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稽章東
淺述民間游戲在幼兒園活動課程中的運用
文 稽章東
民間游戲是最重要的民間文化資源,將這一文化資源引入幼兒教學,可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可從三個方面來進行實踐和研究:民間游戲的引入,對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思考;梳理民間游戲,對民間游戲進行再創作;聯系多元課程內容,補充民間游戲的方法。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針對幼兒多元活動課程的特點,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適當地把民間游戲引入教學,力圖給教學提供一個新穎的視角,給孩子一種全新的感受。
民間游戲;幼兒教育;課程

民間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民間歌謠、民間游戲具有濃郁的民間文化特征,因而受到孩子們的喜愛。把民間游戲引入幼兒教學,能讓孩子們在愉悅的游戲中發展體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分享、合作、包容以及思考。孩子在增強體質的同時,也增強了自信,獲得童年最為快樂的情感體驗,留下最為美好的情感記憶。
(一)民間游戲所具有的特點有利于幼兒自信心的建立
民間游戲中的兒歌和童謠不僅活躍著游戲的氣氛,更重要的是為幼兒提供了語言表達的環境,特別是對那些性格內向,不愿開口講話,口語表達能力較弱的孩子提供了一個學說話的環境,造就一個語言發展的平臺,使他們在輕松的環境中學會和同伴交流,進而提高自信心。
如在“傳鵪鶉”游戲中,哪怕是平時性格最內向的孩子,在游戲快樂的氛圍影響下,也會一改平時的羞澀,唱起歌謠,快速傳遞“鵪鶉”,愿意表現自我。通過這樣的游戲,孩子的自信心增強了,慢慢地愿意和同伴、老師親近,進行交流。
(二)民間游戲的一些規則有利于培養幼兒的組織、協調能力
許多民間游戲,都有一定的規則、一定的角色,還要有判定勝負的準則。這些規則,可以培養幼兒的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
我在教學實踐中,經常發現每次活動中都會涌現出許多“帶頭大哥”,他們會自然地給別的孩子分配角色,制定規則,判定勝負,組織他人游戲。無需競爭,無需評選“帶頭大哥”,憑借個人魅力自然就產生了,很多平時內向的孩子,也因為掌握了某一些較熟悉的游戲規則,自然也成為游戲的“領路人”,這為他們提供了更好的鍛煉機會。
如游戲“老鷹捉小雞”,經常有“帶頭大哥”來分配角色,誰是“老鷹”,誰是“母雞”,誰是“小雞”,分配得有板有眼。有的還增加“獵人”“醫生”的角色。這就極大地培養了幼兒的組織和協調能力。
(三)民間游戲的競爭性有利于幼兒個性發展和意志品質的形成
民間游戲往往具有一定的競爭性,孩子在游戲的同時總要面臨成功或者失敗的挑戰。當他們在游戲中獲勝時,能體會到游戲的喜悅和滿足感,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隨之產生;當他們面對失敗時,也會產生挫折感,作為教師要適時引導,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幫助他們提高承受失敗和挫折的能力,找出不足,克服弱點,培養不怕失敗、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
如游戲“打瓦”,由于幼兒的臂力和手眼協調性差,剛開始時,常常失敗,但在反復游戲過后,他們逐漸掌握動作要領,成功率越來越高,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承受挫折的能力及做事的技能得到了提高,意志力也自然得到了提高和鍛煉。
(四)民間游戲的群體性有利于幼兒合作和規則意識的培養
大多數民間游戲需要兩個或兩人以上的合作者來共同完成,這就要求幼兒主動去邀請別人來參與自己想玩的游戲,并在游戲過程中協商,進行角色的分配,或者制定一系列相應的規則。由此,孩子在游戲過程中學會了遵守游戲規則,學會了與他人友好相處,學會了解決矛盾,控制自己情緒和行為等等,在以后的學習、游戲生活中,孩子的合作意識和規則意識均有了明顯提高。
傳統的民間游戲,由于時代變遷,已不適應當今孩子的需求。應對民間游戲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其煥發新的活力,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發展。怎樣使游戲適合幼兒的身心發展,同時讓孩子感知民間游戲趣味性,體味快樂成功,玩出自信、智慧、健康呢?具體可采用以下三種方法:
(一)添加游戲故事情節,增加趣味性
民間游戲,經過千百年的傳承,一般都有固定的模式,但在引入過程中,適當創編游戲情節,使游戲內容更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如“老鷹捉小雞”游戲。原來的故事情節是“小雞”被捉住后,就罰下場。罰下場的“小雞”,心情會很悲傷。為讓被罰下場的“小雞”有繼續上場的機會,可以增加救“小雞”的情節,增加“醫生”和“獵人”的角色,使場內外幼兒互動,增加游戲的趣味性。
