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韶天
為掛牌企業匹配成長需要的資金、資源、信息和服務,為掛牌基金對外投資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可選標的,為中心聚集的高凈值合格投資者撮合更多投資于私募股權基金的機會,為青島財富管理金改區先行先試、聚攏更多的機構投資者,把中心打造成一個地方政府應用政策服務企業的綜合服務平臺,就是藍海中心對自身成長與發展的定位。
速生速死、快速迭代的時代,“被抹平”是最不可預測的商業黑天鵝。木桶原則早已改變底層邏輯,沒有時間讓你去彌補短板,你要做的是冷靜布局,然后加速成長,加速成長,加速成長,直到形成足以突破為核心競爭力的長板優勢。
在省長郭樹清提出山東金改三周年之際,2016年的10月28日,青島金改區的地方性股權交易中心——兩歲半的青島藍海股權交易中心(以下簡稱“藍海中心”),向全行業宣布設立“基金板”,即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合伙人份額報價信息發布專板。
首批12只聯合規模達到500億元的掛牌基金中,既有國家發改委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專項批復設立的、號稱全國規模最大的產業投資基金,也有青島市政府直屬國有投資集團聯合國有子公司作為GP發起設立的總規模30億元的合伙制基金。
藍海中心當日公開的數據顯示,12只基金已經到位并即將完成投資的合計近40億元;中心目前在談擬掛牌基金數超過30只,基金總規模近100億元。
在藍海中心董事長蒲曉煜的解釋中,“推出‘基金板的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完善藍海中心的平臺生態系統建設”,但是在當日發布會現場,藍海中心同時與山東省社保基金理事會、青島財富管理基金業協會、青島市股權與創業投資行業協會等多家機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藍海中心總經理常欣在主持中還透露出“藍海母基金計劃”……
顯然,藍海中心想做的是一個更大的局。
作為區域性股權交易中心,藍海未來究竟想做什么、能夠規范地做成什么?國人理財觀念和風險承受能力進入股權投資時代,基金板的運作思路和戰略構想究竟是為了實現什么?在中國資本市場“逆生長”的現實境況下,在金融監管日趨從嚴、金融科技日新月異的現實環境下,以藍海中心為代表的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最底端“塔基們”,當如何在創新實踐與風險平衡中取舍得失,找到自己獨特的長板優勢?
藍海中心總經理常欣的觀點是,“船永遠在自己手中”。
基金業風口已至
有幾個數字一旦湊在一起,山東人必然心寒。
在中國資本市場用不到30年時間推出的3000多家上市企業中,截至2016年8月22日,深圳市南山區上市企業的數量是117家,而根據山東證監局截至2016年6月末的統計數據,山東以全省之力上市企業數量合計165家。
以上市公司數量為指標,各省份和地區運用資本工具的能力和各地區金融市場的實際運作環境,呈現巨大的發展不均衡。
2012年前后,先知先覺的行業觀察家,針對實體經濟下滑的結構性矛盾和中國經濟的進入階段,陸續發聲,稱“中國開始進入股權投資時代”。
2013年,中國基金業協會應股權投資產業蓬勃發展的態勢和行業監管的亟需,緊鑼密鼓成立。有業內人士將基金業興起的緣起,很大程度歸因于天津濱海新區成立后在金融創新方面的探索成果惠及全國,合伙制基金從而可以輕松設立。早已誕生的《合伙企業法》進一步明確解讀“先分后稅”,稅制優惠加速了合伙制基金的創立,推動了產業爆發與集聚。
2014年,第二代互聯網“獨角獸”阿里巴巴在納斯達克IPO掀起風浪,暴富效應的帶動,在刺激國人財富觀念深刻轉變的同時,也將獨角獸背后的助推器——以軟銀中國為代表的“風險資本”帶到更多國人面前。
2014年、2015年,“咖啡烈焰”從中關村燎原全國,自上而下的“三創運動”聲勢浩蕩。創業者成為這個時代最耀目的明星,他們背后的天使、VC等風險資本不得不屈服于同行競爭的激烈,估值越來越水漲船高,投資方向和投資方式不得不變得越來越前端化、垂直化、機構化。與此同時,各級政府、部門主導下的引導基金撬動社會資本,紛紛設立。
2015年年中,一輪牛市戛然而止。這根本是資本助推和行業幼年期野蠻狂飆的縮影。
2016年資本市場的主題詞變成“并購重組”。在資本運營的最頂端,國內外頂級的并購基金早已對經濟下行中的優質資產虎視眈眈;新三板掛牌企業數一年破萬,新晉掛牌的新經濟體甚至有實力成為并購的主動方。
冷熱交替逆轉,無人否認,“資本寒冬”中蘊藏著真正的機遇。
“財富管理”當破題
2014年2月,青島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獲批。利用財富管理“試驗田”功能,青島市積極向國家爭取首批創新試點政策35項,2016年10月第二批25項試點政策亦獲批準。
