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崔明芳
分享玩具,從我做起
———探析小班幼兒分享行為
文 崔明芳
小班幼兒剛從家庭進入幼兒園這個大集體中,其角色、生活內容、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這樣的環境里,幼兒需要與同伴相處,與集體融和。但從剛剛開展的入園前“親子體驗活動”看,小班幼兒的獨占(玩具、食物等)行為十分嚴重。兩個孩子為了同一件玩具發生爭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孩子寧愿自己拿著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讓與別人玩……為了進一步了解幼兒的性格特點和分享意識,了解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對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我對全班30名幼兒,進行了一項簡單的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和日常出現的案例,開展一系列玩具分享活動。
小班幼兒;玩具;分享行為;活動研究

關于“幼兒分享玩具”的調查統計表
從上述統計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我班孩子性格較外向,除王君圣外,其他孩子都有朋友,有些孩子還有很多朋友。全班34%的孩子愿意和他人分享玩具,其余63%的孩子有時愿意有時不愿意。100%的家長鼓勵孩子與他人分享玩具。86.6%的家長在孩子出現不愿意分享玩具時,會出面鼓勵“分享”。70%的家長鼓勵孩子自己爭取(通過交流)自己想玩的玩具。30%的家長會幫助孩子得到自己想玩的玩具。
總體來看,我們班的家長是鼓勵孩子分享玩具的,支持他們通過自己與他人的溝通、交流爭取自己想玩的玩具。這給我的“分享教育”提供了堅實的后盾。在之后的一日活動中,我進行了無數次的觀察分析,開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動。
(一)行為記錄
初入園的小班幼兒哭鬧現象比較嚴重,為了使幼兒盡快穩定情緒,我提供了很多玩具,有插塑、毛絨玩具、四驅車……今天的自由活動開始了,小朋友都拿出自己的玩具玩起來。喬喬拿著小汽車,邊在地上開車,嘴里邊喊著“嘟嘟——嘟嘟——”獨自開心地玩著,這時只見濤濤走過去,也不說話,伸手就抓住了王映喬的小汽車,而喬喬也不示弱,雙手緊緊抓住不放,眼見汽車就要被別人搶走了,他大叫起來:“老師!老師!”邊叫邊哭,我連忙走過去,故意問:“這個車是誰的啊?”兩個人都說是自己的。旁邊的晨晨正義地說:“是喬喬的,濤濤玩的是小娃娃。”濤濤聽了還是不松手,還不停地說:“是我的,是我的。”我對濤濤說:“你是不是很喜歡這個小汽車啊?”“是。”“那你可以用你的玩具和小朋友交換啊,這樣你可以玩別人的小汽車,喬喬也可以玩你的小娃娃。這樣你們兩個人就有兩個玩具玩了,多好啊。”濤濤還沒有說話,喬喬則雙手舉著汽車說:“給你玩玩。”濤濤一聽,緊緊地抱著自己的小娃娃,說:“這是我的,我不給他玩。”然后就走了。而喬喬呢,則滿不在乎地又開心地玩起了小汽車,嘴里還是不停念著:“嘟嘟——嘟嘟——”
(二)行為分析
在這次活動中,濤濤的表現非常突出,認為自己喜歡的玩具自己就可以拿來玩,而自己的玩具,誰也不能玩。他已經3歲了,為什么會這樣呢?帶著這個問題我詢問了他的家長,原來他爸爸媽媽在外地,他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老人對孩子非常溺愛,要什么給什么,什么都是他的,從來沒有違背過他的意愿,因此出現了以上這種現象。幼兒的性格發展有快有慢,有好有壞,存在著個別差異。齊喬就不同,在老師的引導下知道和小朋友互換玩具,互相分享,大家應該一起玩。雖然濤濤最終沒有和他換,但是他并不在乎,顯得比較“大度”。
(三)采取措施
我在班級提出這則事例,更改孩子的姓名。請全班幼兒談談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同時與父母溝通、交流。
(一)行為記錄
晨練的時間到了,配班盛老師給孩子們拿上跳袋和沙包來到戶外活動區。文菲拿著一個大沙包進行投擲,沒有想到她剛把沙包投到地上,在一邊玩跳袋的子涵就跑過來,一下子把她的沙包搶走了。文菲站在那里,淚水無聲地流下來。盛老師對子涵說:“快把沙包還給文菲,你不是玩的跳袋嗎?你要是喜歡沙包,你把跳袋放好,自己去拿一個沙包。”聽了盛老師的話,子涵拿著沙包,張著嘴,使勁大哭起來,也不說話。看他這個樣子,盛老師只好對文菲說:“你把沙包讓他玩,你自己再另外拿一個好嗎?”文菲抽泣著點點頭,同意了。
