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宋巧華
小小『農家樂』
文 宋巧華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教育資源,擴展幼兒學習生活和學習空間。”我園地處農村,豐富多彩的大自然給幼兒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教育環境。為了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我們將幼兒熟悉的具有農味的資源充實到幼兒園來,體現農村幼兒園的特色。
農家資源;環境創設;課程游戲
很多“70后”和“80后”在孩提時代都有過腳踩黑泥,頭頂藍天,在田野里奔跑,在菜地里尋覓,在小河里嬉戲的那份快樂,有著像禾苗一樣舒展生命的自然成長經歷,然而這份經歷已經離我們現在的孩子們越來越遠……
我的孩子是個“90后”,在一次餐桌上,他問我:“媽,這饅頭是用什么做的,是小麥還是水稻?”這是一個已經是高中生孩子的問題,我感到震驚,一時竟無言以對……我帶著相同的問題問幼兒園的孩子,只有個別的孩子能回答正確。我們都是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卻不了解農村,這是多可怕的事情啊。“麥苗和韭菜不分”雖然是個老套的段子,但是真的有很多人中過招,不僅是城里孩子,還有一些土生土長的農村娃。我們的教育已經明顯與生活脫節了,忽略了我們身邊的田園資源。
《綱要》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教育資源,擴展幼兒學習生活和學習空間。”我園地處農村,有大片的農田、果園、盆景園、農家養殖場。另外大自然中的動植物、山林、氣候、四季等都可成為幼兒欣賞和感受的對象,可以成為幼兒活動和獲得發展的天地。我園為了提高幼兒學習積極性,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充分利用本地區及幼兒園周邊的環境,從幼兒的興趣點出發,結合本地及本園實際情況,采取了如下措施。
《綱要》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為了將幼兒熟悉的具有農味的資源充實到幼兒園來,我們在環境的創設上獨具匠心,體現了農村幼兒園的特色。
(一)“農”味融入室內環境中
我們利用農村自然物和廢舊材料創設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環境,如利用稻草、樹葉、樹枝、秸稈等農村自然物進行墻飾、活動區等的制作;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季節特點和教育教學需要安排,用樹葉、貝殼、碎布、花生殼、棉花、玉米纓等粘成各種主題畫面,粘貼與繪畫結合,用玉米皮、麥秸草編成花籃、帽子等,然后縫制在畫面上,這樣的畫面具有濃郁的農村兒童生活氣息;墻壁上這些畫面的不斷變化、更新,則可不斷滿足幼兒的好奇心,給他們更多的幻想與想象。
(二)“農”味融入區角活動
從孩子的原有經驗入手,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孩子的需要,讓區角活動更加貼近孩子的生活,處處體現“農味”。比如,提供各類植物種子,供幼兒計算、數數、排序;用花生殼制作臉譜;用廢棄的麥稈、玉米皮進行手工編織;用各種樹葉粘大樹、粘水果、粘小動物。泥巴是孩子最喜歡玩的東西,可以通過團、搓、捏,做出自己喜歡的東西,捏個小狗,捏個小貓,捏出一個動物大聚會,捏個盆,捏個碗,捏個鍋,捏個灶,然后做娃娃家的游戲,又節約又環保。我們還開展了環保時裝秀活動,利用廢舊冰棍桿、方便面袋、紙杯、毛線、布頭等制作了漂亮的小衣服,低碳環保,漂亮時尚。孩子們表演得認真投入,培養了幼兒創造美、表現美的能力,給幼兒帶來不同的藝術感受和審美愉悅。
(三)“農”味融入幼兒園的大環境中
幼兒雖然生活在農村,但對農村的資源了解并不多,我們通過環境創設將幼兒置身于豐富的農村資源之中,讓幼兒對農村資源產生興趣,激發探究欲望。如:我們在幼兒園院內周圍栽種一些本地區常見的樹木、花草,再飼養一些常見的小動物供幼兒觀察,還開辟出一塊園地設計成農家小院,院內種植各種各樣常見的農作物——玉米、花生、甘薯、大豆等,供幼兒觀察、管理、記錄。利用本地區的鄉土資源制作幼兒玩具,如利用樹杈、廢舊輪胎等做攀登架,利用木樁排列成“平衡木”,利用秸稈圍成迷宮等。這樣既經濟又獨具特色。初春,孩子們會驚喜地發現院內的一些樹木、花草長出了新芽;秋冬,樹葉變黃且慢慢落下……這些問題促使孩子們不由自主地觀察起院內的植物,注意起它們的生長變化。連樹上的毛毛蟲孩子們都會產生濃厚的興趣。
