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寫┃張悅 編輯┃吳穎
宋珮:讓圖畫成為你和孩子的“第一時間”
采寫┃張悅 編輯┃吳穎
無字書中的每一幅圖畫都經過作者的精心設計,讀者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來欣賞。你和孩子大可在一頁圖畫上停留若干小時進行觀察,發現更多的細節,想象出一個與眾不同的故事圖景。
初識宋珮老師,她正在第七屆“信誼圖畫書獎”頒獎典禮的論壇上饒有興致地介紹無字書。在她看來“無字書”就像是一部紙上的動畫片。宋珮老師從一段卓別林在《大馬戲團》里的默片開始分享她對“無字書”的感受。在她看來,默片有些神似“無字書”,它沒有語言,只是通過夸張的動作與情緒表達,配合相應的場景,來表達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常常會有出乎意料地起承轉合。
不過,宋珮老師也強調,無字書又不同于電影。無字書期待著讀者的主動參與!它的每一幅畫面都經過作者的精心設計,讀者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來欣賞。你大可在一頁圖畫上停留上若干小時觀察、發現更多的細節,想象出一個與眾不同的故事圖景。
從《千變萬化》《灰袍奶奶和草莓盜賊》到《弗洛拉和火烈鳥》,宋珮老師分享了一本又一本生動有趣的無字書,將我們引入一個純粹用圖像說故事的奇妙世界中。這也讓在成人世界里待久了,平日里依賴于文字快速閱讀的我“被迫”開始慢了下來,細細解讀、品味著圖畫世界里每一處細節的表征。
“圖畫書,是對于孩子們進行藝術啟蒙的一種簡單、淳樸的方式”
從元代畫家王蒙的山水卷到圖畫書里的圖畫研究,原本研究藝術史的宋珮玩起了“跨界”。不過,對于宋珮來說,兩者都是藝術與文學的結合,圖畫書里也“隱居”著另一幅饒有深意的“山水卷”。
宋珮第一次接觸圖畫書時,是以一位媽媽的身份。初識圖畫書,宋珮有些驚奇地發現圖畫書不僅僅是一個教育的書本工具,它簡直就像一個大寶庫。這個藝術的寶庫里,有著各種藝術風格、藝術形式。宋珮開始嘗試在大學里用圖畫書來教藝術欣賞。宋珮說:“比如,我講寫實主義,我就用一本寫實主義的圖畫書開始,我的學生來自不同院系不同專業,所以用這種方法比較容易讓他們了解什么叫作寫實,或者是抽象。”于是,在宋珮的引領下,圖畫書成為了這些非藝術類專業學生藝術啟蒙的敲門磚。
帶著對圖畫書極大的興趣,宋珮翻譯了上百本圖畫書,其中包括了安東尼·布朗、吉莉恩·沃爾夫、菲比·吉爾曼、艾瑞·卡爾、約翰·伯寧罕等許多名家的經典圖畫書。宋珮開始試著用研究藝術史的方法來研究圖畫書的作家和歷史,越接觸越覺得圖畫書里藏著一個藝術殿堂。
“不是我們拿著書去教孩子,而是去了解孩子?!?/p>
當圖畫書遇到不同的孩子,會奏出不同的樂章。宋珮在多年的圖畫書研究中,深有體會,她說:“有的孩子對于聲音敏感,有的孩子對于圖畫敏感,有些特別喜歡圖畫書故事里的某一種情境?!眻D畫書是一個綜合的藝術媒介,每個孩子被打動的點都不太一樣。宋珮說:“圖畫書就像是一個了解孩子的管道,通過圖畫書,你會了解他喜歡什么題材,什么風格,你會了解自己的孩子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特質。如果父母能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就可以慢慢地引導孩子往他自己感興趣的方向走?!?/p>
宋珮在采訪時說起了女兒小時候的一件事情。在女兒小的時候,宋珮會陪伴她一起讀圖畫書,同時每天晚上也會播放故事錄音帶給女兒聽。在過了很多年后,有一次女兒在聽到一段古典音樂時,她問宋珮:“這段音樂是不是以前聽過的某個故事里的配樂片段?”宋珮有些感嘆地說:“我這時候才發現她對于音樂的敏感度要高于對故事、圖像以及文字的敏感度。后來,她長大了,去學音樂了?!?/p>
這大概就是圖畫書的奇妙之一,當孩子還不會表達的時候,父母可以透過它去認識、了解孩子。
“無字圖畫書對于父母來說也是一次機會,重新回到還未識字的階段,開啟慢讀時代。”
