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愛東 劉東閣
創新驅動發展與天津“一基地三區”定位關系研究
◎文/吳愛東 劉東閣
本文基于天津“一基地三區”的功能定位,從創新的視角對其進行了解讀,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天津所處經濟發展階段及條件,發現天津經濟發展已處于創新驅動階段,但創新要素嚴重欠缺,創新環境有待提高。因此,天津實現“一基地三區”的功能定位,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加快經濟發展動能轉換,實現“創新驅動”與“一基地三區”的互動,用“創新驅動”來促進“一基地三區”的聯動發展。
創新驅動發展;一基地三區;天津經濟
2015年國家把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發布了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將 “一基地三區”(“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作為天津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定位,這為天津大力發展集研發與制造相結合的先進制造業,促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深入推進經濟由“天津制造”向“天津智造”轉變,打響天津名片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但目前天津存在發展動能轉變、創新能力較弱和創新環境欠缺等問題,如果發展動力沒有及時轉換,創新能力得不到提升,創新環境得不到改善,勢必會影響天津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和“一基地三區”定位的實現。因此,必須明確以下問題:一是天津處于怎樣的經濟發展階段?天津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比較優勢怎樣?“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能否在2020年實現?二是“一基地三區”相互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尤其是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同“三區”之間的關系如何?三是創新驅動發展與“一基地三區”之間是怎樣的關系?2020年基本實現“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的突破口和驅動力何在?總之,面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形勢、新階段、新任務和新目標,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與研究,有利于把握天津“一基地三區”的再定位和創新驅動力的轉型,從而有助于推動改革、創新、轉型的共識。
天津“一基地三區”的功能定位,蘊含的核心思想就在于創新,主要表現在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制度創新三個方面,即以技術創新(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為核心和基礎,服務創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與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為支撐條件,制度創新(改革開放先行區)為先導因素,三者統一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一)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
《天津市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15-2020 年)》(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其功能定位:“依托制造業基礎雄厚、研發轉化能力強的優勢,發揮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引領作用,以先進制造為支撐、科技創新為動力、研發轉化為先導,突破新技術、發展新產業、引領新制造、培育新業態、創造新模式”。基本思路中指出:為建設先進制造研發基地,要積極落實《中國制造2025》先進制造提升計劃,實施“互聯網+產業”行動計劃,不斷壯大產業集聚規模和能力、提升核心競爭力、構建創新支撐體系、促進產業融合、強化人才支撐、推進協同創新與產業協作等六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不管是功能定位的實現,還是基本思路的構建都體現著創新的思想,而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建設必須依靠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現代經濟增長的源泉。
(二)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
《方案》中提出:強化和提升海空兩港樞紐功能,構建立體化的交通網絡,建設現代化和國際化的集疏運體系和航運服務體系,打造設施完善、功能優良、效率優化、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突出的國際航運核心區。包括提升海空兩港服務能力、推進區域交通一體化、完善集疏運體系等三個方面的重點任務。海陸空一體的交通、物流和航運服務體系的構建和服務質量的提升,需要不斷改造傳統服務模式,積極利用“互聯網+”,創新服務模式,降低服務成本,提質增效,形成新業態和新形態。
(三)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
《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以全面提升金融創新運營能力、增強服務輻射功能、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為目標,推動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工具及金融業務持續創新”,且包括積極創新傳統金融、大力發展新型金融、規范發展要素市場、加快發展直接融資、完善金融業發展環境等五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從中可以看出,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的建設最主要的是金融創新,包括機構、市場、工具和產品及業務等方面的綜合創新。但金融創新最終要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
(四)改革開放先行區
