅定理想信念,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凝聚民族精神上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做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屈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教育結合探析[D].江西農業大學,2012.
[2]郝冰.高雅音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D].齊齊哈爾大學,2011.
[3]李建軍,陳平,劉美紅.論中國近代音樂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教育中的運用[J].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3,(4):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