先行先試的政策存在巨大的紅利,近三年來,青島金融生態成績斐然。在倫敦調研公司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榜單上,青島位列第46位,緊跟上海、北京、深圳,上升為全國金融中心城市中的第4位。截至9月底,青島金融機構總數近250家;新增存貸款和直接融資過千億,創歷史最高水平;保費收入增速在5個計劃單列市中列第一位。
但后來居上者也有自己獨特的困境。雖然是首個以財富管理命名的金改區,但縱觀中國金融業發展歷程,法人金融機構總部在北、上、廣、深的地位和分布早已完成。尷尬在于,無論出具什么樣的政策吸引,青島在吸引銀行、證券、期貨、保險等持有牌照的大型金融機構總部到來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原因很簡單,布局的時代已過去。
時機一旦錯過誰也不能令它重來。面向未來布局新金融業態,是當地金融部門和金融機構的共同愿景。私募基金是財富金融的重要內容,也是青島財富管理綜合改革試驗區重點發展方向和招商引資的重點,與財富管理緊密相關的私募基金被寄予厚望。
當地政府付出各種優惠政策,加大對國內外各類基金機構的引進,努力培植從天使、VC、創業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并購基金、證券投資基金等全類型基金設立。通過吸引大型基金機構的布局,完成對基金行業生態的建設。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青島市擁有在基金業協會備案的基金管理人129個,備案基金166只,規模654億元。備案數量居全省前列,基金規模占山東全省備案基金規模的比重接近50%。endprint
基金板100001號、藍色經濟區產業投資基金總裁姜省路認為:“藍海中心推出服務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融、投、管、退全鏈條的基金板,是洞察市場機遇、大膽創新實踐的舉措。”
“青島金改區未來引進的機構肯定是一些新金融業態,在新生金融業態中,股權投資就屬于比較重要的產業分支。”常欣判斷:“金改區的許多政策也包括了股權投資方向的優惠,比如QFII、海外基金等都是布局的方向。行業發展的大方向、政府政策的新導向,與我們目前要做的事情其實高度契合。藍海有責任為金改區先行先試,探索新模式。”
閉環三個生態圈
作為青島金改區的重要實體支撐,藍海中心設立的初衷就是通過股權融資培植中小微企業,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常欣用一句話點題:“四板生存的核心使命就是為中小微企業實現融資功能。”
為了完成這個目標,自2014年4月18日正式成立以來,藍海用兩年半時間打造了3個創新服務的金融平臺:中小企業股權交易平臺、財富管理產品交易平臺和“信藍籌”互聯網融資平臺。“通過多交易品種的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的建設,實現平臺與企業的共榮共生,實現資本與企業的雙贏發展。”
3個平臺功能定位清晰,又互相支撐:股權交易平臺著力于優質企業的培育,引導他們按照更高層次資本市場的要求逐步走向規范、壯大;財富管理產品交易平臺緊密結合金改區的財富管理使命,著重聚攏合格投資人,為下一步發展留空間;“信藍籌”互聯網融資平臺則重點關注金融科技手段的創新,以金融科技為手段,打破區域股權交易市場的融資界限,為企業股權與財富資金的有效對接尋找無縫銜接的通道。
兩年半時間,中心目前掛牌交易企業達到400家,幫助企業實現多元化融資37億元。通過“信藍籌”平臺完成眾籌項目30個,融資近6000萬元。“金珩財富”系列產品累計備案391期,發行金額205億元。通過掛牌和展示業務,青島當地有規模的會所、律所也都被團結在藍海周圍。
“通過這些業務,我們聚攏了金融資產達到300萬元人民幣以上、來自全國的高凈值人群3萬多名,他們的風險偏好與銀行的高凈值客戶不同,投資者群體差異較大,有一大部分是屬于有高風險偏好的,這就為基金板成立之后進行股權投資創造了條件。”常欣解釋。
常欣的頭腦中,一直在謀劃一個“中小企業成長生態圈層”的系統。
在這個生態圈里,小微企業是一極,合格投資者是一極,以會所、律所、資本機構形成的中介端是一極,藍海中心是撮合各方需求與交易的一極。這四極各成系統、各自成長,又共同組成了一個業務交叉、需求互補、多方受益、共同扶持中小微實體企業良性成長的大的生態系統。
“基金板掛牌、基金機構的進入,可以說是實現生態閉環的重要一步。”常欣特別強調:“要讓這些生態實現互促互進的關系,企業生態永遠是根本,基金和中介都屬于輔助生態。”
2014年就想做的事,拖到現在是因為“條件不具備”,但現在,“時機相對成熟”。常欣說,“我們做基金板的核心是希望聚攏更多的類似機構參與進來。不是因為青島這方面做得多么領先,恰恰是因為不足夠。”
適應“教育體系”的遺留問題
商周刊:在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格局中,四板市場屬于培育和服務中小微企業的“塔基市場”,離企業更近、服務企業面也更廣。藍海掛牌的企業如果要去更高級資本市場,你們是什么態度?
