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建松
互聯網時代,讀者并不缺乏信息,但一些真正具有傳播價值的內容,卻往往淹沒于信息洪流之中。力求將最有價值的信息,最有銳度、溫度、深度和多維度的思考與表達,最值得閱讀的網絡優質原創內容,快速呈現給讀者,是《世界文化》與騰訊《大家》建立合作的初衷與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家”閱讀】每期將臻選《大家》所匯聚的中文圈知名學者、專欄作家的最新文章,與讀者分享“大家”眼中的“世界文化”。

2009年,西班牙導演亞歷桑德羅·阿曼巴拍攝了一部影片叫做《城市廣場》。該片講述了在公元4世紀的埃及亞歷山大城,作為異教徒的女數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希帕蒂婭(Hypatia)一直致力于學術研究,而她的美貌也招來了眾多追求者,上至總督,下至奴隸。然而由于時局動蕩,多神教與基督教日漸敵對,希帕蒂婭成了風口浪尖上的人物,最終被迫撤離她的圖書館,并且被殘忍地殺害。
影片拍攝得引人入勝,然而卻有很多人無法分清電影與現實。實際上,影片中的女主角與歷史中真實的希帕蒂婭相去甚遠,雖然她確是慘死于他人之手,不過這其中牽扯的原因,遠不止宗教這么簡單,更確切地說,她是死于亞歷山大城的政治斗爭和階層分化。
古代的“超級城市”——亞歷山大城
在我們開始希帕蒂婭的故事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她所誕生的亞歷山大城。這座城市的名字來自它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當他征服埃及的時候,興建了這座城市,并且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之。作為連接地中海沿岸的希臘和埃及尼羅河河谷兩地的一個超級港口,亞歷山大城附近的海域也是個海難事故多發區。相傳在托勒密王朝統治時期,一艘皇家艦船觸礁沉沒,于是皇帝托勒密二世下令在亞歷山大城的港口修建一座燈塔(即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亞歷山大燈塔),以作導航之用。這座燈塔是如此的巨大,足足用了40年時間來建造,以至于在很長一段時間,它都是古代世界中的最高建筑物。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港口職能,亞歷山大城很早就是一個國際化的超級城市,也是埃及地區最為龐大和繁華的城市。而在羅馬征服埃及之后,它成為僅次于羅馬的第二大城市,擁有著當時帝國第二多的人口數量。當然,城中不全是本地人口,四面八方的外來移民包括中國人、科普特人和猶太人等等。有形形色色的人群,就有各種不同的宗教派別以及大大小小近千所神廟。
至希帕蒂婭生活的時期,基督教已由一個非法的地下宗教轉為合法宗教,并且信徒人數迅速增加,成為一股新的宗教勢力,甚至這一時期的羅馬皇帝也大多支持基督教。在亞歷山大城中,有一座凱撒廟,本為埃及艷后克麗奧佩特拉獻給尤利烏斯·凱撒的禮物,而現在羅馬皇帝則將之賜予了基督教,成為亞歷山大主教的座堂。然而舊時代的多神教傳統仍在繼續,這些傳統的信徒則把持了與凱撒廟遙遙對應的色拉皮斯神廟。
此時亞歷山大城內的基督教與多神教之間并無太多直接沖突,這要感謝亞歷山大城自己的一種特殊文化形式——“工會”,即從事共同職業的人為了相關利益而結成的一個組織。組織中不強調個人的信仰傳統,而更加強調個人的專業技能和水平。而且,這種工會文化也不僅僅是勞動者的文化,同時還影響到了亞歷山大城的政治領域——多神教的貴族與基督徒的貴族可以一起協商工作,共同為亞歷山大城的羅馬總督出謀劃策。而希帕蒂婭就曾是這個圈子中的一員。
另一方面,亞歷山大城與現代的超級城市有著驚人的相似。富有的貴族們往往擁有一所龐大的住宅,他們必須要自己掏錢來負擔其生活區內公共領域的福利救濟,因此他們的居住地附近往往環繞了一圈投奔他們并受他們保護的平民。然而在羅馬傳統中,貴族盡管有義務幫助自己的窮鄰居,但他們之間卻絕少有日常的往來交流。雖然在空間上他們近在咫尺,但是彼此的生活卻可謂有著云泥之別——貴族們出入都是用馬車代步,既避免弄臟自己的衣服和鞋子,同時也避免與平民百姓發生無謂的接觸。可是恰恰因為這種混住的地形和一場無謂的接觸,在無形中造成了希帕蒂婭的身亡。