(二)行為分析
小班幼兒為什么總喜歡爭搶玩具呢?僅僅是行為習慣差嗎?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因此,當他們看見自己喜歡的玩具時會不顧別人的感受,將其據為己有。老師在發現這些情況后,應該幫助孩子用語言與別人交往。而老師當時只是用文菲的沙包制止了子涵的哭聲,而沒有給予子涵引導。這對文菲是不公平的,而對子涵也是不利的,他會認為只要哭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三)采取措施
發現這個情況后,我帶著子涵進了班級,雖然“說教”對于小班孩子來說,用處不大,但此時,我必須讓孩子知道,他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在晨間談話時,我將出現的案例列舉出來和孩子們討論,使全班孩子都明確這是不對的行為。
除了注重日常的觀察、分析、談話教育外,利用小班幼兒喜歡聽故事的特點培養幼兒的分享意識,故事中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兒分享認知的培養,如:《玩具大家一起玩》《拔蘿卜》《三只蝴蝶》等故事,讓幼兒充分地感受到了集體的溫暖,與同伴共同合作與分享原來是如此的快樂。知道了任何好吃、好玩的東西都不應該一個人獨享,懂得了與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另外結合家長資源,我們開展了很多關于“分享”的集體活動。
(一)教案一:開展“玩具分享月”
1.活動目標:獲得與同伴一起玩的樂趣;學習互相謙讓,有一定的合作玩耍意識。
2.活動準備:通知單一份。(內容如下)
親愛的家長:學習與人分享事物是踏入群體的第一步,也是培養良好人際關系的方式。我們將于11月舉行“玩具分享月”活動。請協助孩子選擇他們喜歡的玩具,帶入園和其他朋友一起分享,感受共用的快樂!
3.活動過程:
(1)展示幼兒帶來的玩具。
(2)將玩具簡單分類,說一說自己帶來的玩具,并送入不同區域。
(3)請玩具主人來介紹玩法。
(4)交換玩耍,體驗快樂。
(二)教案二:學習《大家一起玩》
1.活動目標:通過實踐和討論,使幼兒初步學習和同伴友好地共同玩和輪流玩的方法;初步培養幼兒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幼兒感受愉快的活動情緒。
2.活動準備:將各種新奇的玩具、圖書分成五組。
3.活動過程:
(1)出現小汽車。設問:“這是什么?你們想玩嗎?”(請兩名要玩的幼兒上來);“有兩個小朋友要玩小騎汽車,可現在只有一輛車,怎么辦呢?”
(2)幼兒討論,教師可適時地引導,大家得出:一個先玩,一個后玩,一個一個地玩,就是輪流玩。
(3)請兩名幼兒輪流玩小汽車。(知道互相謙讓,讓對方先玩)。
(4)請三名幼兒來玩,問他們應該怎么玩呢?引導幼兒說出,一個一個地輪流玩,鞏固幼兒對“輪流”的理解。
(三)案例三:開展分組活動
1.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許多好玩的玩具,有的可以大家一起來玩,有的是一個一個玩的,看看小朋友會不會想辦法,和別人商量,一起友好地玩。
介紹各組內容:第一組,立體新圖書(三本);第二組,玩具小汽車(三輛);第三組,望遠鏡、萬花筒(各一個);第四組,電動釣魚(六人玩);第五組,小鋼琴、小揚琴(各一人)。
2.幼兒自由選擇活動內容,老師觀察和引導幼兒學習與同伴商量玩的方法。
3.活動結束后談談自己的活動情況。
4.小結:活動開展一段時間后,孩子們都知道想辦法來借玩具,或者是換玩具來玩,還有的小朋友則會和前一天玩具的主人提前預約好,辦法是多種多樣的,這也體現了孩子們的智慧。雖然有時候,仍會出現為玩具而爭吵的情況,但孩子中總會有幾個站出來說“老師說了,玩具要大家一起玩!”“你可以和別人交換玩嘛!”“等他玩完了你再玩嘛!”聽到這些話,作為老師的我很欣慰,這是孩子們給老師的豐厚回報!
分享玩具是幼兒分享行為的一個方面,分享行為是一種綜合性行為,也是社會性行為。我們可以通過有目的的教育活動和日常生活內容來培養幼兒自發的分享行為,讓幼兒充分體驗給予與被給予帶來的快樂和滿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這樣,對于全面提高幼兒的素質,讓他們將來做有利于社會的人具有深遠的意義。
(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金葉花園幼兒園)
[1]王振宇.兒童心理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2]周宗奎.兒童的社會技能[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