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把握
■上海自貿區持續擴大開放
今年上半年,上海自貿區引進外資總額占浦東新區引進外資總額的90%以上,外貿總額占上海全市引進外資總額的40%以上——浦東新區區委全會和上海海關最新公布的這組數字,表明自貿區作為開放型經濟“窗口”的效應進一步凸顯。
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上海自貿區上半年新增服務業擴大開放項目183個、累計數量達2175個。其中,包括國內首家中外合作經營性教育培訓機構、首家外商獨資海員外派機構等標志性的項目,傳遞出我國全方位開放的鮮明態度。
金融服務業的對外開放,是國內外關注的重點。今年6月,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和上海市金融辦聯合發布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負面清單指引,梳理出48項特別管理措施,為外資了解和進入我國金融領域提供了便利。
以資產管理機構為例,目前有美、英、法、日等10多個國家的40余家知名資產管理公司已經或即將在上海自貿區陸家嘴片區設立機構。全球資產管理規模排名前十的機構中,已有貝萊德、領航、富達等八家機構在陸家嘴設立資產管理類外商獨資企業。
上海自貿區管委會主任翁祖亮表示,今年上海自貿區將牽住“牛鼻子”、下好“先手棋”,重點抓好“3+2”改革:“3”是指以浦東新區為主體深化“證照分離”改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先行區建設以及法治建設;“2”是指服務“一帶一路”平臺和自由貿易港區建設。
■江蘇三季度宏觀經濟環境謹慎向好發展
由江蘇省發改委和江蘇省信息中心聯合開展的2017年三季度江蘇工業景氣調查出爐。調查涉及各地機械、電子、紡織、化工等40個行業,結果表明:二季度江蘇省宏觀經濟環境景氣度呈現平穩向好發展,景氣值為0.18,持續保持在相對景氣區間,較一季度小幅提升。預計三季度宏觀經濟環境和總體經營狀況謹慎向好發展。
二季度,江蘇省宏觀經濟環境景氣度為0.18,相比一季度提升了0.04。總體經營狀況景氣度突破相對景氣區間,進入較為景氣區間,景氣值達0.25。江蘇省工業企業宏觀經濟環境景氣度相比上一季度進一步提升,景氣值在相對景氣區間繼續攀升。
從分項指標來看,二季度,江蘇省工業企業盈利狀況景氣度保持平穩向好發展勢頭,景氣值為0.32,進入較為景氣區間;產品訂貨情況進一步有所改善,景氣值為0.19,相比一季度有所提升,繼續保持在相對景氣區間。影響江蘇省工業企業生產經營的主要原因在于:產品訂貨不足的情況仍在繼續;能源、原材料購進價格居高不下,而產品銷售價格不盡理想;可比產品成本景氣值有待提升。
預計三季度宏觀經濟環境和總體經營狀況將呈現謹慎向好發展。江蘇省工業企業宏觀經濟運行環境景氣值將保持相對景氣區間內的平穩發展,景氣值約為0.14,相比二季度或小幅回落。受訪企業中,預計三季度宏觀經濟環境良好或一般的比重為93%,與二季度實際調查情況相持平。企業總體經營狀況景氣度預計可達0.21,有望繼續保持在較為景氣區間內,但相比二季度實際景氣值有所回落。
■上半年浙江省進出口同比增近兩成
據悉,今年上半年浙江省進出口額12243.1億元,同比增長19.5%。其中,出口額9281.4億元,增長13.9%;進口額2961.7億元,增長41.3%。
杭州海關統計專家介紹,今年以來,全國外貿出口形勢較好,6個月來浙江與全國增速差在不斷縮小,占全國份額逐步回升。相比1月至5月,上半年浙江與全國出口增速差再度收窄0.1個百分點。從出口份額來看,上半年浙江出口額占全國份額達到12.9%,較1月至5月回升0.1個百分點,出口份額居全國第三位。
而在進口方面,浙江則保持持續快速增長,占全國份額高于2016年同期。從進口增速來看,上半年,全省進口增速除2月份單月沖高之外,基本保持在33%至40%區間,呈現持續快速增長態勢。從進口份額來看,上半年全省進口占全國份額為5%,高于去年同期0.6個百分點。
當前,浙江正以“一帶一路”統領新一輪對外開放,今年以來,浙江省外貿在“一帶一路”上表現不俗。上半年,全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額3843.4億元,增長18.1%,出口額3048.8億元,增長12.1%,出口、進出口規模分別位居全國第二和第三位。其中,對印度、俄羅斯、伊朗進出口分別增長25.3%、27.1%和34.6%,三者對全省進出口增量貢獻率達10.6%。
從出口產品結構來看,上半年全省機電產品出口額4017.0億元,增長16.3%,占全省出口總值的43.3%,較去年同期提高0.9個百分點;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額3359.0億元,增長9.9%,占36.2%,比重下降1.3個百分點。一升一降間,體現了出口產品結構的不斷優化。
而從各市外貿成績看,上半年,寧波、杭州、金華分別以3620.6億元、2414.4億元和1648.4億元的進出口值位列全省前三名,分別增長26.2%、15.2%和14.8%,對全省外貿增長貢獻度分別達到37.6%、15.9%和10.6%;其中,寧波、金華、嘉興為出口貢獻度前三名,寧波、杭州、嘉興為進口貢獻度前三名。
■廣州加快推進綠色金融與產業融合發展
