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展,有傳遞社會正能量、大為叫好的正面事件,也有揭露社會現實、讓人感到心痛的負面事件,但都以最快的速度受到公眾和學者們的關注。尤其是造成負面影響的道德事件,令我們不得不反思目前我國的公民道德教育所存在的問題,進而對癥治病地開展我國的道德教育,提高我國公民的道德素質水平。
關鍵詞 社會 熱點事件 公民 道德問題 道德教育
作者簡介:李倩,首都師范大學。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303
在我們評比各種“最美中國人”、“先進道德模范”的同時,“小悅悅事件”、“共享單車在河里”、“地鐵不文明”等道德滑坡事件還在全國各地出現。而事實也證明,往往是一些負面的事件對我們社會造成的危害遠遠要強過正面事情的效果。社會熱點事件與我們更好的開展道德教育息息相關。道德教育是一種超越式的教育,要求教育不應僅停留在書面知識的灌輸上,而更應關注受教育者個人的身心發展,注重社會實踐,達到知行合一,拔高公民的道德水平。教育者可以利用社會上所發生的熱點事件展開道德問題大討論,激發受教育者的學習興趣,幫助其不僅認識到事件的表面現象,并且分析到隱藏在社會熱點事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而不是像現在的網上不負責任的肆意謾罵、扭曲事實,透過事物的現象看到事物發生、發展的內在本質原因,進而提高他們對問題分析、解決的能力,提高受教育者道德水平。
一、從社會熱點事件剖析我國存在的道德問題
(一)人情自私化、冷漠化
當年僅兩歲的小悅悅兩次被車碾壓而18名路人卻漠然離開,最后伸出手救助她的卻是一位衣著不算干凈的拾荒阿姨,最終這條鮮活的生命還是離開了我們。一時間國內外一片嘩然,不少人怒罵“世態炎涼,情比紙薄”!這件事雖然已經過去了很多年,但每每提及人們還是止不住的心痛。我們一邊說小悅悅的離開是因為無人及時救助,但另一邊,卻是那些助人為樂的好人遭誣陷和敲詐。我們現在的社會,老人摔倒已做不到像雷鋒叔叔那樣做好事不留名、義無反顧地上去幫助。“扶不扶”等兩難問題成為了社會的熱議話題,社會完全讓人陷入兩難境界。不伸出手幫助,需要救助的人錯過最佳救治時間而自己內心不安,受到道德譴責;伸出手去幫助,又怕被居心叵測的人“碰瓷”,產生利益糾紛,還會異常覺得自己“倒霉”。很多人不是不想去救助別人,而是不敢去——怕在此過程中自己也被牽扯其中受到傷害;怕自己“好心沒好報”,救了別人還被網友說成想出名;怕自己伸出手卻遇到黑心團伙利益受侵害等。有人認為,“好事當然要做,但是做好事時一定要為自己創造證據”;有些女大學生在遇到搶劫的時候會認為,“萬一我上去幫忙連我一起受到危害怎么辦?”因為荒謬和錯誤的思想觀念為我們的實施善舉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并逐漸導致人們做好事的積極性大大降低,導致我們現在整個社會充斥著反面的負能量。人們常說“災難無情人有情”,不要讓冷漠隔斷我們之間的聯系,多給予他們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
(二)惡性評論不負責任化,社會負能量化
每當我們的媒體、網絡報導出好人見義勇為的正能量事件時,人們在社會熱點事件的看法、評論上,已經不再像以前對雷鋒一樣歌頌、贊揚,而是優先選擇質疑、喝倒彩。以“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為標題的一篇文筆很好的文章,表達了一位父親在面對自己女兒身患白血病的情況下心聲,本來是受到了億萬網友的轉載。一時之間,大家從關注孩子的情況轉向了這個事情是否是真的,網名瞬間轉變立場,調查了羅一笑家的實際情況,以他們家的兩套房子開始抨擊一位父親。網上怨聲載道,“你這樣拿孩子的病情騙錢、你們家兩套孩子還能報銷為啥還要錢、你們是為了錢吧……”。當為女兒病情操碎心的父親還需站在媒體面前澄清整個事件時,羅爾不禁流下眼淚,“沒有一個人關心我那在重癥監護室的女兒病情怎么樣了,都是在問房子,問我收到了多少錢。”羅一笑最終還是沒能戰勝病魔離開了愛她的父母,離開了這個悲涼的世界。網名從扒光羅一笑家的情況之后就好像再也不再關注整個事情,孩子的離世、遺體的捐獻,也就僅僅那么幾個人在惋惜,在嘆息。社會的負能量化、世態的炎涼導致多少原本想去幫助他人的人也不敢伸出自己的手,有時我們已經分不清是人心的險惡、世態的炎涼造成人們冷漠,還是人們的冷漠造成了社會的不和諧。
(三)行為舉止不負責任、粗魯化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隨意損害公共設施,不遵守社會規章制度,沖動暴躁打罵他人的景象。當一位中年婦女僅僅因為在公交車上講電話聲音過大,旁邊的男乘客卻上來對其打罵說其影響公共環境;當逛超市時一位老奶奶推手推車撞到年輕人連對不起都沒說出口時,對面已經破口大罵;當地鐵上一對年輕情侶在公眾場合做出荒唐的舉止時……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人們的公共道德卻是在下降。共享單車本是一件利民生活的社會服務事業,但部分公眾卻為了一己私利做出一些不負責任的行為,將單車的解鎖碼刮毀、給單車上私鎖、卸掉車座,甚至更不負責地將單車扔進河里,他們這樣做其實不僅損害了社會公有財產,給他人的出行帶來不便,而且降低了自身的素質。城市的高壓、快節奏生活導致人們更加沖動易怒,哪怕是因為一件不足啟齒的小事。當一位知名教授因飛機延誤而出手打了工作人員還自認為自己沒錯時,一下子將“國民素質”推到了風口浪尖上,人們紛紛指出“高知識并不一定有高素質”,他們不僅損害了自己的名譽,甚至影響了整個城市乃至整個國家的形象。這個問題引得人們深思,千年來人們始終覺得教育是人成才的重要途徑,父母也經常對子女重復一句“你要好好學習”,但到底是什么樣的原因致使我們現在的教育培養出高知識水平卻低素質水平的公民。一時的沖動卻要為之付出十倍的代價,大家在做事前不妨先冷靜的思考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二、社會熱點事件對我國進行道德教育的啟示endprint
(一)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道德教育的有機結合
