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
【摘要】:礦山建設項目開發在帶來經濟效益、綠洲效益的同時,假如不能處理好礦山廢棄地所帶來的水土流水、生態破壞等問題,就會對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生活生產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本文就以邵陽新邵縣高家坳金礦廢棄地為例,結合著礦山廢棄地治理的基本原則,探討植物措施在礦山廢棄地植被快速恢復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植被恢復;邵陽新邵
礦山資源的開采利用為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然而,因為礦山的不斷開發開采產生了很多廢棄地,同時也造成了一定的環境問題。而怎樣因地制宜地弄好水土保持,恢復廢棄地的生態環境是放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維護水土平衡、恢復被破壞的植被、維持當地生態平衡是每個水土保持工作人員的重要職責。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以及農耕措施三者一起組成了水土保持的三大措施,其中,植物措施是水土保持方案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其在調節徑流、減少侵蝕,攔截沙泥、保水固土、恢復植被,維護生態平衡等方面都起都了重要作用。
1、 湖南邵陽市新邵縣礦山廢棄地的基本情況分析
1.1湖南邵陽市新邵縣礦山廢棄地的基本概況分析
湖南邵陽市新邵縣高家坳金礦位于該縣巨口鋪鎮,距新邵縣城25km,地理座標為東經111°16′59″~111°17′54″,北緯27°23′41″~27°24′38″。礦山占地面積95.20hm2,廢棄地面積約21.6hm2,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變化分明,氣候溫和, 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7.2℃,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375.5mm,該山地土壤為紅壤。需要對廢棄地進行植物種群、植物種類、群落的生態修復建設,同時需要配合著當地生態旅游、旅游規劃來進行植物景觀恢復建設,使該廢棄地在恢復生態的基礎上能夠做到有景可觀、增加該區域生態旅游的山地植物景觀,從而使其恢復植被的保健功能、生態功能、經濟功能以及社會功能。
1.2新邵縣礦山廢棄地的植被恢復現狀
新邵縣礦山廢棄地是因為金礦的過度開采對該區域山體帶來了人為的干預和破壞,直接致使該區域出現植被數量驟減,植物類別減少,植物群落斷層的現象。因為礦山開采對當地動植物造成了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惡化,使得該地區生態系統結構的抗干擾能力降低、穩定性下降以及自身維持修復能力下降,以至于植物種群的再繁殖能力降低,從而逐漸喪失了植物的多樣性。從空間結構上來說,植被作為生態基質出現了破碎現象,新邵縣礦山廢棄地逐漸演變成了裸露斑塊、連續景觀空間上出現了片段化,致使該區域生態系統的完整度降低,從而出現了區域邊緣效應。目前,隨著新邵礦山資源的不斷減少以及當地政府不斷加大打擊非法開采礦山資源的力度,新邵礦山廢棄地的植被生態恢復已經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關注,并采取了一些有關的植被恢復技術,但就當前看來,只是簡單進行處理,在廢棄地上栽種了馬尾松、杉木的幼苗進行植物恢復,目前植物的長勢較為良好,產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雖然馬尾松的栽種對該區域的土壤改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植物品種較為單一,并且只在礦山廢棄地上栽種馬尾松幼苗進行植被恢復,缺少草木的運用,應該采取“草先行,木做本,草木結合”的基本方針。同時,也未因地因礦并結合當地旅游產業統一規劃進行,能夠體現出植物景觀設計不多,因此,我們對新邵縣高家坳金礦廢棄地植被快速恢復進行技術試驗研究,起到了快速恢復效果。
2、礦山廢棄地植被治理的基本原則和要求
2.1礦山廢棄地的治理必須與邵陽市新邵縣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結合,與周邊環境相協調,以生態效益最大化為終極目標。
2.2仔細做好臨時堆存、表土剝離、臨時防護對策。
2.3布設好周邊來水的排導措施。
2.4搞好水土保持方案中設計的攔擋、排水、沉砂等措施。
2.5做好土地整治對策(包含坑凹清理、回填、松土、覆耕種植、平整等),使已經遭受破壞的土地能夠達到可恢復狀態,為復耕、栽種草林創造條件。
3、植物措施在礦山廢棄地植被快速恢復中的應用分析
3.1植物種類的選擇
植被恢復主要包含種群、群落、物種三個層次的恢復,首選需要先考察該區域原本植物的種類以及山體中經常見到的植物種群、種類以及較為穩定的植被群落的構成。依據植物區域性的特點來確定在進行植被恢復過程中選擇的植物種類,同時也能夠從相似度的方向,經過與其他區域的土壤、氣候等非生物因素進行對比來確定當地礦山廢棄地植物快速恢復適合栽種和生存的植物種類,因為新邵礦山廢棄區域的土質很差并且沙化較為嚴重,因此,應該先使用草本植物,預防土壤流水。在第一個時間段內主要對土壤狀況進行改善,可以使用烏蕨、野生芒等,當土壤狀況得到改善之后,可以配合栽種馬尾松以外的楓香、花竹、鳳尾竹、胡枝子、黃荊、火棘等一些植物幼苗,以便于模擬當地的植物群落。
3.2植物措施的應用方式
3.2.1植草措施:植草措施主要用于邊坡防護,植草包括、鋪草皮、人工撒播草子、骨架內植草等多種方式。
植草、鋪草皮、骨架內植草護坡:主要用于道路邊坡、棄渣場邊坡防護,其中:邊坡高度H<2m,采用植草護坡,當2m≤H<4~5m時,采用草皮做成方格,方格內植草;H≥4~5m時,采用漿砌石骨架內植草進行護坡,骨架是“人字型”、“網格狀”、“拱型”等多種形式。
噴播草籽護坡:主要用于開采開挖形成的高陡邊坡,將種子、客土、保水材料、穩定劑等按一定比例混合后,通過高壓設備的噴射到邊坡表面,綠化速度快,防護效果好。
3.2.2樹草結合措施:包括喬、灌、草結合;喬草結合;灌草結合三種方式。喬、灌、草結合主要用于采跡區域;喬草結合、灌草結合主要用于道路中央綠化帶、邊坡、平臺及棄渣場等。
結束語
綜上所述,礦山廢棄地植被恢復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其涉及到巖土工程學、生態學、植物學等多種學科的綜合使用,同時,植被恢復到生態恢復還需要一個更為漫長的過程。因此,在植被恢復過程中還應該進行合理科學得規劃,宜草則草、宜林則林,并應該在植被恢復后的一段時間內強化監管和維護,最終達成改善邵陽市新邵縣礦區廢棄地生態恢復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劉英琴.礦山廢棄地植被恢復技術研究.[J]湖南有色金屬,2010,(08)50-52
[2]黃夢蘭,呂振華.礦山廢棄地植被恢復與植物景觀重塑-以邵陽市隆回礦山為例[J]綠色科技,2017,(03)18-19
[3] 龍瞏宇、王競、胡佳佳.貴州省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植物的選擇及應用[J].2012,(10)21-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