《方案》指出:“大力推進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高標準建設自貿試驗區,加快形成與國際通行做法接軌的制度框架,深度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全球競爭合作,為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探索新路徑,積累新經驗,為國家試制度,為地方謀發展”。主要從試點示范、高水平自貿區建設、“一帶一路”融入發展、協同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等四個方面繼續深化改革。改革開放先行區的側重在于制度創新,推進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建設高標準自貿試驗區,探索新路徑、積累新經驗、為國家試制度,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制度框架。
上述分別分析了 “一基地三區”所蘊含的創新思想,但這些創新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首先,技術創新是服務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基礎。作為現代經濟增長的根源,技術創新對服務創新和制度創新提出需求。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建設中對新技術的突破、新產業的發展、新制造的引領、新業態的培育、新模式的創造都對交通、物流與航運服務模式創新、金融產品和工具、金融市場與交易等金融創新及市場化改革與創新體制機制構建等制度創新提出新的需求。其次,服務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內在要求。服務創新可以對技術創新的不足進行彌補來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特別是在“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中,金融產品和工具、金融市場與交易等金融創新可以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資金支持,縮短技術創新的時間周期。再次,制度創新為技術創新和服務創新提供新的環境和條件。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和自貿試驗區等制度創新通過政策扶持、幫助來引導企業技術創新和服務創新,為企業技術創新和服務創新提供寬松的市場化創新環境和條件。最后,三種創新統一于創新驅動發展。三種創新都具有經濟增長效應,但單方面強調一種創新都會使其經濟增長效應大打折扣。創新的內在關系是以技術創新 (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為核心和基礎,服務創新 (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和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為支撐條件,制度創新(改革開放先行區)為先導,三種創新互動作用,最終推動經濟增長。因此,必須進行各層面和環節的創新,增強創新流,同時要使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制度創新相互協同,而“一基地三區”的提出順應了這種潮流。
(一)天津經濟發展階段判斷
從世界經濟論壇開發的全球競爭力指數(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分析,根據四個基本因素 (制度、基礎設施、宏觀經濟穩定性以及健康和初等教育)、六個效率推動因素 (高等教育和培訓、商品市場效率、勞動市場效率、金融市場復雜度、技術可得性及市場規模)、兩個創新與復雜程度因素 (商業成熟度和創新)三大類12個關鍵性指標的綜合指數,結合人均GDP水平,將各國經濟分為要素驅動、效率驅動、創新驅動三種發展類型和五個發展階段。2014年天津人均GDP首次突破17000美元,達到17130美元,經濟發展邁入創新驅動階段。
根據經濟發展階段理論,在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整個過程中,基本要素在經濟發展中發揮的作用將由60%降低到20%;效率推動因素的比重將由要素驅動階段的35%提升至效率驅動階段和創新驅動階段的50%;創新因素的重要性將由要素驅動階段的5%上升至效率驅動階段的10%和創新驅動階段的30%。也就是說,雖然效率推動因素在創新驅動階段發揮著主導作用,但商業成熟度與創新兩個創新與復雜程度因素將會成為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和驅動力。因此,依據天津所處經濟發展階段,“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的實現必須依靠創新驅動。
(二)天津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優劣條件
1.區位優勢明顯
天津地處環渤海和京津冀的交匯處,是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亞歐大陸橋橋頭堡、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支點,在“一帶一路”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天津是京津冀地區唯一的海空兩港城市,作為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港口的天津港是距離北京最近的出海口;天津濱海國際機場作為北方最大的航空貨運港,提供大量的貨運服務功能。這些形成了天津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是天津“一基地三區”定位實現的重要依托。
2.產業基礎雄厚,但附加值低
天津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重要的現代工業基地,工業基礎雄厚,特別是近幾年培育和形成了一批具有競爭力的支柱產業,集聚了汽車制造、航空航天、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海洋化工等一批新興產業,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產業優勢為天津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礎。但與此同時,傳統的冶金、紡織和鋼鐵等傳統產業占全市工業比重仍超過50%,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較低,且天津制造業企業多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研發、設計、營銷和服務等產業鏈高端環節的企業占比較少,成為天津“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實現的制約因素。
3.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但集聚水平不足
