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宛蓉
關于兒童遭遇性侵這一社會問題,一般認為直到20世紀才逐漸被發現和關注。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人們對童年、青少年的具體定義,以及性觀念等認知方面存在諸多疑惑甚至是無知,針對性侵兒童這一嚴重問題,社會主流觀念、社會救助措施以及法律制度等方面都存在諸多弊病。兒童作為社會弱勢群體常常處于失語狀態,受到的關注也極少。即使在當今更加文明現代化的社會,兒童被性侵的現象仍然時有發生卻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與之相應的防治措施也沒能迅速而有效地落實。
通常認為,性侵兒童這一現象被發現和認知是在20世紀70年代。然而在19世紀晚期,英國已有諸多社會組織的建立以及議會法案的出臺,來試圖解決兒童賣淫、亂倫和性許可年齡等問題,但總體而言當時社會對性侵概念還是缺乏足夠認知的。維多利亞后期,常常使用委婉語如“非道德”“騷擾”等詞來指稱性侵,尤其是在官方報道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針對兒童遭遇性侵,通常會使用“兒童遭到不合適的攻擊”來形容這一現象。比如1903年英國 《每日電訊報》上曾登載過類似現象,文章這樣論述道:“一位名叫亨利·塞繆爾·科利的58歲教師,因涉嫌對一位名叫艾達·康斯坦斯·沃倫的14歲女孩兒,實施不適宜的攻擊而于昨日被判處6個月的監禁。艾達·康斯坦斯·沃倫是其班級中的一員,于特定的時間去老師家學習。”
維多利亞時期,遭遇性侵的兒童很多來自底層工人階級家庭,他們的父母整日被束縛在工廠勞作,無法照看孩子。1885年英國《泰晤士報》曾報道,在米德爾賽克斯地區,一名68歲的男士被指控對兩位分別年滿9歲和10歲的小女孩實施不適宜的攻擊。這些幼小的兒童常常成為受傷害的對象,而最早發現她們遭到性侵的,往往是母親,當然鄰居、祖母等也會成為目擊者。另外,由于工人階級家庭的貧困狀況,孩子過早便進入工廠勞作,更多的女孩子還會進入中上層家庭從事家務工作,而性侵現象主要發生在雇主與雇工、主人與仆人之間;同時,一些工廠監工也會對年輕女孩兒和女童實行性侵。
除此以外,還存在著亂倫現象,包括父親對女兒的性侵。《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兒童性虐待》一書中就摘引過類似案例: “埃爾莎·哈蒙德,15歲,祈求她的母親不要把她一個人丟在家里,她母親也會時常監督丈夫的舉動。伊麗莎白·洽博,11歲,如果她的繼父開始騷擾她,她就會睡在表哥房間的隔壁;當繼父異常憤怒表現出暴力時,她的母親也常常睡在這兒尋求避難。”而父親作為主要的家庭角色和經濟支撐,家人往往不愿意對其公開指控,因為那意味著不僅整個家庭榮譽毀于一旦,而且將面臨巨大的經濟負擔。
不僅女孩兒遭此厄運,事實上,男孩也同樣面臨相似的性侵現象,但往往會受到忽視。這與當時社會的主流觀點密切相關,因為在中產階級看來,“由于男女性別的不同,要對女兒實行嚴格監管”,“相對于男性來說,女性的人格是根據她在性方面的聲譽來判斷的。女孩兒和婦女往往非常容易‘墮落,但是男孩兒則不會”。
