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把自己的遠大理想,個人抱負,很好地融入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中去,精心用心,這實際就是做大事。
最近參加了一次講座,主講人是一位私立學校的女校長,快60歲的人了一點不顯老不說,還精神飽滿,激情無限。臺下的聽眾無不嘆服。
她演講的主要內容是擔任校長后如何抓好學校和師資隊伍建設,列舉了許多事實、案例,臺下的人聽得津津有味,不時地發出陣陣議論和贊嘆聲。她談到怎樣為學生改造食堂,為女生擴建衛生間,增加圖書室的藏書量,實現授課電子化,花費了多少心思,碰了多少壁,走了多少彎路,等等。還談到一些細節,比如更換教室里的窗簾時,為了避免風吹肆意揚起,影響學生上課,甚至可能損壞學生的學習用具,她專門到市場找內行師傅研究如何安裝得更科學合理;她還介紹為了更好更科學地考核教師業績,她征求了若干人的意見,還看了許多國內外有關考核方面的專著,然后歸納出一套別開生面的考核體系。改變了過去生硬的“公開式”張榜評分辦法,實行了“人性化私密”式管理,既激勵了教師們的積極性,又照顧了教師的“尊嚴”,兩全其美。
她的演講贏得了熱烈的掌聲,許多人都由衷地伸出大拇指,更多的人感慨道:這真是個好校長,好領導?,F在這樣能干肯干的太少了。
事后我在一些場合里也大加贊揚,大凡聽過講座的人都說,這樣的領導屬于稱職加優秀型的,做事用心用腦,把事業當做自己的事,難能可貴。
但一位退休領導說,這位校長確實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不過大張旗鼓地去宣傳、去表揚,大可不必??吹轿矣行@訝,他進一步說,原因是她做了分內應該做的事。如果說可以贊賞一下的話,那就是她比別人更用心,更下功夫而已。
事后我琢磨了一番,那位退休領導的話言之有理。作為一校之長,學生食堂也好,圖書室也好,教師的考核也好,都屬于校長管轄范圍的事務。甚至包括教室里怎樣能更好地更換窗簾,也是校長的職責所在。做好這一切,本來就是校長的義務,做不好倒應該追究責任。現在,把理應履行的責任和義務當成“額外奉獻”,確實有點“自我標榜”之嫌,細想想反而讓人不舒服。
社會分工不同。每個人只要在崗位上,就有自己應擔負的工作和義務,這就是通常說的分內事。分內事也叫責任。古人云,責有攸歸,義無旁貸。責任各有所屬,自己的責任不能推卸給別人。然而,現在一些人似乎在這個問題上總犯“糊涂”,自己該干的,勉強干了,或者被“逼”著干了,就大喊冤屈,牢騷滿腹,或者到處表功,似乎額外出了多少力,用了多少心似的。
下基層搞調研是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履行職責,有些領導卻高高在上,只管坐在辦公室發號施令,偶爾下一次基層,媒體連篇累牘報道,好似做了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學生對問題不理解,弄不懂,說明教師教的不到位,課外輔導學生是教師“教書”的責任,然而,現在一提“輔導”就跟金錢掛鉤。單獨“教導”一下學生,像吃了“大虧”似的不情愿;照顧好病人,是醫院“救死扶傷”的應有環節。護士的職責有相當一部分是“護理”好患者。如今,一些醫務人員早已忘記了自己的本職義務,把一些本來屬于自己的工作,“理直氣壯”地轉嫁給患者家屬、護工。倘若哪天“麻煩”到她們,沒準翻著白眼讓人下不來臺。
種種本末倒置、顛倒黑白的行為,實際就是沒擺正自己的位置,沒找準自己的方向,把分內的工作當作分外的事,嚴重點說,就是沒有事業心,缺乏正確的理想信念觀,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應付湊付不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他還說:領導干部都要在干事業上下苦功夫,真正把精力和才干集中和用在所干的每一件工作上。習總書記所說的事業,落實到具體每個人身上,就是分內的工作。
行源于心,力源于志。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大都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標,想干“大事”有大作為。而要實現這些目標,首先要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把自己的遠大理想,個人抱負,很好地融入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中去,精心用心,這實際就是做犬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