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曉艷
摘要隨著《信訪條例》的頒布,加之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的發展和創新,新形勢下醫院信訪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起成因、特點以及相關內容,正在發生著相應的變化。強化醫院信訪工作,應當從制度、理念、投入、能力以及法制等幾個方面,齊抓共管,全方位促進醫院信訪工作水平提升,為人民群眾就醫提供高質量的服務,為醫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醫院信訪 特點 成因 對策
一、新形勢下醫院信訪工作的特點分析
“廣、多、難、熱”四個字,可以對現階段醫院信訪工作的形勢進行概括。其中“廣”,涉及范圍廣、面廣、群體范圍廣;“多”,主要體現在醫療衛生的信訪問題比較多,信訪問題的人群數量也在增多;“難”,部分信訪問題交織著諸多的因素,容易轉化成沖突,解決難度增大;“熱”,新形勢下社會輿論的激化和參與,某些小問題轉變成大問題,成為群眾關注的焦點、熱點。
對醫院信訪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發現特點如下:一是群體性,因為擔憂醫院有關機構無法對信訪問題進行客觀處理,信訪對象通常組織親朋好友,以“人多勢眾”的形式,進行訴求反映,以此進行施壓,滿足個人利益。二是利益性,信訪對象訴求比較多,信訪原因也各不相同,但經濟補償,通常為首要訴求,或是唯一的訴求,心理滿足,反而是其次。三是混合性,服務問題、個人問題、管理問題、認知問題、社會問題以及技術問題等,通常交織混合。
二、新形勢下醫院信訪工作的成因分析
經過分析,認為醫療衛生供給和保障能力與百姓對醫療衛生需求之間的矛盾,是醫院信訪工作問題中主要問題。具體而言,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一是現實與希望的不對等,患者及其家屬大部分對醫學知識缺乏足夠的認知,認為辦好多少事與就需要花多少錢。而醫務人員,主觀意愿也是希望幫助患者痊愈,但實際上,醫療技術發展到如今,醫療機構還無法對部分疾病進行認知,比如并發癥、猝死等,不可預見性依然存在。部分患者及其家屬對這一點無法正確認識,一旦未達到患者及其家屬滿意的結果,就會質疑醫院,進而出現信訪行為,更甚至發生醫療糾紛。
二是改革與發展不到位。醫療衛生體質與醫藥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全民醫保制度、公共衛生基本服務等,均得到初步化建立,改革試點也增在積極的探索,緩解了人民群眾看病貴、看病難等問題。但體制機制方面、財政投入方面一些弊端、不足,對醫院發展進行了限制。這些問題在具體就醫診治中得到了具體的反映,這是產生信訪行為的一個動因。
三是責任與管理未落實,有些信訪問題是醫院自己引起的。有的醫院在指導思想方面存在偏差,進而發生過度檢查、過度醫療,有的醫院基礎服務設施不健全,導致人民群眾就醫極為不方便,有的醫院內部管理不夠嚴格,工作人員態度不夠端正,責任心不強,用藥、檢查、收費等方面,存在失誤,有的醫院工作人員對患者的態度不夠熱情,比較冷漠,有的醫院信訪工作人員,能力和素質與工作崗位要求不匹配,無法對信訪事項進行及時處理和反映,導致矛盾升級。
三、新形勢下醫院信訪工作的對策分析
(一)以人為本
在醫院信訪行為中,患者和醫院,一個是個體,一個是單位機構,一個是服務的對象,一個是提供服務的主體,正所謂群體力量要高于個人力量,醫院為主導地位,所承擔的職責更多。醫院必須要深刻的認識到“以人為本”的理念,促進醫療服務質量提升為主要目標,開展相關信訪工作,將“患者當家人”這一理念深入貫徹落實,為患者提供全心全意的服務。
(二)法制是盾牌
中國正在向著法制社會方向邁進,人情社會較為濃厚。大部分的問題都依賴于行政手段、思想方式、經濟手段以及社會人情關系,醫院信訪行為方面也亦是如此,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問題,大部分情況下,醫務工作者、醫院成為權益受損最為嚴重的一方,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要不斷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將其作為保障醫務工作者、醫院權益的盾牌。相關部分和政府,對有關機制進行相應的完善,協調聯動,按照法律規章對醫患矛盾、糾紛進行客觀公正的處理,正確的對社會輿論進行引導。醫院要學會應用法律武器,對自己的權益進行維護。醫院應當配置法律顧問,在處理信訪問題時,邀請律師參與其中,為信訪工作人員,提供法律學習教育。
(三)能力是源
強化建設能力,可從根源上化解、減少醫院信訪問題工作。一方面,強化建設醫院能力,從醫院體系構建、軟件、硬件、診療技術水平提升以及服務質量等各個方面進行不斷強化。醫院核心競爭力在于醫療技術水平,同時也是獲得患者認可的最終砝碼,以“治好病、能治病”目標,作為醫院努力發展的方向。環境與硬件設施,是促進患者滿意度提升的主要因素,不斷完善醫院“診、吃、療、住”等設施,在最大程度上,為患者提供像在家時一樣的便利。患者體驗中反映了醫院管理水平,在構建完善環境和團隊時,還需要不斷完善管理,與國際接軌,與時俱進。另一方面,促進醫院信訪工作者能力提升,不可在信訪接待中發生二次矛盾,這是醫院信訪最重要的準則,要求信訪工作者必須不斷提升自我的服務能力,不僅要熟悉了解法規、政策,對待信訪接待工作,還要具備足夠的熱情與耐心,與人民交流,要具備心理疏導技巧和交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