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沙紅星
“詩意田園游戲精神”課程特色,助力幼兒園內涵發展—以小班“蜜蜂嗡嗡叫”系列活動為例
文 沙紅星

我園《悅活采香園——挖掘與利用區域資源的園本課程游戲化建設項目》是江蘇省教育廳批準的2015年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項目之一。我們按照課程游戲化建設的六項任務慢慢探索,逐漸感悟到了項目的一些實質。我們充分挖掘和利用區域資源,不斷改造游戲化環境,完善構建園本課程,目前“詩意田園 游戲精神”的課程特色日益彰顯。老師們在不斷嘗試的同時,一直在拷問自己:課程是否需要轉身?是否是兒童的需要?兒童能得到什么?于是在這片詩意田園里,“在春天里”主題活動油然而生,下面以小班“蜜蜂嗡嗡叫”系列活動為例。
詩意田園;游戲精神;內涵發展

胥口中心小學附屬幼兒園是江蘇省2015年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項目園。我園按照課程游戲化建設的六項任務慢慢探索,逐漸感悟到了項目的一些實質。我們充分挖掘和利用區域資源,不斷改造游戲化環境,完善構建園本課程,目前“詩意田園游戲精神”的課程特色日益彰顯。
虞永平教授曾說:“構建適宜兒童發展的課程并努力落實,是實現幼兒園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貫徹落實《指南》的重要途徑。科學的教育觀、兒童觀,只有落實到課程建設中去,才能對教育實踐產生影響。提升教育質量,關鍵在于改革和完善課程,真正以兒童立場、科學態度和專業精神建設幼兒園課程。”在實施中,我們一直在拷問自己:課程是否需要轉身,是否考慮兒童的需要,考慮兒童能得到什么?下面就《在春天里》主題背景下小班“蜜蜂嗡嗡叫”系列活動做簡單介紹:
春天來了,百耕園百花齊放,引來了蝴蝶和蜜蜂,也吸引了小班的寶貝們。看,小班的寶貝看到金燦燦的油菜花開心得嘴都合不上了。
當孩子們看見飛舞的小蜜蜂,情不自禁地大聲喊:“抓小蜜蜂嘍!”一邊用手抓蜜蜂。在老師的提醒下,寶貝們才知道小蜜蜂不能用手抓,應該用工具。于是他們紛紛去找合適的工具抓蜜蜂。
瞧!孩子們有的用瓶子、網兜,忙得不亦樂乎。透過透明的瓶子,孩子們看到了小蜜蜂的樣子,他們瞪大了眼睛:“原來蜜蜂是長這樣的!”
最后,他們還謝謝可愛的蜜蜂,和蜜蜂依依惜別。放飛時對著蜜蜂大聲喊:“我們會來看你們的。”
感悟與反思:
陳鶴琴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春天的大自然是個廣闊的學習場,百耕園到處都充滿了生機。當孩子們發現各種菜花盛開,美景香味煥發了愛美之心和好奇心。從發現兒童到兒童發現,追隨孩子,順應幼兒的天性,和他們一起想著法兒地抓蜜蜂,既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又能夠讓幼兒快樂地成長。
百耕園里的花越開越多了,蜜蜂們忙著采蜜,孩子們忙著找蜜蜂。看,小蜜蜂一會兒在黃黃的白菜花上,一會兒在白白的薺菜上。
心心指著一朵白菜花輕輕地說:“看上面有只小蜜蜂在采蜜呢!”“我也看見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說著。看見思思一動不動,心心問:“你在干什么?”思思一臉神秘地說:“我知道了,菜花香香的,所以小蜜蜂喜歡采它的花蜜,蜂蜜是甜甜的呢。”還沒等思思說完,饞嘴的迪迪已經把一朵小花放進了嘴里,但是嘗后他說一點也不甜。那為什么蜜蜂釀造的蜂蜜會甜呢?帶著許多困惑孩子們回到班級,在老師的幫助下觀看了蜜蜂采蜜釀蜜的視頻。
感悟與反思: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現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已不僅僅是“學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案例中的老師無疑是個智慧的老師,她會等待、退后,她是一個用心去聽的老師。碰到問題,她讓孩子們自己去尋找、嘗試、解答。
春天的百耕園開滿了各種花:菜花、蠶豆花、蘿卜花等,孩子們大聲喊道:“老師有蜜蜂!蜜蜂在采蜜!”孩子老師又一次歡聚在一起。婷婷突然輕輕地說:“蜜蜂喜歡什么花呢?”
