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學教育的目的旨在培養一批高素質、復合型的法律人才,這也是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的新要求。傳統的講授法及“填鴨式”教學模式,在法學教育中的弊端日益凸顯,由于依法治國的進一步推進,國家和社會對于律師、法官、檢察官等司法人員的需求不斷增多,同時對于法學專業學生的專業性要求更高。本文以刑法課程的教學為主,探討案例教學法在刑法教學中的運用,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廣闊的刑法學的平臺。
關鍵詞 案例教學法 刑法學 運用
作者簡介:高艷琴,山西大同大學政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331
1870年,由美國哈佛法學院院長蘭德爾創立了判例教學法,它采用一種判例為主要內容的教材,由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討論的方式向學生教授法律知識和技巧,形成一種積極的互動方式,既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又能培養學生的法律邏輯思維能力。在上世紀80年代末,這種教學模式被引入我國的法學教育之中,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三十幾個春秋,風風雨雨中不斷地“本土化”,融入了更多的中國特色的理念、方式、方法,案例教學法在我國的法學教育中起到了非常大的積極作用,我從事第一線法學教育近二十年以來,對案例教學法的運用深有體會,盡管案例教學法在大多數的法學院里并不是主流,只是一種偶爾拿來一用的試驗品,但是在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趨勢之下,法學教學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
一、 案例教學法在刑法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刑法的案例教學法,是指在刑法教學過程中,以典型案例為媒介來滲透刑法的各章知識點,引導學生找尋其中的法律關系,在互動討論的模式下理解、深化刑法的理論,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刑法教學中,選取恰如其分的案例,充分地運用到刑法學教學中具有重要的現實的意義。
(一)實現法學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
傳統法學教育模式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講授,輕能力;重分數,輕素質”的缺陷,不利于培養法律職業人才,使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相脫節,這必然導致案例教學法在我國法學教育中的萎縮。然而,國家統一司法考試的實行,為法學教育目標明確了方向,確立了法律職業教育的方向,而案例教學法真正地滿足了這一需求,學生通過對大量鮮活的案例多方面分析,激發學生的法律激情,形成邏輯清晰的思維導圖,把學生訓練成“像律師一樣思維”、“像法官一樣思考”或“像檢察官一樣思索”,實現當前法學教育目標,因而,案例教學法是實現法學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二)掌握和理解刑法理論知識的重要手段
刑法具有廣泛的應用空間,但由于其條款規定較為抽象、晦澀,難以理解,在學生學習的時候,具有較大的難度。而案例教學法,通過視頻或文字的形式向學生們展示了豐富的案例內容,使學生融入到案例的情節之中,然后對案例進行分析,提問討論、辯論,最后老師的總評,一系列的“程序”的終止意味著學生對刑法基本理論知識的梳理的“既遂”,而且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對刑法理論知識的理解將更加形象、生動、深刻,并能由此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實現對刑法理論知識的體系化地掌握,達到刑法教學大綱的要求。
(三) 實現司法考試考核目標的重要措施
作為法學專業的學生,順利地通過司法考試是其主要的學習目標,受到了學生及教師的普遍重視,也成為各大法學院校吸引生源的主打“招牌”。所以法學教育必須要重視司法考試的動態—每年考核目標、內容以及題型。在司法考試這一“國考”中,刑法學是最難以攻克的山峰,其內容之多、法條之雜、案例之難,成為學生最頭疼最心痛的一門學科。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頑疾”,案例教學法是最“應景”的措施,利用對案例的辯論、討論、提問、分析、總結,有效地提高學生對案例的分析能力和應對能力,能在司考中得心應手。
二、刑事教學案例的選擇
選擇案例是案例教學法的首要條件和關鍵,因此案例教學法就是運用具體案例進行教學,但案例眾多不是任何一個案例都適合于教學,也不可能把所有案例都納入教學過程中去分析,因此,如何選擇案例,選擇什么案例對案例教學有決定性的意義。刑法教學中要不間斷的引入案例,通過案例的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解決和分析刑事案件的能力,從而鍛煉學生知法、釋法、找法的基本專業技能,對于正確地區分生活行為和法律行為具有傳統教學方式不可比擬的作用,因此,教學案例的選擇在刑法教學中就顯得尤為重要。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實踐,教學案例的選擇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一) 針對性
針對性要求教學案例的選擇要符合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的需要,與刑法學各章內容的重點、難點及易錯點直接相關,做到“針鋒相對”。如對于防衛過當的理解,究竟什么是“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標準,通過引入鄧玉嬌案,其在反抗他人要求提供特殊服務時將他人刺死的性質進行分析,使學生理性的、直觀的體會到防衛過當在客觀事實中的表現,加深對此知識點的理解。當然,在選取案例時,也應避免所選取的案例所涉及的知識點過于分散、不集中,這樣不利于學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另外,司法考試背景下的案例教學的選取,要體現與針對司法考試的要求及常考點、常考罪名進行教學安排,選取司考真題,讓學生進行適應性訓練。
(二) 典型性
典型性要求教學案例的選擇應該具有代表性,能突出反映刑法法律關系的內容,提高案例的趣味性。通過一些“原生態”的案例展現,例如許霆案、“藥八刀”案、小悅悅案、諸多名人醉駕案、“呼格”案、聶樹斌案以及余祥林案等等,這些案例雖然是陳年經典案例,但能足以闡明刑法條文的內容和司法解釋的合理性,典型案件一般會在社會上產生較大的社會反響和媒體效應,因而,不能僅憑媒體關注的熱度來選取案例,必須經過嚴格的篩選,對于那些經過加工、過分渲染的案件,要慎重選擇,否則會適得其反。endprint
(三)啟發性
