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金花
瞧那一畝三分地
——淺談幼兒園種植資源的合理規劃和利用
文 王金花

2010年,虞永平教授主持的“幼兒園種植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課題,掀起了幼兒園的種植熱潮。然而很多幼兒園的種植園地利用程度并不高,種植活動被教師替代,忽視了孩子的參與,忽視了種植資源在課程建設中的作用,使得種植園地成了“雞肋”。我園在園本課程開發的時候,認真思考,多方請教專家,從課程的角度重新審視了種植園地,進行了規劃和實踐探究。
我園地處農村,有著廣闊富饒的土地資源。園內有一個占地面積約360平方米的種植園地,為了給幼兒一個接近自然的成長環境,開發與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我園結合園本課程建設對種植園地進行了規劃。根據植物的播種方式,將種植園地劃分為育苗區、直播區、移栽區。根據植物生長的高矮將種植園地劃分為矮稈區、中稈區、高稈區、藤蔓區。
種植活動作為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的一項資源,要講究科學性、可行性。種植的內容既要考慮種類、時節,又要考慮幼兒發展和課程建設的需求。
(一)遵循季節和地域特點
不同的季節適合不同植物的生長,不同的地域泥土品質不同,植物生長狀態也會不同。我們在選擇種植內容的時候,首先考慮季節性。比如說春夏季我們會選擇種植辣椒、茄子、豇豆、西紅柿、黃瓜、絲瓜……冬季的時候我們選耐寒的麥子、蠶豆、包菜、菠菜、大蒜……
不同的地域也是有差異的。南方和北方的氣候和土壤品質不盡相同,植物的生長也會有所不同。在種植內容的選擇上我們盡可能選擇適合我們本地種植的品種,因為它們容易生長成功,并且貼近孩子的生活。
(二)引導幼兒觀察,體驗豐收喜悅
根據以往的種植經驗,我們發現幼兒在種植的過程中,對那些生長變化不大、沒有豐收果實的種植活動興趣不是很高。因而在種植活動中我們不斷地調整和嘗試,我們會選擇那些生長變化比較明顯、有豐收果實的植物進行種植活動,如西紅柿、玉米、扁豆等等。
(三)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和播種能力
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觀察能力也是不一樣的,因而適合幼兒種植的內容也會不一樣。我們組織年級組教師進行討論,評估哪些植物適合本年齡段的幼兒種植和觀察。在這些種植過程中他們可能會收獲什么樣的經驗?在這些種植觀察中他們可能會遇到什么樣的問題?從而尋找適合各年齡段幼兒種植,能夠豐富他們經驗,培養他們觀察能力的種植內容。
(四)種植要考慮完整性,有始有終
植物品種不同,生長周期也會不同,很多植物都是跨季節生長,生長周期較長,在選擇種植內容的時候還需要考慮種植過程的完整性。如扁豆、紅豆、綠豆、芋頭、冬瓜等跨夏秋生長的植物,大班幼兒在種植時就不能選擇,他們看到的是發芽、生長的過程,卻不能看到其開花結果的變化過程。如果別的班級在秋季開學的時候觀察,卻又不能看到其發芽生長的過程,這樣的植物生長就是一種課程資源的浪費。因而在選擇種植的時候要考慮種植、觀察、課程建設的完整性。
(一)教師的準備
我園雖然地處農村,但是近年來進入我園的教師大部分都來自于城市。即便是來自于農村,對于這些90后的年輕教師來說,種植活動也是完全陌生的。很多老師自己都不了解植物的種植方法和種類。他們首先需要了解各個季節適合本地區種植的有哪些農作物?什么時間種植?什么時間收獲?如何播種?教師除了上網查詢有關資料,向有經驗的人請教之外,更重要的是對植物的種植進行一次親身的操作體驗。比如:練習如何翻地、如何碎泥塊、如何使用鐮刀收割、如何施肥……這樣才能在幼兒的種植活動中給予適時的指導和幫助。
(二)工具的準備
