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陶呂婷
用“愛”讓孩子打開心扉
文 陶呂婷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強調要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從而促進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
涵涵是一個不愛說話的小男孩,大大的眼睛,小小的身體。開學一個月過去了,涵涵從沒和小伙伴交流過,也沒有快樂玩耍的時候。涵涵總是最后一個吃完點心,一個人站著,也不說話。有時候他用兩只小手捂住耳朵,當有人經過時,他又往后退了幾步。角色游戲時,涵涵站在旁邊徘徊,不知道該玩什么。吃飯時,涵涵一會兒用左手吃飯一會兒用右手拿勺子,米飯撒了一地……
在幼兒園里涵涵表現得很膽小、內向,總是一個人,也不參加任何活動。涵涵的各種表現都說明他在幼兒園沒有找到歸屬,缺乏安全感。于是我常常在放學后和涵涵奶奶交流,并多次對涵涵的家庭進行了家訪和隨訪。由于家庭的原因,媽媽一直對孩子心感愧疚,于是在生活中百般呵護,事事順從,且很少給予孩子與同伴的玩耍時間。我們感到了些許焦急和無奈,在未來的日子里孩子的情況能有所改善嗎?
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決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對幼兒而言,安全感就是對世界、對生活和他人的基本信任。只有懷有“世界是可靠的,生活是美好的,父母(以及他人)是可信賴的”生活信念,幼兒才能獲得生存的動力、勇氣和毅力。當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如果可以找到可以信賴的人,那就找到了歸屬和安全感。

小班初期,有些孩子從哭鬧期轉入了不說話、不參與的時期,在幼兒園里他們總是一個人,也不愿意交流。如果不及時地關注和引導這些孩子,會對其心理健康產生很大的傷害,也就錯過了最佳的適應期。教師要主動親近,給予關愛,為孩子創設一個充滿安全感的教育氣氛;還要悉心觀察,全面了解幼兒的情況,在游戲和活動中增強幼兒的安全感;抓住契機,為幼兒搭建展示的平臺,從而增強自信。用更多的愛,讓幼兒遠離自卑、孤獨、膽怯,健康成長。
幼兒安全感;歸屬;關愛
在了解了涵涵的特殊性后,我更加關注他,并努力在每日生活中尋找每一個能與之交流的機會,我想成為他最信賴的朋友。于是在每個早晨我都會去找涵涵聊天,送上清晨的問候。“你叫什么名字?”“今天高興嗎?”“我喜歡你!”即使涵涵一言不發,我還是熱情地問候他,接納他。在午后的休息時光我也會和他聊聊趣事。“今天想做什么?”“你喜歡我嗎?”雖然他有時候只是默默不語,但我還是樂此不疲地堅持。漸漸地,涵涵對我有了一定的熟悉和信任。
可見,把握好每一個可以交流的時機非常重要。“喜歡你”“高興嗎”這些看似簡單的話語流露出彼此的親近。如果孩子沒有朋友,那老師一定要通過一次次“心”的交流,努力成為他可以信賴的人。
無條件的鼓勵和支持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助。孩子在新的環境中特別需要老師和家長的鼓勵和支持,他們會因為我們的一句表揚而高興一整天。我們要鼓勵幼兒多參加活動,多提供與同伴游戲的時間,使其更加合群。孩子在與同伴的游戲中逐漸消除了羞澀和膽怯,逐漸在集體中表現出自我。另一方面還要注重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幫助其樹立自信。