啟發性要求選擇的教學案例應具有一定的延展性,能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法律邏輯判斷能力,從而能“牽一發而動全身”,達到深入拓展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所以在選取案例時,既有適度的疑難性,又要蘊含一定的問題,為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如在拐賣兒童罪的學習中,對于拐賣兒童行為應受怎樣的懲罰,就選取了微信上流傳“販賣兒童一律處死”的言論,展開討論,以辯論賽的形式,讓學生廣泛查尋資料,對此言論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論證,加深對販賣兒童犯罪行為的認識,提高學生的論證和表述能力。
三、 刑事教學案例的具體運用
選擇好的案例是刑法教學的載體,要使案例發揮真正的效用,就需要對刑事教學案例進行充分的運用。
(一) 案例的呈現
由于案例本身較為復雜,難易程度不同,所以要將選擇的案例提前告知學生,給學生預留一定的時間,使學生充分地熟悉案例,能夠主動查閱與案件相關的資料與刑法理論知識,并對之進行自行的思考,做好課前的充分準備,使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思想”來上課。
(二)案例的分析討論
討論課源自問題教學法,就實務中遇到的問題,由法學教授指導學生模擬律師討論案件,解決相關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哈佛大學法學院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創新,在一年級必修課中新設了“問題解決討論課”,其涉及醫療糾紛、房產糾紛等現實法律難題。課程學習中學生要像律師那樣組成合作小組,并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完成小組作業。對于小組的成績只有通過和不通過的區別。法律問題簡報在早上發給各個小組,各小組在白天進行討論并拿出解決方案,在晚上提交法律意見。
英美法系的教學法對刑法學的教學方式的改革具有一定的意義,為我國所借鑒和學習,并根據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水平、教學設備等情況,總結出適應當前法學系學生的分析討論法。
首先,根據自愿、科學的原則進行分組,讓不同能力、不同特點的學生進行組合,發揮各自專業所長,使案例教學法發揮其應有的效果。
其次,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此期間,教師僅處于引導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積極主動性,讓每個學生都融入到案例討論的氛圍之中。如孫偉銘案,案例涉及的法律問題主要是交通肇事罪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區別及它們的量刑問題,每組學生進行討論,分別發表自己的看法,達到訓練思維能力的目的。
最后,討論后得出結論。經過小組的討論、爭辯,組員對一些問題達成共識,這就是結論,由各小組推舉的代表總結陳詞,其他學生進行補充發言。當然,得出結論的過程,也是學生將已學到的刑法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案例中解決分析問題的過程,盡管有些時候結論不盡人意,但是教師不是裁判者、批判者,只是一個引導者,必要時,對學生欠缺的刑法知識進行彌補,如“藥八刀”案,有被認為有激情殺人之嫌,這時應對激情殺人進行理論的補充說明。
(三)案例總結評價
充分肯定學生在分析案例中取得的成果,對每組學生哪些知識點掌握得當、哪些論點闡述透徹、哪些方法運用合理等等進行客觀評價。與此同時,還要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哪些觀點是不正確的、哪些知識點存在模糊點、哪些論證不嚴謹等給予一一指出。最后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答案,通過對比,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鼓足干勁,也為下一次案例教學課積累豐富的經驗。
(四)案例分析報告
分析報告的撰寫目的是對學生自己表述的觀點進行梳理,通過書面的方式表現出來,這也是一個二次思考的過程,再次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寫作技能,從分析報告之中,可以反映出學生對案例的理解程度、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法律原則的運用程度,還有學生的邏輯思維程度,對于整個案例教學過程是一個很好的反饋,也便于老師在下一次的案例教學中進行調整和完善,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五)案例期末“研討會”
刑法教學的學期末,組織學生進行一次別開生面的“研討會”,學生主持整個會議,邀請其他老師蒞臨指導。針對本學期所有討論的案例,進行總結匯報,由各小組分別發言,解決老問題,發現新問題,思考刑法制度的再完善,力求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激發學生的熱情,促進交流,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也使得案例教學法在刑法教學中的具體運用得以完美收官。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方法,如果運用不當,就會適得其反,達不到其應有的效果。因此,案例教學法在具體運用的時候,應避免以下幾個運用上的誤區,避免刑事案例選擇的片面性,不能只追求明星效應、社會效應;避免把案例教學法簡單理解舉例子;避免案例教學法直接取代其他講授法。
四、 結語
案例教學法歷經百年,必是可圈可點,單純的講授法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和法學教育的目標,刑法學是理論性和實踐性并重的學科,每款條文的規定都蘊含著深厚歷史與社會背景,每一個條文的適用都要熟習理論與實踐,因此,在刑法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案例教學法的優勢,彌補講授法的不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潛能,訓練學生邏輯思維、法律語言的組織與表達能力、文書的書寫能力等法律職業技能,開展豐富的案例教學活動,讓學生了解真實的、鮮活的案例,了解社會的平臺,認識形形色色的犯罪,提高分辨是非能力,增強自身的法律保護意識;也為日后參加司法考試增強自信心,更為學生畢業后能較快地融入工作奠定結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馮江菊.案例教學法在刑法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經濟研究導刊.2009(29).
[2]張紅軍.案例教學法在刑法教學中的應用.內江科技.2011(11).
[3]蘇彩霞.案例教學法在刑法教學中的應用.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1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