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梅 劉國躍
[摘要]: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產量高低直接關系到我國的糧食安全。本文通過文獻分析法,探討玉米栽培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從而解決玉米生長過程中常見病蟲害問題,為提高玉米產量和質量提出有效措施。
[關鍵詞]:玉米;田間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
[引言]:近年來,隨著農業機械化,農作物的栽培技術都有了改觀和新局面,玉米栽培技術有所創新,在推廣玉米栽培新技術的同時,防治玉米病蟲害的問題一直是人們種植玉米的主要難題。[1]本文在介紹玉米田間管理技術的基礎上,對農民在種植玉米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病蟲害問題進行探討,以期提出相應地提出防止措施,給農民提供理論指導,從而提高玉米產量和質量,增加農民收入,保障糧食安全。
1 玉米栽培管理技術
1.1 精選土地和精細整地
玉米具有植株高大、根系多、分枝多等特點,它在生長期間需要不斷地從土壤中吸收養分和水分,因此,在選擇土地時,應該選擇地勢相對平坦、土層深厚、通透性好、質地疏松的土地進行玉米的種植,對于一些土壤貧瘠的土地最好不要選擇,否則會影響玉米的產量以及質量。在整地時,要做到深耕碎垡,翻曬土壤,深度可達20cm,從而達到徹底殺死土壤中的病菌和細菌的目的,為玉米提供一個健康的生長環境。[2]農戶在選種工作完成之后就可以開始種植,但是在種植之前要清理耕地雜物,比如上季作物遺留根莖等,然后根據土地需求進行適當翻地,并進行深施底肥,這可以為玉米栽培打下良好的前期基礎。
1.2 科學選種和種子處理
農戶在進行玉米選種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把關,玉米種類繁多,因此選擇品種的時候,通常選擇抗高溫、高產量、抗病蟲害的品種,例如迪豐198、天禾188、華試9528、鄭單958等,并且要根據當地氣候特點選出適合的品種,因而在選種時必須選擇適合的氣候與土壤特點,促進玉米種植優良高產。選用良種,即使不增加勞力、肥料也可以獲得較好的收成,如良種良法配套,則增產潛力更大。此外,常見的種子處理有浸種、曬種和拌種,它們能夠提高玉米種的出芽率,增強玉米種的抗病蟲害能力。使玉米種出芽整齊、出芽時間一致、幼苗茁壯,減少玉米種不出芽的情況。常用藥劑有種衣劑、磷酸二氫鉀、沼液等,浸種、拌種是為了預防病蟲害。不論是浸種還是拌種,之后都要將玉米種晾曬,但不是暴曬,最后播種。
1.3 田間管理和合理施肥
1.3.1苗期:肥料是玉米生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養分,在播種前需要準備好,玉米生長的不同時期要使用不同的肥料。在玉米整個存活期吸收過程中氮是玉米需求最多的礦質元素。苗期植株生長較為緩慢且易折,所以,多以農家肥為主,施肥時底肥應本著多鉀、磷,追肥多氮的原則。這樣不僅預防了苗期徒長,而且還防止了后期脫肥。玉米在長出五片真葉時,開始定制育苗,而在進行玉米幼苗選擇時,最好留一株長勢最好的育苗。玉米幼苗定值過程中,要必須做好查苗與補苗工作,如果在這個階段出現缺苗較為嚴重,可以適當進行播種彌補。玉米的苗期需肥量較少,大約為總需肥量的17.0%。,這個時期玉米的生長情況可以影響玉米的產量,在這個時期,玉米要完成兩項非常重要的工序,即生根發芽,還有根莖葉分化,針對這一部分加強管理可以達到極好的效果,促使玉米根系發育良好,并且可以培育壯苗,為玉米高產打下良好基礎。
1.3.2穗期:孕穗到抽穗是玉米需肥量最大的時期,大約占到了80.0%。開花后是需肥量最少的階段,基本不需要補充養分,大約占到3.0%,但是需要注意水肥調控抗倒伏。當玉米到了掛穗期應根據實際情況酌情施5.0%。科學追肥,能促進玉米生長、根系深扎,有利于高產。此之外,玉米在抽穗開花時,必須保持水土濕潤,玉米在干旱時,必須及時補充水分,而對于花期的玉米來說,一旦遭遇不良天氣,可以人工授粉,而次數保持在 2-3 次,這樣做的目的在于避免出現玉米禿頂,并且不會出現缺粒現象。