天津在航空航天、裝備制造等領域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優勢,集聚了大量的相關配套產業,產業鏈不斷完善,形成了若干產業集群。此外,在生物醫藥、新能源與新材料、高端裝備、海洋化工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應,成為天津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但也存在產業集聚度較低、企業關聯度不強等問題。如天津生物醫藥產業的區位熵為1.25,而上海已達到3.7,集聚水平遠高于天津。從天津市科委對全市23個細分產業鏈的調查分析,天津在高檔數控機床、石油石化下游產品、基礎裝備制造、航空發動機及機載設備、芯片等一些產業的重要環節存在嚴重缺失。
4.創新體系不斷完善,但創新活力不足,創新能力較弱
天津建立了國家超級計算機中心、騰訊數據中心、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云賽數據中心等一大批創新平臺,與先進制造業相關的省級以上(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別有139個和191個,成為企業研發創新的高地。但長期以來,作為首都的北京從天津虹吸了大量人才,造成天津人才缺失嚴重,科技活動人員僅達到北京的30%,上海的50%,創新活力不足。人才的缺失自然影響企業創新。以衡量創新能力高低的研發和專利申請為例,天津研發投入強度不到3%,低于北京、上海等地,且專利申請量在全國僅排名第12。企業創新能力的落后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的質量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是必須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2020年天津實現“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的關鍵。
為了實現天津 “一基地三區”的功能定位,需要借助創新驅動實現天津城市的功能定位,對“一基地三區”的實現路徑進行選擇,實現從單純的經濟規模的擴張到經濟結構的調節,再到創新機制體制的全面構建,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局面。創新驅動與天津“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具有密切關聯,創新驅動貫穿于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到商業模式創新、服務創新、產業創新和體制機制等制度創新的各個層面和環節,將對天津“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的實現產生深遠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創新驅動”與“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的互動;二是賦予天津經濟發展新內涵;三是為“一基地三區”的聯動發展開辟路徑。因此,創新驅動明確了天津“一基地三區”城市發展定位,立足國際國內,集中資源,提高效率,為加快實現“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提供理論支撐與戰略指導。
(一)“創新驅動”與“一基地三區”互動
“創新驅動”與“一基地三區”的互動發展可以從兩個維度進行分析。縱向來看,上述將分析經濟發展階段分為 “要素驅動-效率驅動-創新驅動”三個階段,反映經濟發展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更迭;橫向維度分為 “知識-技術和產品-模式和服務-產業和制度”四大創新體系,由點到面反映出創新驅動。
“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架構顯示出城市發展的階段性過程和特征(表1)。在要素驅動階段,勞動者僅具有基本的知識與技能、企業產品單一、低附加值,只能實現基本產量以維持企業盈虧平衡、商業模式單一,服務處于傳統形態、產業主要依靠資源集聚自發形成,制度構建剛起步;到效率驅動階段,勞動者在“干中學”中不斷積累經驗和技術、企業產品多樣,通過降本增效提高效益、商業模式和服務模式進入信息化改造、產業集聚效應顯現,并向外擴散,制度不斷完善;進入創新驅動階段,勞動者運用和發現新知識與新創造、企業根據市場需求不斷開發高附加值的新產品、新業態和新形態出現、產業進一步集聚,發展主要依靠新的知識和技術,制度完備。
從“創新驅動”與“一基地三區”之間的互動關系來看,“創新驅動”是“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實現的路徑,“一基地三區”是“創新驅動”的目標,兩者是路徑與目標的關系。與此同時,“創新驅動”又是天津城市發展動力的戰略舉措,“一基地三區”則體現了天津城市發展的綜合功能定位,因此,“創新驅動”與“一基地三區”又是戰略與功能的關系,兩者統一于天津城市的轉型發展。不過,“一基地三區”側重于功能定位的實現,只是作為“創新驅動”的階段性目標,而“創新驅動”是把創新滲透到經濟發展的各個層面和環節,努力促進包括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和服務創新、產業創新以及制度創新等在內的創新從理念到實踐的關鍵轉變,營造創新環境,激發創新活力,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使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和主要推動力,推動“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實現。

表1 “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框架
(二)“一基地三區”內在聯系認識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框架內,“一基地三區”是天津的戰略定位和承擔的責任,不是 “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和“改革開放先行區”的簡單疊加。“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是“一基地三區”的核心,其內涵和競爭力在于先進制造業。目前,智能制造作為世界先進制造業的主要體現進一步模糊先進制造業的產業內邊界和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產業間邊界,提升了產業內生產力及促進產業間的融合。因此,“創新驅動”為天津“一基地三區”注入了靈魂和動力,也為正確認識“一基地三區”的內在聯系開辟道路。
第一,天津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應以數字化技術、生物科技、智能化和信息化等為主。目前,中國經濟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京津冀正面臨協同發展的突破口,充分利用技術、資本、人才和市場等方面的組合拳,形成新的城市核心競爭力,也是天津面臨的新任務。在“一基地三區”內在關系上,必須以“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功能定位為基礎。