常欣:今年藍海中心有6家企業上了新三板,有一家馬上上主板。一個小學老師,難道你對上了高中的學生還會有過多的訴求嗎?我們培養出很多的明星企業,如果這些明星企業在四板的基礎市場獲得過益處、成長壯大,他會反向帶動更多的優秀企業加入我們,這種品牌效應是我們更看重的。
只要企業能長上去,我們就一定幫它扶上去。無論上新三板還是上創新層、創業板、主板,或者海外留學,去海外資本市場上市,我們都歡迎。去年,藍海中心跟韓國證券交易所和澳洲悉尼交易所達成戰略合作協議,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釋放出這種信息。
商周刊:但是現在最熱的是新三板,一年沖萬家,和四板市場的競爭可以避免嗎?
常欣:中國資本市場的建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逆生長”。先把上交所和深交所組建了,然后組建了新三板,先后又在全國組建了眾多的區域性股權交易中心。
拿教育體系打個比方,如果主板是大學,新三板是高中,那么四板市場就是小學初中階段教育。因為之前沒有小學,沒有初中,沒有高中,只有大學,有些成長得快的企業直接上了大學,后來有些直接上了高中。除了大學、高中,其他的中小微企業是不是就不需要上學了?隨著整個業態的發展和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完善,以及“三創”號召下大量小微企業的初創,我相信未來,正常的企業成長節奏還是應該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
商周刊:新三板的退市制度明年可能要推出,你怎么看這件事?
常欣:企業成長周期不同、實力不同、需求不同,必然形成梯次。在“教育體系”里也是這樣。無論哪一級的資本市場,其實都是在造一個生態。有進有出、有升有降、保持新陳代謝,這才會構成一個健康而且合理的生態。
商周刊:藍海吸引和服務企業的優勢是什么?
常欣:吸引力來自哪里?核心問題無非是增強四板市場的融資功能。只要藍海提供的融資能力能夠滿足企業需求,企業自然而然就會來。
中國當下的投資環境還是機構投資者為主體,未來我們要聚攏更多的機構投資者參與,把基金的生態搞好,為私募基金對外投資提供更多優質的可選標的,也為投后企業提供持續的管理服務,在提升中心掛牌的基金投資效率的同時,也為中心聚集的高凈值合格投資者撮合更多投資于私募股權基金的機會。此外,我們還為企業提供了許多成長方面的培訓和服務、信息和資源。圍繞“打造成一個地方政府運用政策服務企業的綜合服務平臺”,藍海中心可以爭取的政策和嘗試的手段其實很多。
商周刊:參考美國基金業的數據和發展脈絡,中國基金業正處于爆發期,行業機會好像很大。
常欣:數據我也在觀察,但不能僅僅用基金的數據來看基金。要從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方向來看基金。真正應該在乎的不是基金業本身,關鍵是看企業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技術的創新,能不能跟上基金業蓬勃發展的節奏。
藍海生態圈的三極里面,我們最在乎的其實是企業端,因為只有前端企業生態健康了、強大了,后面的輔助體系才會發揮作用,整個生態才會良性健康、越來越好。
我們依法合規,在法律允許的框架內先行先試,抓住機會做好我們的布局,圍繞著這個生態盡量去做到完備,同時為青島財富管理探索一些新的路徑。藍海中心始終堅信,市場的需求是很大的,藍海中心可以做的事是很多的。我相信一句話,何必預測明天,“船”永遠在自己手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