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靜燕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觀察作為研究課堂的一種方法開始受到教師的青睞。文章基于工作室一次課堂觀察活動,闡述了課堂觀察收到的良好效果,同時提出了三點改進意見,對提升課堂觀察實效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觀察;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一、課堂觀察結果
(1)互動的頻率比較高。通過這次觀察,筆者也明顯地感覺到教師已經將新課程的理念融入課堂,減少了教師說的次數,其中徐老師執教的五年級Unit 7 Chinese festivals ,整節課一對一的對話只有三次,一對多的對話有八次,把更多的時間留給了學生。另外,教師針對學生的反饋回應非常及時,能做到及時呼應,因此整節課師生互動,效果良好,學生在教師的不斷引領下推進整節課的學習。
(2)學習目標達成度高。徐老師執教的五年級Unit 7 Chinese festivals,教師善于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如: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inese festival?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Which one do you want to talk about? Do you know some other Chinese festivals? 這些問題需要學生不斷地思考,整節課學生都在思考中學習、對話,以達成學習目標。教師的提問不斷地推進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由扶到放,培養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的能力。
(3)學生互動效果顯著。這三節課,在生生互動方面非常適時有效,沒有形式主義的互動,教師指令清晰,學生能積極熱情地投入小組活動中,達成目標。蘇老師的課堂,同桌互動“Happy New Year”,互道新年快樂,到后面進入課文,Uncle John 和孩子們互相祝福,互動的內容有點重復,蘇老師增加的“The same to you”,這時候可以更深入地拓展,讓優等生試著說一說。在最后一個語言綜合輸出的環節,優等生都能很好地起帶領作用,有一小組學生為了角色問題發生爭執,所以教師在小組活動只還是要發揮出“引導者”的作用。
二、改進觀察建議
1.在互動過程中凸顯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就需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師要給學生“六大解放”:解放學生的腦,讓他能想;解放學生的手,讓他能看;解放學生的眼,讓他能看;解放學生的嘴,讓他能講;解放學生的空間;解放學生的時間。英語來源于生活,也應回歸生活,三節觀察課都是圍繞“節日”這個話題展開討論,教師在設計互動活動時充分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師生互動到生生互動再到小組互動,從了解節日到討論節日再到拓展節日內容,學生都在教師的引導下步步深入文本,步步展開思考。學生是英語學習的主人,只有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將新課標的精神真正落實好。
2.在互動過程中倡導方法的多樣性
通過觀察,筆者發現教師所創設的互動活動局限于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與小組討論,其實,筆者認為在互動過程中教師應該關注方法的多樣性,突出互動過程的層次性與發展創新性。例如,三年級課堂可以減少重復性的祝福語操練,適當增加新的語言,以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六年級的課堂可以采取重新組織分組的形式,文本概括時可以安排四人一組,不但可以降低學生概括文本的難度,還可以節約課堂時間。文本總結時除了可以安排學生復述,還可以安排學生開展配音、編寫繪本、猜謎等活動。
3.在互動過程中提高問答的實效性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人類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由于要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而引發的,因此,提問是引導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教師對文本的理解程度直接決定著提問的實效性,因此,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該充分關注文本的關鍵之處、細節之處,還要關注文本的深層含義與作者的寫作意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所提出的問題的準確性與可行性。例如,蔣老師的課堂創設了開放性問題“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inese New Year”的任務,因為春節是學生所熟悉的話題,上課伊始,教師通過這個問題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相關的背景知識,為及時調整教學目標與教學策略奠定堅實的基礎。這個問題的提出還可以有效激活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調動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徐老師的課堂也有異曲同工之處,一系列有關節日的問題如“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inese festival?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Which one do you want to talk about? Do you know some other Chinese festivals”,推進了學生不斷地思考,不斷地深入。
參考文獻:
[1]劉 怡.小學英語課堂觀察與提高教學效率探究[J].文教資料,2013(33).
[2]勒 妍.基于項目教學法的職前英語教師課堂觀察研究[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