第二,天津“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功能定位,并不是傳統意義的產能擴張,而是科技研發創新的風向標。現代意義的先進制造研發基地,不是以大規模生產作為制造業是否發達的標志,而是以智能化、市場化和個性化為引導進行生產,依靠科技創新來實現產業發展。同時,金融、物流和航運等服務質量的提升也依賴于科技創新對其軟件和硬件的更新換代,為金融、物流和航運的聯動發展提供平臺和支撐。
第三,天津實現“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必須加強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天津服務業發展的重點不在是傳統服務業,而是同先進制造業密切關聯的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不僅為天津“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建設提供保障,而且還有利于天津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天津具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加上“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的協同并進,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中國(天津)自貿區的建設等都為天津“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條件。
另外,天津 “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實現路徑,是創新驅動下的聯動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再到創新驅動轉型的本質要求。當前,天津經濟正處于創新驅動轉型的關鍵期,需要推動“一基地三區”聯動發展,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輔以發揮政府作用,有效發揮科技研發創新在提高生產率和產業競爭力的戰略引領作用,提高城市整體創新效率,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轉型。
(三)“一基地三區”聯動發展設計
首先,從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對金融、物流和航運等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撐作用來看,創新是聯系一基地和三區的紐帶和橋梁。一是關于“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科技創新不斷提升航運中心能級,主要體現在基于電子標簽的港口集裝箱物流和基于精準配送的港口散雜貨物流等。二是有關“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金融、證券和保險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需要信息技術支撐實現金融創新,天津融資租賃金融服務創新就是典型。三是就 “改革開放先行區”而言,中國(天津)自貿區的成立,標志著以投資和貿易便利化為特點的對外平臺的建立,國民待遇、負面清單、投資體制改革和政府審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舉措正植入到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優化資源的配置效率和整個經濟的運行效率,推動先進制造與研發、金融、物流和航運的聯動發展。
其次,從金融、物流和航運等生產性服務業的實際情況看,雖然,天津港已成為北方第一大港、世界第四大港,2016年與唐山港共同組建津唐國際集裝箱碼頭公司,京津冀首個海鐵聯運集裝箱中心站也已開通運營。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是我國北方最大的航空貨運港。隨著市場的開放度不斷提高,物流和航運服務將為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和金融自由化提供更多的服務創新需求,如飛機、船舶、海洋工程鉆井平臺等租賃業務和跨境融資、跨境本外幣資金池等創新業務。縱觀倫敦、香港和上海等幾大城市發展歷史,因其寬松的市場環境和政策,一般都遵循“航運-貿易-金融”的發展路徑,物流和航運服務的提升勢必產生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和金融自由化。因此,雖然目前天津的“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還處于發展初期,但隨著物流、航運和貿易的發展,金融創新水平會不斷得到加強。
此外,從“創新驅動”與“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的關系看,“一基地三區”的聯動發展植根于天津改革-開放-創新的城市基因。在“創新驅動”的戰略指引下,“一基地三區”聯動發展需從以下三個領域著手:一是在推進先進制造業基地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領域,運用技術間的交叉滲透,實現多點開花,多點突破,共同發展,不斷提高生產效率。二是在金融、物流和航運等生產性服務業的模式創新和業態轉型,通過“互聯網+”和電商平臺對傳統業態和模式進行有效改造,創造出智能化、網絡化和數字化的新業態和新模式。三是在體制機制創新和政府職能轉變等制度領域,穩步推進市場化改革,積極對接國際標準,簡政放權,明確政府邊界,減少政府無效干預,提高政府運行效率。由此,借助“創新驅動”,力爭在資本配置、人力資本產出、技術投入與產出、政府效能等方面有所提升,實現“一基地三區”的功能定位目標。
[1]王艾青.技術創新、制度創新與產業創新的關系分析 [J].當代經濟研究,2005,(8):31-34.
[2]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課題組.創新驅動發展與上海“四個中心”建設關系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4,(10):3-15.
[3]高峰,賈蓓妮.創新驅動天津市先進制造業研發轉化基地的對策研究 [J].天津經濟,2016,268(9):6-11.
[4]許愛萍.天津落實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建設的體系設計及實現路徑[J].當代經濟管理,2016,38(9):42-46.
[5]席楓,董春美.我國先進制造業的戰略選擇與實現路徑研究——基于天津市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評價[J].價格理 論 與 實 踐 ,2016,389 (11):154-157.
[6]中共天津市委黨校課題組.發揮濱海新區獨特優勢加快天津“一個基地三個區”建設[J].求知,2015,(8):48-51.
責任編輯:虞冬青
F127
A
1006-1255-(2017)08-0011-07
吳愛東(1965—),天津商業大學。郵編:300134劉東閣(1990—),天津商業大學。郵編:30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