恩格斯曾說:“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存在決定了人們的意識。” 我國古代管子明確指出:“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建設與道德建設必須都要抓,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應齊頭并進。社會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我國傳統道德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尤其是現在的拜金主義、拜物主義的盛行,人們往往忽視了道德的價值。休謨曾指出,人類的天性會致使每個人愛自己勝過愛他人,會全力地追求利益,而也由天生的本能所產生的道德責任能夠約束人們的這種傾向,為社會和他們帶來好處,就如對孩子的熱愛,對恩人的感激,對不幸者的同情等。因此,我們更應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與我們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文化,將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切入點引入我們現在的道德教育中,根植在中華民族的土壤中,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平。但與此同時,我們對傳統道德文化必須要采取一分為二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挖掘傳統道德資源的潛力,為“我”所用。就如中國傳統道德思想中的誠實守信是目前我國市場經濟運行中最缺乏的一個基本規范;儒家的“孝”文化,對構建和諧社會、和睦家庭有著獨特的人文的精神作用;儒家的“仁愛”、“見義勇為”正是我們如今根治社會冷漠的一劑良藥。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要更好地結合現如今的社會公民道德水平,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內涵,從而更好的開展公民道德教育。
(二)將信仰教育根植于道德教育之中
“信仰教育” ,不完全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是以“信”、“仰”為特色,更多表明情、意成份,更具人格色彩的教育。道德教育:一種超越式的教育,其不同于其他的學科課程教育的獨特之處就是:使人們從一般的道德規范的遵守中超越出來做一個富有精神內涵的人,一個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不再是因為法律約束和道德教條的規范而去避免物質利益的沖擊,而是作為一個合乎道德的人,憑借自己的價值判斷、道德信仰而去進行選擇。然而目前我國的道德教育更多的是著眼于日常生活道德規范的建立,道德教育的目標降低到它的最低極限;人們在自我人生價值目標的設定上缺乏高的追求,人生價值的無根性必然導致德育實效上的“實質性低迷”, 引發大量的社會道德問題。列夫·托爾斯泰在《懺悔錄》中指出,是信仰賦予人有限生命以永恒的意義。確認信仰教育與道德教育的內在聯系,從信仰教育的高度構建德育理念,將信仰作為公民道德大廈的根基,從而構建和諧社會。
(三)道德教育要回歸生活——注重知行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具體的道德實踐活動中,大部分的人都是有足夠的道德認知水平,卻沒有付諸于行動,認知與行動相互脫節;有的人雖然具有一定的道德踐行能力,但是當遇到復雜的道德問題時,卻不能及時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德謨克利特說:“我們應該熱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我們經常評判一個人的行為符不符合道德,而不是評判這個人符合不符合道德,因此道德教育必須著眼于公民的日常生活行為,貼近我們的生活。然而當前的道德教育,教育者更多的是關注于既定的書本教材完成對受教育者的教授,并未做到用自己的實際行到教會受教育者如何去做;受教育者往往只是泛泛的了解了這個日常生活道德規范,卻未應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之中。當前出現的道德問題更要求我們在道德教育實踐中因材施教,結合受教育主體的自身成長特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導和啟發其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實現教師的教與學生的自我教育相結合。道德教育并不僅僅是學校的任務,一個人所處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也會在絕大程度上影響這個人的道德素質,因此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實現學校德育與家庭德育、社會德育相結合,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質。教育者的言傳身教固然重要,但受教者自身的實踐活動卻更為直接的反應自身的道德水平,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還需要我們自身的努力,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
注釋: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257.
管子.牧民.
檀傳寶.論信仰教育與道德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總第140).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治教育學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魯潔.道德教育:一種超越中國教育學.中國教育學刊.1995(6).
[3]馮建軍、付淳華.多元文化時代道德教育的困境與抉擇.西北師大學報.2008(1).
[4]檀傳寶.論信仰教育與道德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2).
[5]黃兆凡.淺析社會熱點問題和高校學生思想發展的關系.高教論壇.2016(7).
[6]屈東艷.從近年來頻發的社會熱點事件看我國公民道德問題.延安大學.2014.
[7]付燕玲.當前中國社會道德失范問題研究.華南理工大學.2014.
[8]張娟.當代大學生道德知行不一現象研究.西南財經大學.2007.
[9]列夫·托爾斯泰著.馮增義譯.懺悔錄.北京聯合出版社.2014.
[10]D.Hume.Of the original contract.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2007,29(5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