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霞
斯坦福大學在某種程度上成就了美國硅谷,而硅谷也成就了如今的斯坦福。青島與山大情緣深種,此次再度攜手,二者的互相成就的確值得期待。
2016年9月,青島。鰲山灣畔迎來1000余名朝氣蓬勃的大學新生——山東大學青島校區開學了。9月23日,山東大學召開青島校區啟用新聞發布會,宣布青島校區正式啟用。
時隔半個世紀,山東大學與青島再續前緣。
緣起青島
翻開青島的歷史,蔡元培先生曾經說:“既有舟車之便,又可免戰亂影響,將來必為文化中心點。”而沈從文先生則認為:“在青島的那兩年中,正是我一生中工作能力最旺盛,文字也比較成熟的時期。”老舍先生在這里看過春山上的野花,秋海上的晴霞。
聞一多、老舍、梁實秋、沈從文、蕭滌非、方令孺、洪深、臺靜農、臧克家、童第周、王淦昌……這些在青島文化史上熠熠生輝的名字,都因為一所大學而與青島結緣,至今仍在浸潤著這座城市的人文情懷。
在很多老一輩青島人口中,青島醫學院附屬醫院仍然被叫做“山大醫院”。這座城市的記憶里,山東大學是無法抹去的一筆。1930年4月,國民黨政府任命楊振聲為校長,9月21日,舉行開學典禮,國立青島大學正式成立。1932年行政院議決,將國立青島大學恢復為國立山東大學,任命趙太侔接任校長。后經過抗戰期間的數次遷徙、抗戰勝利后和新中國建立后的快速發展,山東大學在1958年遷往濟南,海洋、水產和正籌建的地礦三系留在青島,發展成為現在的中國海洋大學。醫學院也留下獨立擴建為青島醫學院。由此,這所大學在青島留下了一支文化的脈絡。
而對于山東大學來說,在青島發展的歷史,也是一段解不開的情結。如山東大學校長張榮所言,在山東大學115年的辦學歷史上,青島這座城市成為她不可磨滅的永恒記憶和時代烙印。上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山東大學在青島創造了兩次輝煌,贏得了“海洋學科遠東第一”、“生物學科全國最好”和“文史見長”的美譽。
“長期以來,山東大學沒有放棄恢復在青島辦學的夢想。2012年3月,青島校區奠基,經過4年多的緊張建設,青島校區今年9月17日迎來首批入住學生,山東大學形成了在濟南、青島和威海三地辦學的新格局。”張榮在青島校區啟用新聞發布會上說。
回歸亦是再啟程
帶著深厚的淵源,山東大學的回歸被寄予厚望。張榮認為:“青島校區將對山東大學拓展辦學空間、創新辦學模式、延攬拔尖人才、優化學科布局和提升創新能力形成新的支撐。青島校區將成為山東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支點。”而在山東大學青島校區黨工委書記孔令棟看來,比起歷史上那段為人津津樂道的淵源,青島校區未來的發展與青島的城市戰略將產生的“化學反應”,更令人期待。
生命、信息、環境、海洋、政法5大學科集群和3個國家級平臺,這是山大對青島校區的學科布局。據了解,山大將在濟南的生命學院、信息學院、計算機學院、環境學院、法學院、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6個學院和國家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燃煤污染物減排國家工程實驗室等8家科研機構整體搬遷到青島校區發展。目前,山東大學在青島校區已經啟動了海洋研究院、德國學院、前沿科學研究院、中美國際科技創新園等一批科研創新平臺建設,并將在青島校區與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等國外大學合作辦學。
孔令棟表示:“這幾個學科是瞄準著青島,尤其是藍谷發展的實際訴求,瞄準著藍色經濟區騰飛的客觀需要,也是瞄準著整個國民經濟轉型的迫切需求。”
目前搬遷來到青島的六大學院,可謂各有千秋,而山大也絕非將六大學院簡單復制,而是要以原本的學科優勢,與青島的地理優勢、產業基礎等相結合,碰撞出新的火花。據介紹,“山大在國家高度重視的環境領域優勢明顯,中國工程院王文興院士是山大環境學科的領軍人物,也是大氣污染及環境治理領域的全國權威。山大另一個強勢學科是生物學,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就設在山大,將來也會搬至青島藍谷,以后還會跟海洋學科結合,對海洋微生物進行深入研究,成為山大的科研新重點之一,也能豐富藍谷的海洋科研。”
信息和計算機這兩個學院遷到青島來,也是緊密契合了互聯網時代的創客主旨,并且山大計算機學院在“智慧城市”方面的科研創新水平是全國領先的。法學和公共管理這兩個社會學科是應用性比較強的,在當下強調依法治國的法治社會建設中顯得格外必要。
老校更有新篇章
115年的歷史中,山大的發展一直跟隨著國家科技文化的發展,服務產業經濟的需求,青島校區也在緊緊跟隨國家“海洋強國”戰略號召和山東、青島的戰略腳步。