希帕蒂婭其人及其學術生活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希帕蒂婭的教育,那便是家學淵源。其父親提昂乃當時最為出色的數學家之一,并且享受亞歷山大“博物館”的會員待遇。在那時,“博物館”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博物館,這個詞的本意是“繆斯之地”,即人們在這里會獻祭給繆斯女神,同時還進行古代的科研工作。
希帕蒂婭自幼便跟父親接受數學方面的訓練,此后一直協助父親對古代最偉大的天文學家之一——克勞狄烏斯·托勒密的作品進行編輯和修訂。這里需要補充一句:克勞狄烏斯·托勒密本人正是“地心說”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托勒密”作為一個成功的天文系體系,一直延續到哥白尼時期才被打破。
不過,希帕蒂婭自己并不滿足于做一個數學家,她同時還獻身于哲學和神學的研究。為此,她選擇了由號稱“柏拉圖再世”的柏羅丁所建立的“新柏拉圖主義”學說,作為自己的哲學/神學的精神歸屬。可是,當時的新柏拉圖主義學說并非只有一脈,而是有兩個分支:一脈是由波菲利帶領的,一脈是由楊布里克帶領——前者比較注重思辨和冥想,后者則更加注重一些古希臘的宗教禮儀。希帕蒂婭在世之時,后者更為流行,在亞歷山大城中占據主流并在色拉皮斯神廟中進行講學。可能是由于數學家出身,希帕蒂婭所學的新柏拉圖主義比較“老派”和“思辨”,對于宗教禮儀不那么感興趣,因此她所秉持的乃是波菲利一脈的思想。
大概在希帕蒂婭30歲的時候,其父提昂便將自己的學校交于希帕蒂婭管理。而在她35歲的時候,希帕蒂婭的學校就已經創下了自己的教育品牌,這是因為她是當時為數不多的能同時提供“數學—哲學—神學”教學方案的人選。也就是說,進了希帕蒂婭的學校,你就不必再找別的老師學習這些課程了。endprint
于是,慕名前來求學的人絡繹不絕。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不僅有很多多神教的學生,同時還有大量基督徒的學生。而在這些人之中,她最為有名的學生便是一名基督徒,名為辛涅西。然而在影片《城市廣場》中,他卻被描寫成了一個“叛徒”。那么,他果真“出賣”過希帕蒂婭么?并非如此。歷史中的辛西涅可是非常“挺”自己的老師希帕蒂婭的。他熱忱地贊美過自己的老師以及她的學校;在他離開學校、離開亞歷山大城從政的時候,也一直與希帕蒂婭保持著通信聯系,向她咨詢如何平衡自己的哲學思想和政務實踐,并且還不斷地推薦政治圈內的年輕貴族去見自己的老師。
那么,肯定有人要問,為什么信仰基督教的人會向一個多神教學者求學?簡單地說,有如下幾條原因:
首先,如前所述,亞歷山大城的工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不同信仰的人們在一起共處的時間很多,宗教團體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明顯。
其次,基督教也并非完全排斥古希臘的哲學/神學思想。相反,有很多基督徒非常欣賞柏拉圖和柏羅丁,并且樂于學習之。與希帕蒂婭幾乎同時代的著名的基督教圣徒“希坡的奧古斯丁”也同樣非常認真地鉆研過新柏拉圖主義思想。
再次,亦如前文所述,希帕蒂婭本人所教授的波菲利一脈的新柏拉圖主義,不具有那么濃烈的宗教色彩,較少側重于儀式實踐,而是更加強調抽象的哲學/神學理念。因此,無論是基督徒還是多神教信徒,都可以向她求學。
最后,還必須說明的是,歷史上的希帕蒂婭絕非一個只懂得躲在象牙塔里擺弄算術和魔法的女人。她關心政治,并且認為自己作為一名哲學家,作為一名貴族,有義務去教化自己的城市。希帕蒂婭一直就是羅馬駐埃及總督的重要顧問。在她的家中,可謂門庭若市,人來人往,這其中不僅僅有她的學生,而且有不少官員。如果不是因為她的性別,她大概很早就會成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登上羅馬的政治舞臺,去展現自己的政治才華。可是,也正因為涉足了政治斗爭(雖然她是無意的),才導致了她的身亡。
