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當“雙創”成為大學與社會互動的新趨勢,在青島的土地上,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在堆砌一個無限可能的未來。
翻開人類社會近代發展史,世界的高等教育中心、科學中心和技術中心都曾發生過多次轉移,有趣的是,它們轉移的軌跡驚人的相似:意大利一英國一法國一德國一美國。一個國家常常在成為高等教育中心且處在高峰期,才會成為科學中心和技術中心,而高等教育中心的失落也常伴隨科技中心的衰退。對城市來說,更是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知識經濟是站在大學的肩膀上的。多年來,青島一直試圖促進大院大所的落地,為城市披上一件華麗且實用的知性外袍,希圖更加自信地暴露在公眾視野當中。
青島科教與經濟結緣的背后,是大批科學家、發明家、企業家集成式或轉化型的優秀人才持續涌入,顯現青島乃至山東的特質,以知識促進經濟、社會的飛躍發展。為此,我們特別采訪了大工(青島)新能源材料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姜大川和天津大學青島海洋工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咸良,透過他們的經歷窺見一座創新城市里跳躍的知識音符。
走出象牙塔
曾經,人們以“象牙塔”來描繪脫離喧囂和浮躁的寧靜大學形態,超脫于社會生活,更多是兼具理想主義情懷和嚴謹治學態度的學者小天地。如今,在市場經濟潮流沖擊下,大學與社會的關系愈加密切,其理想的功能也從探索普遍學問發展為社會提供多領域的智力支持和創新成果。從某種意義上說,在“仰望星空”的同時“腳踏實地”,成為對新時代大學學者理想狀態的描述。這也正是對姜大川的真實寫照,“輔導員”、“博士后”、“創業者”等詞匯奇異地交融在他的身上。
在大連理工大學的讀博期間,姜大川的專業研究項目是硅材料技術開發。早在2012年,昌盛東方實業集團就向他的導師提出合作,共同實現該項目的產業化。在姜大川當時的設想中,項目全部投產半年時間就夠了,一年就能打開市場,但實際全線貫通卻花費了整整3年時間。“在經營公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遠不是在學校工作時能想象到的”,姜大川感慨地說,“就以酸洗硅料的環節為例,以酸洗提純工藝去除百十克硅料的雜質,一個人在實驗室操作只需幾十秒就能完成。但如果要投入市場,不僅需要用工業化的方式操作,還需要具備相關的資質。幾十公斤硅料同時進行酸洗提純,常常頂部的硅料已經完成化學反應,底部的硅料尚未開始反應,硅粉更難控制。而在嘗試投入市場的過程中,諸如此類的問題層出不窮。
“與其他大學研究院相比,我們最大的不同在于高度市場化和輕資產化。我們的場地、電腦、車、設備等大部分都是租賃的,主要資金用于人才引進”,姜大川告訴記者,“成熟項目的領頭人常常是四五十歲的教授,可能并不適合兼任企業經理人,需要招聘同時具備技術傳承和經營管理能力的博士生。這些博士生的可塑性更強,在了解市場需求后,能進行定制化的生產研究。目前,我們已經招聘了一批材料學、物理學、機械、經濟學等多領域的博士。”
在姜大川看來,高校老師在創業中遇到的很多問題都是共性的,關鍵是以市場驅動公司的發展,公司的主要工作是通過創新創業的方式將學校存量的科研成果,變成產業化應用的商品,進而實現產業化應用。這樣的模式被青島市科技局局長姜波命名為“后輪驅動”。“政府和學校‘前輪驅動的最大問題是沒有市場。后輪是市場驅動,越市場化越健康,與市場形成長久互動”,姜大川強調。
踏海而至
威斯康星大學原校長范海斯曾說過,“教學、科研和服務都是大學的主要職能。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一所州立大學,它必須考慮每一項社會職能的實際價值。換句話說,它的教學、科研、服務都應當考慮到州的實際需要。大學為社會,州立大學要為州的經濟發展而服務。”在咸良看來,天津大學青島海洋工程研究院與青島結緣某種程度上是因為一座城市和一所大學服務國家海洋戰略的決心與責任。
毫不夸張地說,在海洋領域,青島是國家海洋產業的橋頭堡。“在藍谷,不僅有國家海洋實驗室、國家海洋設備質檢中心,我們的很多合作單位、服務機構都落戶于此,我們落戶也考慮了產業和科研的聚集性”,咸良說,“天津大學有八大學科涉海,現在整體集聚到了青島。”
以海洋工程為主攻方向的15個專業化研究所、近億元的科研設備、110多名科研人才等無疑是天津大學青島海洋工程研究院的底氣所在。據咸良介紹,目前研究院的研究領域主要分為四個大方向——海洋工程裝備、海洋探測與監測、海洋資源綜合利用和海洋生物工程。其中,海洋探測與監測領域方面的研究將完整進駐國家海洋實驗室。
除了硬件設施,“人”也是成良一直向記者強調的。目前,研究院先后打造了青島高端領軍人才科研工作室、海智工作站、專家工作站等,以引進更多的高層次人才,進一步提升了研究院的科研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他認為,引進人才,關鍵是要與企業、市場溝通,發揮他的“才”,讓他真正發揮社會價值,而不僅是給他資金和場所。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院獲準以天津大學的名義招聘,人員編制將落在天津大學。“目前,研究院中只有15%的人員是天津大學直接派遣常駐的。我們正在全球化范圍內招聘高層次的人才,并以現有資源為其配置團隊,讓團隊在研究院生長起來”,咸良告訴記者,“不是單純引進成熟團隊,還要在青島培育新的團隊,這對天津大學和青島市來說都是人才的增量。”
孵化未來
從歐洲中世紀大學算起,大學與城市伴生、共榮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大學與外部世界的互動關系從不是簡單的“二元結構”。實現高新技術成果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良性循環,無疑是當下中國大學與城市之間最鮮活的互動。
無論是在咸良還是姜大川看來,大學走出校園的初衷是怎樣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服務到社會生產的主戰場,孵化科技企業更是他們共同承擔的職能。
姜大川認為,市場活躍度高的城市更易帶動高校科研資源的釋放,這正是青島相較于大連的創業優勢,市場更是貫穿了其整個企業孵化過程。大工研究院的項目轉化為公司前,必須經過研究院內的評估:產品類企業必須6個月連續受益,且總體呈增長趨勢。
他特別指出,在孵化公司成立之初,研究院占70%的股份,科研團隊享受30%的期權。但當技術和資本深度融合到一定階段,研究院將釋放股份,最終希望達到科研團隊成為大股東。研究院的最終追求是從孵化企業獲得的股權收益。
與姜大川不同,咸良給出的定位是,提供一個平臺,讓成熟的科技成果與企業連線,讓企業在樓內成長。同時,在孵化企業時,也要注意與它們的合作,如建立校企聯合研究中心,對外輻射技術、服務企業。
“與外國企業相比,中國企業真正設立研發部門的并不多,實現在國際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們與企業聯合的目的在于,讓企業在其行業中永遠聚焦行業尖端。這是我們實實在在做的,也是我們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咸良表示,天津大學已經與37家行業龍頭企業共建了校企聯合研究中心,其中7家涉海的研究中心已經進駐青島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先生說過:“上世紀90年代以來,海外華人里有一種說法,21世紀要想是中國人的世紀,那么在中國的土地上,必須要有好多所一流大學,否則那僅僅是一個夢。”當“雙創”成為大學與社會互動的新趨勢,在青島的土地上,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在堆砌一個無限可能的未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