在我園游戲活動中,教師利用好我們豐富的農村資源,不斷地補充新鮮的材料,發展好我們的幼兒游戲活動,使我們的幼兒能夠更好地發展。
(一)利用農村資源制作游戲材料
我園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發動家長、幼兒收集廢品,并把這些廢品制成豐富的活動器材。如:用竹竿做成游戲棒,可供幼兒玩接力賽,做趕小豬游戲;用竹片做成竹圈,可讓幼兒玩“套圈”“滾圈”“跳圈”等游戲;用稻草編成辮子繩,把它放在地上可做跳躍障礙物,拿在手上可作馬鞭,在組織幼兒編織過程中,鍛煉了幼兒的手指肌肉、手指協調能力等;用松緊帶把4~6個果奶瓶串聯在一起,做成拉力管,用它訓練幼兒手臂、胸、背腹肌等。
(二)利用農村資源開展游戲活動
農村幼兒園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在田間小道,孩子們可以自由奔跑,兩臂一伸玩起“開飛機”的游戲,兩腿一跳玩起“青蛙跳”的游戲;縱橫交錯的田埂讓幼兒走“平衡木”;田間溝壑讓幼兒練習跨小溝;利用小山坡玩“野戰”游戲;用隨手可得的土塊進行瞄準、投擲;把高梁稈、玉米秸夾在兩腿之間“騎大馬”……這些趣味性強的游戲,既好玩,又讓幼兒的身體得到了鍛煉。
(三)利用農村資源創編游戲
為了讓幼兒理解農民勞動的意義,感受勞動的辛苦,我們有計劃地組織幼兒觀察大人的勞動情況,先帶幼兒到稻田拾稻穗,再和幼兒一起創編“拾稻穗”的游戲;帶幼兒到田里拔草、捉蟲,再和幼兒一起創編“種菜”的游戲。幼兒在游戲時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把身邊山、石、水、土、農作物等隨處可見的物品,隨意地加以創造想象,創編出更多幼兒喜愛的生動有趣的游戲。這些游戲既鍛煉了幼兒的身體,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和創造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一)親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大自然中處處充滿神奇,給孩子充分的自由想象、探索活動的空間,春回大地,我園孩子踏上春游之途,參觀了朝陽的太白澗,欣賞了萬畝桃花的美麗風光,帶上他們的畫板,讓他們遨游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去尋找春天,去感受春天。金秋時節,碩果飄香,當紅紅的山楂掛滿枝頭時,山楂園里迎來了小朋友的采摘實踐活動;秋收的季節,我們組織孩子去農田參觀,觀看農民秋收的繁忙情景,感受豐收的喜慶氣氛。在動手動腦中,他們認識和了解了自然物的生長規律,了解了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感受到了自然之美。
(二)親身體驗勞作之樂
我園雖說是一所農村幼兒園,但越來越多的農村家庭成員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許多孩子不知道農作物的生長狀況,這需要教師引導孩子去發現,去探索,去實踐。于是,我園就開辟了一塊種植園地。讓孩子們在種植園地里自主從事一些簡單的農事活動。如:種小麥,給小麥施肥,給小麥除草,收割小麥。全程跟蹤觀察記錄,孩子們還將自己的觀察結果自編成了《小麥是怎樣長大的》大課本,放在班級閱讀區里,與同伴自由交流。這些活動不僅讓幼兒了解了不同植物的生長過程,也體驗到了播種的艱辛和收獲的快樂。
農村孩子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大自然是幼兒的歡樂之源。我們會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提供、選擇與創造條件帶領幼兒走進田園,走入農家,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感受家鄉的美好,尋找大自然的奧秘。讓他們玩中有樂,樂中有學,玩中有得,玩中有創,快樂地全面發展。
(江蘇省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朝陽中心幼兒園)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