在浩瀚的圖畫書的海洋里,有一類圖畫書是大部分父母“避而遠之”的,就是“無字圖畫書”。很多父母面對一本全是圖畫沒有文字的書,難免會有些焦慮,“這要如何講呢?”自打識字后,我們對文字越來越依賴了?;貞浺幌?,當我們在和孩子一起讀只有少量文字的圖畫書,是先看文字,還是先看圖像?去看畫展時,我們是耐著性子地在一幅畫前駐足許久,揣摩與想象畫家在圖畫里表達的意象,還是快速掃一眼旁邊的“文字說明”?一直趕時間的我們,常常沒有耐心靜下來慢慢地觀賞圖畫書里的圖畫,而是急于想通過文字第一時間了解這幅畫在講什么內容。和孩子一起觀賞無字圖畫書,對于父母來說也是一次機會,重新回歸到幼年時還未識字的階段,開啟慢讀時代,讓自己“被迫”地進入一個沒有文字說明的圖畫中,慢慢地浸入,在圖畫世界里主動建構非理性王國。
2015年,IBBY(國際兒童讀物聯盟)選了100多本世界各地的無字圖畫書,送到意大利蘭佩杜薩島上,與那里的難民一起分享。宋珮說:“因為無字書上沒有文字,它不受語言、種族、國界的限制,就像是好聽的音樂旋律,那些被賦予特別意義的圖畫一樣可以安撫那些難民的內心,幫助他們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園。”《蝴蝶與蘋果》的作者艾拉·馬俐和恩佐·馬俐在養育兩個孩子時,發現圖畫是和孩子溝通非常有效的方式,他們希望能創作出孩子自己能通過圖畫看得懂的書,而不再只是依賴于大人的協助與詮釋。

相比于有字圖畫書,無字圖畫書的畫面有更多的細節,這些細節不斷拓寬孩子的經驗邊界與想象的空間。而且,無字書中的每幅畫之間的銜接也更為緊密。宋珮形象地將“無字圖畫書”比喻成“紙上動畫片”。在這部“紙上動畫片”里,有超越語言與年齡的共鳴,有超越圖像本身的詩意解讀,有多于文字的想象空間。
如何引導孩子閱讀無字圖畫書?
不要從自己的主觀視角將孩子帶入,讓他自己先去想象、去思考。讀無字圖畫書的時候,父母可以陪在孩子身邊,讓孩子先看,當他有問題的時候,父母再回答。父母要引導孩子主動觀察圖畫,不要在一開始就引導他:這里是怎樣,那里是怎樣,這就等于直接告訴孩子這個故事就是這樣了,他反而沒有自己去探索的樂趣了。在無字圖畫書里,爸爸媽媽不再是親子閱讀的主導,孩子才是主導閱讀的國王。
世界著名的無字繪本大師大衛·威斯納認為,無字繪本的最大魅力是每一個人都能從中讀出一個不同的故事。他曾經說過:“無字圖畫書的文本對作者和讀者來說都是一種奇特的經驗,因為作者無法說故事,讀者必須自己看,讀者才是主要說故事的人。至于讀者對于故事結局的判斷已經不是我所在乎的,因為我想說的已經全部在這本書中了。”
孩子與大人看圖方式有什么不同?
孩子讀圖的方式跟大人不一樣。孩子先從細節開始看,他先找之前看過的東西、熟悉的東西?!斑@個好像是山”,然后孩子再從山觀察到旁邊的魚、小鳥。因為孩子的經驗有限,所以他會從細節慢慢拓展到整體進行觀察。而大人則先從整體開始觀察,第一眼先看看這幅圖畫大致想要表達的內容,卻常常忽略細節。在親子共讀時,常常是孩子提到了畫面里有什么,這時候大人才會跟隨著去找。所以,當我們在陪同孩子閱讀圖畫書時,也等同于是幫助我們自己在找尋、探索不一樣的閱讀視角。
如何培養父母自身的讀圖能力?
尤其識字以后,我們就很容易依賴文字。換個角度來說,當父母陪孩子一起看無字圖畫書的時候,就像是一起回到了那個還不識字的幼年。父母和孩子從無字圖畫書中獲取信息的渠道只有圖畫,他們一起去通過圖畫收集線索,觀察每一頁中圖像的變化,建構出屬于自己的故事。這對于父母來說就是一種練習,在陪伴孩子一起閱讀無字圖畫書的過程中,他也慢慢會理解到所謂圖像的語言,比如圖畫中的線條、色彩、形狀等,這些形式是如何表達與傳遞特殊含義的。慢慢地,父母就會覺得駕馭這種沒有字的圖畫書是一種享受,原本在他們眼里非常簡單的一幅畫,能被咀嚼出不同的味道。
宋珮推薦的經典
無字書書單(適合0~99歲)

《千變萬化》
《流浪狗之歌》
《旅之繪本》
《小白》
《雪人》
《尋貓啟事》
《下雨天》
《海底來的秘密》
《你不能帶氣球去波士頓美術館》
《午后》
《弗洛拉和火烈鳥》
《變焦》
《于洛先生》
《灰袍奶奶和草莓盜賊》
《海象在哪里》
《貓頭鷹和蝙蝠》
《挖土機年年作響》
《蝴蝶與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