涵涵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所以當他在集體中生活的時候,他沒有自信,感到不知所措,他找不到與他相同的伙伴。我想他最需要的就是無條件的愛與支持,所以我采用多種表揚和鼓勵的方法,幫助他增強自信。主要有直接表揚、間接表揚,以及心理暗示。我引導他正確認識自己、相信自己,在平時的生活中多給他鍛煉的機會,讓他看到自己的能力,告訴他“你一定能做到”,讓他發現“原來我也能行”。我找準時機和搭班老師討論孩子的進步,當發現涵涵在聽我們的談話時候,就特別清楚地表揚他的進步。這種“不小心聽到的表揚”對于涵涵是一種無形的正能量,讓他內心也開啟了自信的萌芽。每天放學的時候,我會悄悄地給涵涵送一張“愛的祝福語”,上面寫了他當天的一個進步或是一句鼓勵的話。這樣的暗示比直接表揚更管用,有時候涵涵很期待我的祝福。老師和同伴善意的一個安慰,媽媽和奶奶溫暖的鼓勵,讓涵涵有了更多的勇氣和信心。漸漸地,他在一些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比如他開始喜歡跟著老師唱歌跳舞,再如在體育游戲中表現得很活躍等等。我等待著涵涵勇敢地跨出第一步。
有一天悅悅告訴我,涵涵和她說話了,幾個孩子也同時有了這個新發現,原來涵涵和大家說了“你好”。雖然是短短的兩個字,但卻是他跨出了與同伴交往的第一步。第二天早上涵涵大聲地和我打了招呼,并悄悄地告訴我,他會說話了。在活動中,我特意邀請涵涵回答問題,他也用細小的聲音回答了。于是我和孩子們將熱烈的掌聲送給了“勇敢”的涵涵。在下午游戲時,涵涵拿著圈套在小宇的身上,兩人一起玩開火車的游戲。這天午餐時,涵涵熟練地用左手拿起了小勺,一勺一勺地吃著飯,一會兒他用小手拿起了雞翅啃起來。我輕輕提議:今天的雞翅很好吃,涵涵你吃兩個吧,他點點頭,又大口大口地吃起來……
我知道這顆幼嫩的小草即將破土而出。圣誕前夕,我和小朋友商量如何布置教室,我發現涵涵是個心靈手巧的孩子,于是就提議涵涵和媽媽一起制作手工作品布置教室。媽媽接到任務感到很榮幸,當天放學后,她和兒子拿著剪刀和各種彩紙制作拉花。我也在一旁指導和幫忙,并且可喜地發現涵涵剪紙時候特別專注。第二天早晨,孩子們驚喜地發現自己的教室已經煥然一新。大家情不自禁地向涵涵報以熱烈的掌聲。從那以后,涵涵不僅喜歡參與班級的各種活動,更樂意為班級出力了。我深深地感動,也為他而驕傲。學期結束時,涵涵奶奶激動不已,眼含著熱淚,緊緊地握著我的手表示感謝。
教師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為其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在生活中我們要注意觀察、細心解讀,多給幼兒在集體中表現自我以及為集體做事的機會。讓他們在集體中逐漸得到同伴的認可,最終找到自我的價值。
曾經,涵涵的媽媽總覺得他比較瘦小,會受傷害,就不讓他和同齡孩子交流,于是錯過了孩子交往的最佳時期。所以涵涵畏畏縮縮,缺乏自信。在進入小班后害怕、抗拒,不能適應,幼兒猶如驚弓之鳥,不知所措。可是,幼兒的歸屬感建立對于孩子的社會性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案例中的涵涵已經成功度過了較長的適應期,但仍然需要教師持之以恒的指導和幫助。《綱要》中指出:“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顯然,我們不能只著眼于當下,更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的成長。如果說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他不適應社會的絆腳石,那么缺乏安全與自卑就是內心的枷鎖。所以每一次交流都需要我們不斷地堅持和努力,要用“愛”讓孩子慢慢打開心扉。請相信,孩子的改變如果不在今天,一定是在某個晴朗的明天。因此,促進孩子適應性的關鍵是貴在堅持。同時,也要與家庭密切溝通與合作,爭取家長的支持。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少一點退縮,多一點勇敢,少一點沉默,多一點歡笑,少一點軟弱,多一點自信,健康成長。
(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成大實驗幼兒園)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楊達.最具教育力的22種幼兒教育思想[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