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廷霞
[摘要]:在充分了解生態模式建設的基礎上,對我國近些年生態建設模式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從而為我國生態林建設模式的健康持續發展,以及生態環境改善提供有利支持。
[關鍵詞]:林業;生態建設;自然;和諧共處
[引言]:我國的林業建設在現階段所面臨的重要內容就是林業的生態建設,林業生態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積極開展林業生態教育、加快城市綠化建設、加強對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對天然林的保護要重點加強等等。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在林業生態建設中不斷探索、穩步發展、積極創新,為人們營造一個良好、舒適的生活環境,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林業建設中,要更多的關注森林的生態和多功能效益,它肩負著促進經濟發展和優化環境的雙重任務。
1、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互相處社會的必然要求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不僅要求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更要求人與自然二者之間的和諧相處。如果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和諧,那么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難以長久的和諧。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無數事實已經告訴人們:對自然無限制的掠奪,最終會招致大自然的懲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會更加惡化。這不僅會導致人類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還會最終導致地球不再適合人類生存。因而,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不僅是人們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和理性選擇,也是邏輯上的必然要求【1】。
2、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在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社會中的基礎作用
林業生態建設是生態平衡以及生態經濟多樣發展的環境基礎,是生態文明持續發展的載體之一,在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作用。這一基礎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林業生態建設能夠為生態化的經濟發展模式創造有利條件。對野生動植物和森林資源進行保護和發展,恢復并建設林業生態系統,有利促進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林業不僅能夠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供可再生的能源和資源,還能創造有利條件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和進步。
2.2林業生態建設能夠為生態科技的發展奠定必要的環境和物質基礎。科技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就是生態發展,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發展仿生學,以生物方式對材料性質和工業系統進行重新設計,讓科技進步真正成為社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二是對資源基本生產效率從根本上進行提高,對投資過程中產生的邊際效益遞減率進行克服和抵消,防止生物圈的退化,沖破其增長極限;三是投資自然資本,促使生物圈產生更加豐富的自然資源,讓生態系統服務向著全球范圍發展;四是促進經濟重組,大力發展流通和服務經濟,對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進行保護。污染減排已經作為一項約束性的指標列入各級政府的工作內容。我國在現階段采取的減排方式主要是工業減排。從國外的減排經驗來看,還可以采取造林固碳的間接減排方式。這種間接減排方式具有多效益、低成本的優點,各國政府對其高度重視。保護和發展濕地、野生動植物和森林資源,是科技發展的重要環境和物質基礎。
2.3林業生態建設能夠為經濟的可持續和生態經濟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前景。現階段,國際社會中對一個國家是否處于可持續發展狀態的判定標準之一就是其對資源的保護和使用是否平衡。生態經濟為環境保護帶來了新的革命契機。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多樣資源的發展將會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前景。
2.4林業生態建設能夠為人們的消費和生活方式提供保障。現在,人們已經開始追求生活的質量和天然無污染的產品,這種變化在人居環境和食品方面尤為明顯,也由此帶動了消費、流通和生產方式的變化【2】。
3、林業生態建設的加強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社會的內在要求
林業生態建設是一項相當重要的基礎產業和公益事業,承擔著林業產品供給和生態建設的重要任務。林業生態建設是構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內在要求,進行林業生態建設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既要增強人們的生態憂患意識,還要加強人們的節約資源意識。我國雖然資源總量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卻很少,而且資源分布十分不均勻,林業資源尤其突出。我國人均占有森林面積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森林覆蓋面積在世界排名中位于第130位。相關專家提醒,今后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制約的問題并非資源危機,而是嚴重的環境問題。如果我們無法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的保護和建設,不僅會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還會引發嚴重的生態問題。
3.2林業生態建設不僅要對森林植被進行自然修復,還要重建人工生態系統。林業生態建設不僅包括對原有自然生態系統的完善、改進和加強,也包括對人工生態系統的重建。從世界范圍看,封山育林、人工植樹造林或者人工干預天然林更新等手段是林業生態發展的重要措施。
3.3林業生態建設既要注意對自然規律的適應,也要尊重經濟規律。人類要想更好的發展和進步,就不會停止對自然的開發、利用和改造,問題在于如何對自然進行利用、開發和改造。林業生態建設要使所有的林業生產活動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嚴格遵循,如若不然,林業生態系統不僅不會恢復,還會帶來不可預測的負面危害。例如,在造林過程中不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會導致樹木成活率降低甚至無法成活;還有些造林活動沒有進行長遠的分析,只追求眼前的利益,未經科學規劃和論證對原有樹林進行大面積的采伐之后,重新再造,因新造樹種并不適應當地山場的立地條件,導致所種樹種成活率低,難以成林,森林生態效益難以得到有效發揮,對當地的生物多樣性造成了難以挽回的破壞。
結語:
林業生態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各級林業部門應該充分利用政府政策資源和依靠全民力量,對當前林業動態進行認真、全面的研究,出臺適合當地林業建設的政策與法規,建立以服務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體系。
[參考文獻]:
[1]馮潤懷,高忠剛. 加強林業生態建設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J]. 中國林業,2012,(14):22-23. [2017-08-28].
[2]王東洲. 夯實世界現代田園城市建設的綠色生態承載——加強成都林業生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榮[J]. 國土綠化,2011,(08):13-16. [2017-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