作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龍頭城市,青島已經發布“海洋+”行動計劃,山大青島校區所在的青島藍谷,多年來圍繞海洋方向,聚集高端涉藍創新要素,海洋國家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國家海洋設備質檢總局等一系列“國字號”已經成為藍谷海洋科研的強大動力。
與青島的戰略相結合,山東大學新建了海洋學院,據了解,新建的海洋學院在學科研究上有所側重,以微生物學等山大固有的強勢學科與海洋學科進行“交叉”。山大還與美國、歐洲等一流海洋機構聯合,在藍色硅谷設立科研創新水平極高的“國際大學海洋聯盟”。山大海洋學院對自身定位很明確,會跟青島現有的海洋科研院所形成科研“錯位”。
與山大海洋學院同步籌建的“海洋氣候與海洋變遷模擬實驗室”是山大今后在海洋學科方面的科研重點,領導者是以在“海洋碳匯”領域的國際領先水平而成為世界權威的中科院院士焦念志教授。
“這個領域搞好了,山大就會成為這方面研究的世界核心。將來會有很多頂級科學家來到這個實驗室參與科研工作,既會成為山大的一個金字招牌,也會成為藍色硅谷的科研典范,更會為這里吸引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創業者。”孔令棟表示,“包括山大海洋學院在內,隨著國家實驗室和深海基地這樣一批國字號海洋科研機構,在藍色硅谷內越聚攏越多,越聯系越緊密,藍色硅谷的科研創新水平會越來越強,海洋科研力量高度集中的群聚優勢也會逐漸顯露出來。”endprint
與海洋學院同樣,財富管理學院和德國學院也是山大與青島的發展相契合而新建的學院,隨著山東金改的深入推進,青島建設金融財富中心的定位愈發鮮明,山大擁有金融數學領域的權威學者,中科院院士彭實戈教授。“由他來牽頭和領銜山大財富管理學院,將為藍谷和青島培養出大量高端創業人才。”
2016年10月,山東大學德國學院正式在青島校區揭牌。這家由山大與德國多所科研機構和大學聯合創辦的學院,成為青島藍色硅谷區域首個實質性運轉的中德國際合作平臺。德國學院建設初期,將以生物技術、計算機科學作為核心研究領域,隨后逐步拓展到公共衛生、漢學研究、化學工程、移民研究等優勢學科方向。同時,采用與國際接軌的科研與辦學組織模式等,引進德國優質資源,搭建我國對德交流的高水平專業平臺。這也是山大在打造國際一流大學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沒有圍墻”的大學
山大青島校區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與國際上很多一流大學一樣,這所大學完全對外開放。實際上,開放的思維在青島校區有很多體現,不但是在科研創新上,山大在青島校區作出探索,在體制機制的創新上,這種開放的思維更使得青島校區成為山大改革的先行先試區。
“青島校區將成為山東大學沖擊世界一流大學的先行區。”孔令棟告訴記者,山大在以往傳統學科上比較強,但在新興學科上,尤其是與國民經濟接軌比較強、戰略性新興產業比較緊密的學科,山大相對比較弱。而這次在青島設立校區,等于在一張“白紙”上可以自由的發揮。青島校區作為一個新支點,要建成學術創新拓展區、國際合作試驗區和綜合改革示范區,引領山大的整體發展。
作為一個先行區,未來青島校區不僅會在科研上進行創新,管理上也會有所改進。首先在學科管理、科研模式上,青島校區會采取較寬的管理模式,取消專業上的壁壘,以適應現代學科的發展。“比方說在環境治理方面,這是一個多學科的集體作戰,涉及到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個方面,在以往由于這些學科分屬于不同的學院,在聯合上只能通過行政系統,這就導致效率低下。”孔令棟告訴記者,在未來青島校區將實行學科交叉融合方式,以需要和問題為導向,把院系的結構打破,不會采取以往越分越細的專業劃分。
在人員使用上,青島校區也會采用更靈活、更先進的模式。“以后青島校區將使用‘能上能下的靈活措施。”孔令棟說,尤其是將給于首席科學家更多更靈活的權利,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打破行政系統的約束,從財務、人事、科研自主等方面給予更大的自由度。
斯坦福大學在某種程度上成就了美國硅谷,而硅谷也成就了如今的斯坦福。青島與山大情緣深種,此次再度攜手,二者的互相成就的確值得期待,正如張榮在青島校區的開學典禮上所言:青島是一個世界級的現代化大都市,山東大學與青島的再次攜手,將共同打造一張世界級的名片。青島作為山東經濟的領頭羊、“一帶一路”的交匯點,有非常好的發展基礎;山東大學作為山東省高等教育的排頭兵,與青島合作,空間非常大,前景非常廣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