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振
【摘 要】伴隨著人民精神文化追求的不斷提高,我國的文化事業得到了繁榮發展。在眾多的舞臺表演形式中,民族民間舞蹈以其特有的民族特征和魅力,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和喜愛。本文針對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教學優化策略,對其進行探究,以期為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傳承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民族民間舞;教學;藝術
中圖分類號:J722.2,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7-0213-01
我國擁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散發著各自民族的獨特魅力。每一個民族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就孕育了本民族舞蹈文化獨一無二的特征。每一個民族舞蹈都是該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傳承和發展的。本文通過對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優化策略進行探究和分析,讓我國的民族民間舞蹈可以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
一、中國民族民間舞中教學的目的
每一個民族的舞蹈都具有該民族獨特的文化藝術風格,主要是受到該民族特殊的地理位置、經濟文化水平、風俗文化以及宗教信仰各個方面的影響而形成的。舞蹈的風格是同人們的生活狀態、思想和精神上的追求以及審美特征離不開的。將這些因素進行融合,結合舞蹈的表現形式,并在不斷的實踐和表演中形成民族舞蹈的獨特藝術風格。舞蹈的表現風格會跟隨時代的發展,延伸出更加豐富的民族藝術風格,更加能夠代表當前時代的發展特征以及時代審美特征。一個民族的民間舞蹈是這個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飲食特征、人文風情以及服飾等多方面精神風貌體現。因此對民族民間舞進行教學能夠直接代表和體現出該民族的思想文化。
二、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優化策略
(一)創新民族民間舞思維
對民族民間舞思維進行創新,首先要有豐富的素材積累。藝術來源于生活,一點一滴的靈感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發現和積累。所以,想要對民族民間舞思維進行創新,需要留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根據自己的所感所悟幻化成舞蹈形態和舞蹈情感,這樣創新出來的舞蹈更加“接地氣兒”,能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在創新過程中,舞蹈教師需要加入自己的觀點,個人觀點是區別于傳統舞蹈的關鍵標識,也是讓舞蹈展現鮮明個性的不可或缺的步驟。例如,舞蹈《鄉情》就是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搜集素材,加入作者自己的觀點,經過融會貫通后呈現給觀眾,既能獲得觀眾的認可,并且動作表達具有特色,是難得一見的好作品。通過這個作品,也可以看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認真積累。
特定的歷史時代產生特定的舞蹈作品,在南唐時期,因為南唐后主李煜的個人喜好,婦女必須是“三寸金蓮”,所以那個時代的舞蹈表達十分含蓄,動作柔美,踮著腳尖翩翩起舞,形成了獨特的舞蹈風格。而在新時代的今天,舞蹈更加的大眾化,即使如此,也不能超過時代需求。舞蹈創新需要基于時代精神,和社會發展的宗旨緊密結合,以此來突出社會主義社會的特色和優點。
(二)改革民族民間舞構成
眾所周知,舞蹈是由不同的動作構成的。不同的動作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情感,舞蹈的結構就像是舞蹈的骨架,只有有了具體的骨架,舞蹈才可能變得鮮活多姿。對民族民間舞進行教學,需要有“主心骨”,確定好民族民間舞的主題,才可以為之填充其他的部分。一般來說,民族民間舞的結構是循序漸進的,層次分明的民族民間舞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民族民間舞情感從緩慢進入到最后的高潮爆發,每一步都需要仔細斟酌。在民族民間舞教學的過程中,舞蹈教師需要一步一步推動情節的發展,逐漸將感情推進高潮,經過了前半段的充分渲染,在最后時分舞蹈情感才能突然爆發,達到“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效果,讓觀眾久久回味。民族民間舞教學必須要達到內容和形式上的統一,這樣,整個舞蹈才能情節連貫,引人入勝。
總體來說,民族民間舞的構成有三個結構形式。最常見的是情節模式,這種民族民間舞,將故事情節融入其中,按照故事的發展過程來推動情感的爆發,這種模式更加的通俗易懂,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其次,就是民族民間舞的時間順序結構,這個模式按照事情的發展時間來構成,有板有眼,在時空上進行交織穿插,讓觀眾有置身其中的感覺,可以打動人心。最后,是使用頻率比較少的交叉結構。一般情況下,是對時間和空間的故事發展進行交叉,這需要舞蹈教師強大的個人素養和專業基礎,打破了原有模式進行創新,讓時間空間的故事情節全部融合在一起,表達更加抽象,如果表現得當,往往能贏得滿堂彩。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不論是哪一個民族的舞蹈都代表了其民族的豐蘊的文化和人文特征。民族舞蹈的教學優化策略需要建立在對于民族民間文化尊重的基礎上進行傳承和發展,進行民族民間舞教學,使之更加廣為人知,是一個需要持之以恒的任務,在日常生活的基礎上,豐富積累,促進民族民間舞的新變化、新發展。
參考文獻:
[1]呂小玲.學前教育專業民族民間舞教學中風格性的把握和表現[J].當代音樂,2017,(06):78-79.
[2]丁聰輝.論民族民間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黎明職業大學學報,2014,(03):50-53.
[3]張賽榮.論附中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動”與“作”的關系[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3,(05):77-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