1.3.3花粒期:玉米的花粒期屬于玉米的生長后期,這時期為了促進玉米的生長,提高產量,需要補施粒肥,為其提供充足的養分。如脫肥,具體的操作方法是:使用 92%磷酸二氫鉀摻對1%的尿素進行葉面噴灑。此外,除了為綜合提高土壤肥力,在玉米種植過程中,可以適當減少化肥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同時,采取多種措施,推廣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生物肥,增加土壤有機養分,培肥地力。[3]
2 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
玉米生長的各個階段,會遇到各種病蟲害問題,例如玉米小斑病、紋枯病、黑穗病、炭疽病等。掌握一定的防治措施,結合各地具體情況對癥下藥,可以減輕玉米病蟲害問題,提高玉米產量和質量。
2.1 藥劑拌種提高玉米抗蟲能力
根據當地常見玉米病蟲害,科學選取抗病蟲效果較好的種子,對于大部分害蟲而言,它們都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如果農戶覺得效果不是很明顯,可以采用藥劑拌種的方式提高種子的各項能力,比如抗病蟲能力。
2.2 即使除草減少病蟲害
對于大部分的玉米田地來說,封閉式處理是除草絕佳的選擇,而對于玉米地的藥物防治可以在種子并播種之前。對于其它玉米地來說,可以進行苗后防治。通過噴灑相應藥物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可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2.3 常見病蟲害及防治
2.3.1褐斑病:常發生在玉米苗期,常見的防治措施如下,一般用12.5%的禾果利可濕性的粉劑大約1000倍液進行噴霧。也可同時結合葉面追肥,在藥液中添加適量的磷酸二氫鉀及適當的尿素等葉面肥。
2.3.2小斑病、紋枯病:常發生在玉米穗期,小斑病可用多菌靈、托布津500倍液、代森錳鋅800倍液等進行防治,具體的使用方法詳見說明書。玉米在穗期如遇多雨霧、低溫天氣則紋枯病、大斑病等易流行。以紋枯病為例紋枯病發病部位以葉鞘和果穗為主藻桿偶爾也會出現。發病后葉片會呈現淡褐色的斑塊隨之時間的推移病情逐漸加重病害開始由基部葉鞘蔓延至植株上部最后發展到果穗穗苞上會形成大塊病斑形狀是云紋狀。依然可以選用抗病品種進行預防也可使用藥劑治療:可用的藥劑有氟硅哩4000一6000倍液或每公頃用37.5ml兌水150升葉面噴霧。[4]
2.3.3蚜蟲
玉米蚜蟲又叫膩蟲,數量多,易聚集在一起,是一種黑色的小蟲,在植株或是頁面上形成黑色的片狀物。繁殖速度極快,危害很大,同時蚜蟲的天敵也多,可采用生物防治,利用步行蟲、異色瓢蟲、草間小黑蛛等捕食蚜蟲。選用敵敵畏或者是馬拉硫磷乳防治屬于物理防治。
2.3.4玉米螟
玉米螟也是主要的玉米地蟲害,它是一種褐色的飛蟲,廣泛分布于河北、河南,四川等地,它可以依附在玉米葉片上,更嚴重的是它能鉆進植株,破壞玉米穗,也可以破壞植株的任何部位。主要的防治方法有用辛硫磷顆粒從上丟放在玉米植株中心位置,每畝2 千克左右;第二種方法是噴灑新硫酸乳劑,噴灑在葉心位置。
3 小結
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玉米經營者必須掌握一定的田間栽培技術,并對常見的玉米病蟲害有一定了解,掌握好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而實現科學選種、合理施肥、有效管理管理。
[參考文獻]:
[1] 徐海云. 玉米栽培新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 農民致富之友, 2015(6):83-83.
[2] 王福澤. 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 農民致富之友, 2013(7):85-85.
[3] 姜金峰, 姜永紅. 玉米栽培管理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 北京農業, 2014(18):25.
[4] 王玉蘋. 淺議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3(24):284-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