日前,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發布了 《廣東省廣州市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總體方案》。這是廣州市首個經國務院批準建設的金融專項試驗區,也是華南地區唯一一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該方案明確提出,在廣州市花都區率先開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點。“廣東選擇廣州市并以花都區為核心建設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具有四大定位,即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田、綠色金融與綠色產業協調發展示范區、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新平臺、‘一帶一路’建設助推器。”廣東省黨組成員陳云賢表示,試驗區的建設,對廣東發展綠色金融、推動綠色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下一步,廣東將重點發展綠色金融市場,突出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特別是排污權、水權、用能權等環境權益交易,審慎穩妥推進碳金融產品創新,緊緊圍繞推動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主導產業快速發展,建立綠色金融市場與經濟增長相互促進的新型發展模式,將廣州市花都區打造成引領全省金融改革創新可復制推廣的“試驗田”。
廣州在綠色金融市場方面一直走在前列。自2013年底啟動碳交易試點以來,截至2017年5月底,廣東碳市場累計成交配額近6000萬噸,總成交配額超過14億元。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常務副總裁孟萌直言,碳排放交易有望成為花都綠色金融改革創新 “小而精”的抓手和突破口。
據悉,為支持試驗區的建設,花都區出臺了支持綠色金融和綠色產業發展的80條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強的“1+4”政策文件。“花都不僅僅是通過支持資金扶持和財政投入鼓勵綠色產業發展,吸引優秀金融人才,引進、培育一批綠色企業,更重要的是高質量、高效率地構建公平、法治、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形成綠色金融的集聚效應。”花都區委書記黃偉林說。
“1+4”配套政策提出,從2017年起,連續5年區財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綠色金融和綠色產業發展。在促進產業集聚方面,花都區將推進綠色制造業,包括航空產業、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綠色服務業,包括綠色研發設計、總部經濟、會展經濟、生態旅游等;綠色農業,包括休閑農業、體驗農業、觀光農業等;綠色建筑業,包括大型建筑企業總部、綠色建材、裝配式建筑企業等綠色產業集聚發展。
■北美自貿協定將于8月份重新談判
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7月19日宣布,美國將于8月與加拿大、墨西哥就重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舉行首輪談判。
萊特希澤當天發表聲明說,首輪談判將于8月16日至20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負責西半球事務的助理貿易代表約翰·梅勒將擔任美方首席談判官。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表示,萊特希澤已于5月18日正式通知美國國會有關啟動北美自貿協定重新談判的意向,開啟為期90天的美國國內磋商程序,等磋商程序結束,正式談判立即啟動。
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日前發布的談判目標報告,減少美國對墨西哥和加拿大的貿易逆差是特朗普政府重談北美自貿協定的優先目標。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表示,通過重新談判,特朗普政府尋求與加拿大、墨西哥達成更好的貿易協定,改善美國制造業、農業與服務業在這兩個國家的市場準入,同時減少美國對兩國的貿易逆差。
■澳將對海外商務交易征稅
澳大利亞日前宣布,自2018年7月1日起,澳大利亞將對向境內銷售商品價值不高于1000澳元的海外商務交易征繳商品及服務稅(GST)。這一規定適用于通過商家、線上交易平臺及轉運商銷售的商品。
根據該規定,海外商戶每年向澳大利亞消費者出售價值超過7.5萬澳元的可征稅商品,將需在澳大利亞稅務局登記商品及服務稅并按季度繳納稅款。澳大利亞稅務局助理局長凱特·羅夫表示:“中國企業向澳大利亞出口各種各樣的商品和服務,惠及澳大利亞企業和消費者。對于澳大利亞消費者來說,從中國商家購買商品與從本土商家購買同樣便利。”
根據羅夫介紹,過去幾年,澳大利亞在線購物交易量穩步增長,海外零售商收獲頗豐,這種趨勢預計將持續。來自《NAB在線零售指數》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3月份,澳大利亞民眾網上消費額為220億美元,比上一年度同比增長9%。羅夫認為,這項新法規將確保消費者購買的進口低價值商品與來自澳大利亞境內的商品享受同樣的稅收待遇,從而為本土企業和其全球競爭對手之間營造一個更公平的競爭環境。目前,澳大利亞本土供應商都需繳納商品及服務稅,無論商品價值高低。
羅夫表示,澳大利亞對大多數在境內銷售或消費的商品和服務征收10%的商品及服務稅。稅費包含在消費者為商品和服務支付的價款中,由銷售商代收后向澳大利亞稅務局上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