為了找到答案,他們一直蹲守在百耕園。看,豌豆花處的樂樂說這里沒有蜜蜂,辰辰就拉著她的手去蠶豆花處找,辰辰一會兒看花一會兒尋找蜜蜂,來回一圈沒有發現蜜蜂。他跑到人最多的菜花地,聽到有人在叫:“你看呀,我這里有蜜蜂!”辰辰加入了他們。此時,蘿卜花處也傳來了喊聲:“老師,我們這里也有蜜蜂。”孩子們在看看找找中發現、觀察,其樂無窮。
AIS的病因尚不明確,但是既往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直系親屬中存在AIS患者,AIS發生風險較高,而且在雙胞胎研究中,同卵雙胞胎同時出現脊柱側凸表型的比例(73%)明顯高于異卵雙胞胎(36%)[10],表明遺傳因素在AIS發生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近年研究已證實AKAP2、POC5為AIS的致病基因[5-6],GPR126、CHL1和LBX1基因也與AIS發生相關[7-8]。但是這些基因只能解釋少部分AIS患者的發病機制,還有大部分患者的發病原因不能用已經報道的突變基因解釋。
感悟與反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為了找到答案,他們持久地探索、觀察、尋找。此時的老師只是個傾聽者,是促進幼兒產生靈感的伙伴,是與孩子們一起瘋的玩伴。當孩子們把自己的發現分享給同伴時,他們歡呼雀躍。詩意的學習環境更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欲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寶貝們走進百耕園,發現了許多蜜蜂,小蜜蜂飛來飛去讓小班的孩子有點緊張,婷婷看見蜜蜂飛來了拔腿就跑:“啊呀,蜜蜂來了!蜇人的!”其他寶貝聽到了,也紛紛跑了起來。有的把帽子戴上,有的邊跑邊說:“媽媽說蜜蜂會蜇人!”回到班級,孩子們還在熱烈地討論著。于是老師有的放失地開展了關于蜜蜂的談話活動。
問題一:當蜜蜂靠近時,該怎么保護自己呢?
寶貝們熱烈地討論著,有的說:“不要接近蜜蜂。”有的說:“蜜蜂來了就跑遠點。”當看完老師準備的蜜蜂圖片及相關視頻后,孩子們知道了:蜜蜂屁股上的刺是為了保護它自己,只要不去追趕它,蜜蜂就不會傷害我們。”
問題二:被蜜蜂蜇到了,怎么辦?
感悟與反思: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老師是幼兒發展和學習方式的觀察者,是幼兒發起學習的回應者,找來的圖片和視頻是場及時雨,所以老師們又是幼兒學習新技能的教練員……這種感同身受的切身體驗,孩子們的學習是深刻的,也是終身受益的。
問題解決了,寶寶們對小蜜蜂不再害怕,而是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有個寶貝好奇地問:“老師,小蜜蜂為什么喜歡采蜜?”“要帶回家釀成蜂蜜的。”婷婷馬上說“我吃過蜂蜜,很甜的!”辰辰急著說:“我沒有吃過,我想嘗嘗。”老師及時拿出蜂蜜,和孩子們探討如何做好喝的蜂蜜水,有的說:“倒一點溫水,然后放蜂蜜,攪一攪。”有的說:“先放蜂蜜再放水。”老師笑著讓幼兒試一試。瞧!孩子們忙開了,有的放蜂蜜,有的倒水,有的攪拌。這個說:“呀,蜂蜜好粘呀!”那個說:“咦,杯子里的蜂蜜不見了。”在玩玩好喝的蜂蜜水活動中,孩子們知道了怎么沖蜂蜜水才有營養。
在邊喝邊聊中,關于蜂蜜的話題還在繼續:“蜂蜜還有其他吃法嗎?”“我吃過蜂蜜味的薯片。”“我媽媽用過蜂蜜味的面膜。”
感悟與反思:
“一日活動皆課程”,在挖掘與利用園內資源,豐富園本課程的過程中,我們注重與科學、美食體驗等活動相聯系。真正體現自然、生活、社會即課程。在退后觀察孩子的同時,會發現孩子,會讀懂孩子的需要,給予孩子適當的支持。支持小班孩子在感興趣的活動中積極參與,探索生活中的奧秘。
“百耕園里的蜜蜂可多啦,為什么我們教室里沒有蜜蜂呢?”萱萱皺著眉問。宇宇一臉認真地說:“我們教室里沒有花呀。”祺祺跟著說:“那我們可以自己畫花,做小蜜蜂呀。”孩子們紛紛響應祺祺的提議。
于是,有的孩子找來了畫紙、紙筒等,有的孩子找來了布團、顏料等,寶寶們在畫畫、剪剪、貼貼中將小蜜蜂做好了,小蜜蜂飛在他們的自然角和班級里。
感悟與反思:
虞永平教授說過:“當你不知道孩子學習什么,那就去聽聽孩子們在說些什么。”所以最好的課程從孩子中來,最好的老師是一個會聽的老師。尊重兒童,給予孩子們恰當的學習支持,讓孩子們在主動學習中發展。教師們在學習著等待和識別,在有效觀察和專業識別的基礎上進行恰當的回應和指導。
通過課程游戲化建設項目的推進,《詩意田園 游戲精神》課程特色的實踐改變了教師們的兒童觀、教育觀和課程觀。在課程建設的路上,我們始終堅信每一種力量都重要,但促進幼兒發展最重要!“詩意田園 游戲精神”課程特色正助推著我園的內涵建設向深度發展。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胥口中心小學附屬幼兒園)
[1]陳秀云,陳一飛.陳鶴琴全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2]科恩.幼兒行為的觀察與記錄[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
[3]虞永平.課程游戲化的意義和實施路徑[J].早期教育,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