(二)創新游戲中的歌謠,賦予時代性
許多民間游戲中有節奏明快的兒歌、口令和童謠,幼兒在游戲中邊玩邊學。但民間歌謠由于年代久遠,有些內容已遠離幼兒的生活,需要有目的地加以替換,如《拍手歌》,可改變成講究衛生的良好生活習慣的兒歌:你拍一,我拍一,早晨起床把臉洗;你拍二,我拍二,早飯吃好肚不餓;你拍三,我拍三,粗糧搭配吃三餐;你拍四,我拍四,吃飯不掉飯半粒;你拍五,我拍五,衣服破了補一補;你拍六,我拍六,多吃青菜少吃肉;你拍七,我拍七,勤洗澡來勤換衣;你拍八,我拍八,自己能把牙來刷;你拍九,我拍九,不要抱來自己走;你拍十,我拍十,養成習慣有本事。
這樣進行創新,將傳統的歌謠賦予教育的價值和時代的氣息,更容易被幼兒接受。
(三)更新游戲材料,增強目標性
民間游戲使用的玩具簡單、廉價,一般是來自日常生活的材料,有些材料可用其他替代物來進行更換。如傳統的游戲“挑棍”,所用的材料是樹棒,在游戲中可選用筷子、吸管等物來替代。再如“拾貝殼”游戲,可用玻璃球代替貝殼。
(四)挖掘游戲價值,增強教育性
幼兒掌握傳統游戲玩法后,教師可以在孩子游戲中尋找、提煉新的玩法,拓展其新的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全面發展。這樣做,正符合《綱要》提出的“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
如“打陀螺”游戲,原始游戲是用鞭子抽打陀螺,旋轉時間長者為勝。在玩的過程中,可以讓幼兒過障礙、過溝槽、走固定路線等,引導幼兒提問“為什么陀螺不倒?”。由此引導學生掌握“旋轉中的穩定性”。再如“小推車”這個游戲,其教育功能就有五項:(1)體驗和同伴一起游戲的樂趣;(2)自覺遵守游戲規則,注意安全的重要性;(3)增強合作,體驗成功;(4)增強動作協調性,玩出智慧;(5)培養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
民間游戲,由于游戲材料簡單易懂,游戲的開展不受空間場地的限制,游戲內容多樣生動,游戲形式活潑輕松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民間游戲已遠離孩子們的生活,有的甚至思想低俗。為此,在引入民間游戲的時候,要對游戲的目標和內容進行統一梳理,賦予這些游戲新的時代精神和新的文化內涵,讓民間游戲在孩子們的心中播下新的種子,煥發新的生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尋找契機,見縫插“新”,把民間游戲融入到教學中,讓孩子在“潤物細無聲”中受到民間文化的洗禮。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在課程教材中,有許多針對孩子特點的游戲,這些游戲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時要適時地把民間游戲融入到教學中,讓孩子在身心愉悅發展的同時,感受民間文化的魅力,這也正契合了《綱要》中所提出的“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具體的補充方法可采用如下幾種:
(一)補充相關的民間游戲
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同一游戲在各地玩法也不盡相同。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把相關的民間游戲補充到多元課程中。如游戲“小青蛙踩荷葉”,是練習幼兒平衡性、靈活性和控制能力的游戲,可補充相關的游戲“貼人”,發展幼兒跑和躲閃的能力,提高動作的靈活性,促進孩子身心發展。
(二)補充相似的民間游戲
條條大路通羅馬。對于同一教育目標,可以用不同的教育手段,正所謂殊途同歸。如“斗雞”游戲,訓練的是幼兒單腳跳。教學中可補充相似用單腳跳的游戲,如“跳房子”,練習的就是單腳跳。還有民間游戲“搗拐”是發展孩子單腳跳的能力及躲閃的靈活性。
(三)補充相反的民間游戲
科學研究表明,相反的事物能增強記憶。同樣,相反的游戲不但能增強幼兒記憶,也能提高幼兒思維。如:在教學“小兔種蘿卜”游戲時,補充介紹民間游戲“拔蘿卜”。用相反的故事情節提高幼兒的運動能力,加深其思辨能力。
(四)補充延伸的民間游戲
喝酒品的是余香。把一件事情延伸開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游戲的延伸,可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如“揪尾巴”這一游戲,可以加以適當延伸,補充“老鷹抓小雞”游戲。
當然,將民間游戲引入幼兒多元活動課程,不是朝夕之事。如何更全面深刻地介紹民間游戲,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開發和研究意識,多進行理論學習,深入研究開發民間文化資源,挖掘民間游戲,更要隨時關注自己知識的更新和文化品位的提升。同時也要正確處理好多元活動課程內容的綜合性與民間游戲的開放性關系,使兩者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實現各種能力的綜合與提高,提升審美情趣,重塑人格修養,深切感受“天地大課堂”的魅力。
(江蘇省建湖縣湖景幼兒園)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