遭遇性侵的女童,一方面是受害者,另一方面也會被看作是社會上的危險物。“維多利亞時代,人們對童年概念還未形成明確的認知體系,不知道童年的天性是什么,也不知道兒童與家庭、社會的關系怎樣才是合理的,即使是那些關心兒童福利事業的人。”人們一般的觀念認為,天真純潔的女童一旦遭遇性侵,則“不能再被當做兒童了,相反她們成了社會上不合群之人,需要通過特殊機構來對其進行改造”。在兒童犯罪方面,男孩兒不過是小偷小摸,而女孩兒則可能意味著非道德、性早熟,甚至將從事賣淫行當。相較而言社會更多地關注性侵女童,也是考慮到這些女孩兒未來將成為母親,擔心她們道德上的墮落將給后代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考慮到兒童的健康以及母親的角色,社會更多地強調女性作為母親的重要性而不是妻子。……作為一名女性,在影響孩子方面她擁有更大的權威。”
除了對男孩兒和女孩兒進行區別對待外,孩子所處的社會階層也會影響到社會的態度。那些來自貧窮家庭的孩子往往會遭到歧視性對待,因為十分強調后天環境影響的中產階級認為,那些家庭條件低劣、過早在工廠勞作的兒童,常常有犯罪傾向。
面對兒童遭遇性侵,社會往往將其歸罪于孩子母親的失職。在法庭的審判上,父親的權威則通常會得到維護。此外,社會中上層的男性基本不會被宣判為實施性侵者,當他們被指控對兒童實施性侵時,一般會以酒后失禮來為自己開脫罪責。《泰晤士報》等媒體曾對此有過報道:“他的行為是無意識的,大概是因為他喝了一些酒,因而酒精對他的不適當行為產生了一些影響。”“如果他當時沒有喝酒,他是絕對不會做出這么愚蠢的事情的。”“他一整天都在喝酒,進入了一個溫暖的房間,這股酒精引起的火熱使他很沮喪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在此之前,他是一個具有高尚的品格的人。”這些說辭都將犯罪行為歸于酒精,來擺脫法律上的審判。
而那些來自底層階級的兒童,遭遇性侵后的供詞卻遭到法官等社會各界的質疑。據《每周快訊》的報道,1835年6月,一位10歲女孩兒指控其父性侵后,與警察鄰居住在一起,而警察的妻子每天早上都會要求女孩兒重新述說當日的事實,并給她一個便士。考慮到兒童證詞的真實性問題,設置了一系列程序,在法庭外也要判斷孩子是否區分真實和想象,是否能合理地來描述在自己身上發生了什么。孩子經常會面對警察、律師、法官甚至醫生的質疑,即她是否能理解真話與謊言的區別。
一些社會機構組織隨之建立起來,如“國家防止虐待兒童協會”,英文簡稱NSPCC。NSPCC的模型最先來自美國,當地最早的協會是1875年在紐約建立起來的。在英國,最早的相關協會1883年建于利物浦。對于那些將保護兒童視為從原始邁向文明進程的重要一步的人來說,NSPCC是在人道主義指引下必然要建立起來的,也是當時眾多保護兒童機構中規模最大的一個。
此外,也出臺了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比如針對性許可年齡方面的爭議,1885年的《刑法修正案》正式將性許可年齡由13歲提高到16歲。該法律的出臺雖意味著對16歲以下的兒童實行性侵是非法的,但實質上還是為了維護監護人控制女孩兒性的權利,尤其是父親的權威。1908年出臺了一部亂倫行為的懲罰法令,被歷史學家廣泛討論,該法宣布兄弟姐妹間、父母與子女間、祖父母與孫子女間的性行為為非法。而在此之前,近親間的性行為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并不歸于犯罪行為,雖然教會法庭早在1857年就已經將亂倫視為犯罪。
當時社會主流觀點認為,那些遭遇性侵的女童將成為社會潛在的犯罪隱患,因為她們已經失去了兒童的貞潔,道德上容易墮落下去。對此,要將這些女孩兒隔離起來,禁止她們進入正常的學校,以免“污染”其他兒童。一些特殊的兒童收納所也因而建立起來,如1865年艾格·科頓在倫敦北部的雷頓斯通區成立好牧人兒童之家,來接管那些13歲以下的“墮落”女孩兒。以上保護兒童方面的種種措施,在當時只是剛剛起步,毋庸置疑存在諸多問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