幼兒參與種植的過程中工具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為孩子提供的工具應該是適合的,安全的,便于操作使用的。工具的數量要滿足孩子人手一個的需要。如種植的小鏟子、小耙子、小鋤頭、小桶、灑水壺等。這些工具的大小、手柄的長短都是應該適合幼兒抓握的。同時在種植的過程中還需要一些測量的工具能讓幼兒使用,比如卷尺、繩子、棍棒等,以便幼兒測量植物需要間隔的距離。除此之外,還要提供給豇豆、黃瓜、扁豆等藤蔓植物搭架子所需要的架子、繩子,以及春初和深冬部分植物保暖和過冬所需要的竹弓、薄膜等材料,以確保種植活動的順利開展。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孩子們對大自然有著與生俱來的興趣與探究愿望,他們渴望接觸自然,融入自然,他們是天生的自然探究者。幼兒園的種植區就是一片幼兒與自然對話的天地,它可以讓幼兒在親歷種植的過程中提高觀察、探索、表達、表現的能力,是感悟自然與生命、體驗驚喜與發現快樂的園地。
幼兒園種植;幼兒觀察;種植作用

(一)讓種植活動促進師幼互動
種植是一種實踐活動,強調幼兒的直接體驗,重視活動過程中對幼兒發展的意義。當孩子在種植的植物上發現蟲子的時候,他們會將自己的發現及時地告訴老師,在班級進行“除蟲”大討論。她們需要教師的幫助,師生共同查閱資料,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們得知解決的辦法一是噴灑農藥,二是讓七星瓢蟲或者小雞幫忙,三是動手捉害蟲。他們又展開討論:哪種方法好?為什么?教師就在這樣寬松的環境中,有目的地觀察幼兒與自然的互動,記錄幼兒感興趣的探究行為并給予支持和幫助,使學習成為師幼積極互動交流、共同探索的過程。
(二)讓種植園地成為幼兒主動探究的實驗田
我們尊重幼兒的好奇心,滿足幼兒的探究興趣,讓幼兒親自參與播種、管理、收獲、分享的過程。讓幼兒在種植管理的過程中觀察發現、對比、合作、探究、表達,真正讓自然環境成為幼兒主動探究的園地。例如,十一月幼兒發現種植園地的荸薺葉子由綠變成了黃色,他們進行了很多的猜想:是荸薺生病了,長蟲子了,要除蟲?是田里的水不夠多了?是它長得太高,營養不夠了,需要施肥?是太陽把它曬枯萎了?還是冬天快到了,它就應該枯萎了呢?老師將這些問題留給了孩子,讓孩子和父母一起回家找找資料,查查原因,尋找答案。然后讓孩子帶著自己的答案來進行大討論,孩子們的探究興趣得到了充分的滿足。
(三)讓種植園地成為區域活動的資源庫
幼兒園種植園地大,品種多,收獲的資源也多。我們將孩子們種植的植物的根、莖、果實、殼、籽等分類投放到各個區域,或者根據孩子的需要取用。美工區,孩子們用玉米芯、玉米葉、種子、花生殼進行創作;種植區,孩子們用收獲的果實豐富資源,進行發芽實驗;生活體驗區,孩子們用收獲的花生、玉米、山芋、芋頭、扁豆、南瓜等制作美味的食物。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實現了主動發展。
農村孩子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大自然是幼兒的歡樂之源。我們要做到一切從農村幼兒園的實際出發,從農村自然資源出發,提供、選擇和創造一切條件,深入開展探究活動,讓農村的孩子在廣闊的時空中充分體驗,讓他們玩中有樂,樂中有學,玩中有得,得中有創,更好地全面發展。
(江蘇省句容市下蜀鎮中心幼兒園)
[1]虞永平,張斌.小小園丁[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蔣萍.走進幼兒心靈的田野(種養區)[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3.
[3]原晉霞.親近自然探索自然熱愛自然——談幼兒園種植課程建設[J].幼兒教育,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