希帕蒂婭之死
在希帕蒂婭的學生辛西涅結婚的時候,亞歷山大城新來的主教狄奧多魯親自出場主持了這場婚禮。不但如此,他還按立了辛西涅為一名主教,并且允許辛西涅繼續向希帕蒂婭咨詢哲學方面的問題。不管狄奧多魯的動機何在,至少在這一階段,亞歷山大城中的多神教信徒與基督徒之間是可以和平共處的——亦如前文所述,希帕蒂婭也并不反感參與到政治之中,相反她在積極引導著這種和平的局面。
就在局面趨于平靜的時候,事情起了變化:終于熟悉了亞歷山大城高層“中庸”政治氛圍的狄奧多魯病重不治,一命歸西了。死前他命自己的侄子西里爾接替自己的職務,可是年紀輕輕的西里爾與其叔叔的風格并不相同,他是一個相當強硬且容易沖動的人,處理各種“麻煩”也是直來直去的。
首先,教會內部一名叫做提摩太的副主教不服從西里爾的權威,西里爾也毫不手軟。雙方的支持者在街上開始了一場持續3天的械斗。稍后,這邊剛剛擺平了提摩太的麻煩,那邊他的信眾就給他制造了另外一個麻煩:總督奧萊斯忒處罰了一個西里爾的追隨者,因為他在公開場合組織跳“廣場舞”制造的噪音太大……西里爾希望總督通融一下,然而被總督拒絕了。沖動的西里爾卻懷疑是猶太人在背后唆使總督來給自己找麻煩,因此西里爾與猶太教社區的領袖進行了會面,雙方自然不歡而散。可是事情并未止于此,西里爾的魯莽行為引發了猶太人的極大不滿,于是猶太人與基督徒之間也產生了一場大規模沖突。要知道,在當時的亞歷山大城中,猶太人占到了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左右,這使得這場沖突幾乎成了“色拉皮斯神廟之戰”的重現。

此時,西里爾也覺得這場麻煩有些棘手,于是希望與總督奧萊斯忒講和。可是總督大概覺得事情明顯是由西里爾挑起的,于是拒絕與西里爾講和,并且將之報告給皇帝狄奧多西二世來裁決這件事情。
對于總督的高傲態度,西里爾也是非常憤怒,他率先發難,作為主教舉著《圣經》來到奧萊斯忒面前,希望能夠以自己的宗教身份來壓制奧萊斯忒。然而,奧萊斯忒作為一個自君士坦丁堡而來的基督徒,對這位亞歷山大主教的舉措并不在意——歷史上,作為帝國在東方欽定的主教,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一直在試圖壓制亞歷山大主教在東方的權威。
奧萊斯忒的“出格”行為使得西里爾更加的憤怒,于是他直接召來了一群僧侶,包圍了總督的馬車。僧侶們情緒激動,指責總督的不虔敬,其中一個人甚至把石頭扔向了總督,砸破了總督的頭。此時的總督也是異常憤怒,他絕不能忍受這種人身攻擊。在解圍之后,他迅速逮捕了這名僧侶,并且將之毆打至死。此時,西里爾則做出更為激烈的回應:宣布這名僧侶為殉道者。于是,總督則干脆不去參加西里爾主持的禮拜儀式。雙方就在此刻陷入了僵局。
那么,誰可以解開這個結呢?
亞歷山大的政治高層集體認為希帕蒂婭最適合當這個調停人,因為她是一名異教徒,所以她絕不可能偏向沖突的任何一方。實際上,在僧侶包圍奧萊斯忒的時候,奧萊斯忒就已經就此問題開始咨詢希帕蒂婭,并頻繁與之會面,商量怎么解決這場麻煩。
可是這事情壞就壞在奧萊斯忒一方面去造訪希帕蒂婭,一方面又不去參加基督徒應當參加的禮拜儀式。于是民間開始謠傳,希帕蒂婭用各種巫術迷惑了總督大人。電影《城市廣場》中希帕蒂婭迷惑總督之說,大概也源于此。然而事實上,西里爾和奧萊斯忒雙方都清楚這場爭斗與希帕蒂婭無關。但是,正如前文所述,貴族與平民之間隔著“一堵無形的墻”,他們根本不知道這其中的內幕……
很多追隨西里爾的基督徒,樸素地回想起當年色拉皮斯神廟中的戰斗,他們認為總督與主教之間并無矛盾,這其中反而是異教徒希帕蒂婭在唆使總督!
因此就在一天,一幫平民兼貧民攔住了希帕蒂婭的回家的馬車,要找她“理論一番”。可以想見的是,作為貴族的希帕蒂婭肯定不想與這群平民有太多的接觸。于是,平民憤怒地把她從馬車中揪出來,失去理智的人們像對待色拉皮斯神像一樣扯碎了她的軀體——一代著名的女學者就這樣殞命于街頭。
位于君士坦丁堡的皇室迅速命人查辦此事,雖然西里爾并未參與此事(他表明其實希望與總督和解),但也被迫為此繳納了一筆金額巨大的贖金以致幾近破產,而且他手下的工匠也被轉移到了奧萊斯忒手中。然而,這一切都無法挽回希帕蒂婭之死所帶來的巨大而惡劣的影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