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雯萱
“空心新論述,將陷臺灣于四面楚歌”,臺灣《中國時報》11日如此評價蔡英文的“雙十演說”,報道稱,蔡英文的“兩岸互動新模式”看在北京眼里,更像文字游戲。同一天,臺陸委會官員稱,中共十九大將至,對其中的涉臺政策,陸委會將密切留意。
島內媒體特別重視美國方面的情報信息,尤其是美國在任或退任的“涉臺官員”。美國“在臺協會”前主席卜睿哲日前表示,大陸可能在十九大報告中加入新元素,“一種可能性是傳達解決與臺灣分歧的緊迫性,甚至設下期限,這將會是大陸對臺政策徹底大翻轉,出現真正的變化”。美國臺海問題專家容安瀾認為,十九大后,大陸對臺會漸進式施壓,臺灣的“邦交國”會少于20個。
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前處長包道格近日的講話也被島內多家媒體轉載,包道格稱,他近期曾在北京詢問負責對臺事務的人士,十九大后大陸對臺政策是否會更強硬,對方回復“不預期會這樣”。包道格稱,統一的長期目標最好是通過經濟、文化和民眾的聯系和融合來實現。對于“大陸對臺動武期限”的傳言,包道格稱,從北京聽到的信息都是“沒有時間表”。他認為,在十九大后的一段時期內,大陸最可能的做法是保持目前的對臺策略,包括在國際上孤立臺灣,與臺灣內部愿意合作的人合作,不與追求“臺獨”的人合作等。
臺灣智庫咨詢委員董立文表示,十九大后,大陸涉臺系統的一些關鍵人物面臨換屆,這是大陸對臺政策的一個轉折點,也是重要觀察指標。
《旺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十九大召開前夕,蔡英文一方面為兩岸關系進行風險控管;另一方面,臺“國安會”、陸委會也透過各種渠道掌握十九大人事更迭,以及對臺政策轉變,準備多套劇本應對可能發生的變化。
臺灣前副“防長”林中斌認為,大陸一貫以兩手策略處理臺灣問題,當前仍以“硬的一手”居多。但他分析說,中共十九大后,大陸對臺“軟的一手”可能也會相應配套。為爭取臺灣民心,大陸將在明年兩會后開放臺胞參政。
擔任陸委會咨詢委員的臺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王信賢表示,經過“太陽花”學運,中國大陸已發覺“臺灣青年認同”是對臺統戰面臨的最大問題;國民黨屢次在選舉中大敗,更讓大陸體會不能再依靠“合作對象”,必須“自己出手”。為此,大陸開始陸續推出卡式臺胞證、居民待遇乃至放寬臺生入學門檻等,希望將優惠“繞過臺灣政府,精確落實到青年與基層族群”。大陸給臺灣民間“胡蘿卜”的同時,“棒子”也并未省略。王信賢認為,李明哲事件,除了是大陸“教訓”臺灣當局,也是為“教育”臺灣民眾。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陸研所教授龐建國認為,十九大后,大陸將有足夠時間、籌碼處理兩岸關系。對于十九大后兩岸關系形勢,龐建國呼吁,兩岸實力消長越來越明顯,臺當局必須面對兩岸實力傾斜的基本情勢,也唯有務實面對,兩岸僵局才有破冰的可能。島內學者王信賢則建議臺當局在向大陸釋出訊息時,使用大陸領導人曾使用過的關鍵詞,或許能讓大陸感受到臺當局的善意。
另外,有島內媒體11日注意到,針對蔡英文的“雙十演說”,國臺辦回應時只提“堅持一中、反對臺獨”,并未提“九二共識”,這是否意味大陸的對臺政策發生變化?面對媒體提問,臺陸委會主委張小月11日表示,國臺辦的發言,陸委會注意到了,但需要多一點時間觀察,中共不久后要開十九大,十九大報告中的兩岸問題、未來政策,都需要再觀察。
“以法理統一防范法理臺獨”。臺灣《旺報》11日晚發表社評稱,觀察大陸十八大以來的兩岸政策方向,特別是在蔡英文上臺以來的政策思路,幾乎可以確定,大陸對臺的大政方略基本已經成形,十九大只是對此進行總結和完善,之后也會沿著這一方向繼續前行。具體而言,大陸對臺政策將區分為國內和國際兩個層次,一方面,持續完善大陸內部單方面對臺讓利的各項舉措;另一方面在國際社會進一步確立一中原則,而貫穿始終的則是法治化。換句話說,面對臺當局回避兩岸關系定位的曖昧態度,以及內部持續“去中國化”動作所導致的兩岸“主權”對撞風險,大陸將從法理上進行危機管控,未來將是“法理統一”與“法理臺獨”的對決。文章稱,如今大陸已經全面啟動“反獨促統”的法治化進程,從國內和國際兩個層面推進“法理統一”,最終會讓“臺獨”的法理空間徹底消失。留給蔡英文當局做出調整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環球時報201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