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云
【摘要】運用大數據手段,分析對比黃河流域多年來的水環境變化情況,提出防治水污染產生和發展的對策措施,為黃河流域水環境改善和水質安全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數據;黃河流域;水環境;水污染治理;對策
從“十二五”監測數據看,寧夏境內黃河水質并無惡化,黃河干流水質總體保持穩定,出境斷面主要監測指標高錳酸鹽酸指數和氨氮年均濃度2016年與2010年相比,分別下降15.7個百分點和22.3個百分點。黃河流域水質雖有所好轉,但仍然存在一定問題。因此,區域聯動搞好黃河水環境保護,防治污染,改善和提高水環境質量,是目前各沿黃地區治黃、護黃工作的重大課題。
1.黃河流域水環境狀況分析
1.1污水處理基礎設施落后,處理能力低下
經分析,河流污染物的主要來源是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加快,城鎮居民人口越來越集中,生活污水的產生和排放與日俱增,污水處理基礎設施落后,處理率低,我區黃河流域雨水少,地表徑流小,工業廢水進入河道后超出河水自凈能力,從而造成水污染。城鎮排污管網不健全、中水回用系統應用少、污水收集不徹底、雨污分流系統應用不完善等等,都是造成水質污染加重的因素所在。
1.2農業面源污染依然嚴重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落后,管網配套進展遲緩,加上近幾年新舊城區和農村改造力度加大,面臨拆遷及資金短缺等問題,集中居住區域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緩慢,農村畜禽養殖產生的糞便和養殖廢水的排放量大,各種污水收集、回用和處理不徹底,對水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
1.3排污成本低,水價制度和獎罰機制有待完善
首先是地表水資源嚴重不足,深層地下水被長期超采,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地下水位下降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其次工礦企業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未經處理或處理不達標的污水排入河道,受納污染物超過水環境容量,使水體失去了原有使用功能;第三是上下游水污染治理不統一,治理措施薄弱,成效不明顯;第四是獎罰機制不健全,懲罰力度小,存在一定問題的重要原因。
1.4水環境監測站網布設不完善,監測存在盲區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對水環境質量也越來越重視,盡管國家逐年加大投入提高水環境監測能力,但我區范圍內仍然存在水環境監測盲區,特別是對水環境有重大危害的入河排污口,沒有水質在線自動監測設備,使得水質受到污染威脅前后不能及時預防、發現和制止,這是導致水污染的根本原因。
2.黃河流域水環境治理對策分析
為了確保流域內水環境達到國家要求標準,甚至更高要求,就必須盡快制定黃河防治污染相關規劃和保護條例及配套的法律文件,處理好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近期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優化配置水資源,推行節水技術,建立節水優先,工業水污染防治控制為主、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結合的資源環境新理念。
2.1有效控制污染源
對水體污染源進行全面規劃和綜合治理,為了防治水環境持續惡化,要按照水功能區納污紅線管理和總量控制要求,根據水環境容量來確定污染物允許排放量,從而控制進入水體的污染物,加大監督管理力度,有目標分步驟進行水污染達標治理,根據受納水體的用途和污染源密集程度不同,分別確定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屬于保護區無納污能力的水功能區,防止在輸水過程中受到污染,關停高耗水高污染企業,優化產能結構,推廣清潔生產,實現對城區污水全面的收集處理,并提高處理標準。面源污染是非常關鍵的污染源,一定要制定簡便可行、老百姓容易接受的方案和措施,徹底改變農村生活污水、垃圾、養殖糞便和污水等對水體造成的污染。將重要水功能區和入河排污口優先列入常規監測和達標管理范疇,制定可持續發展的、操作性強的水污染規范和防控措施,徹底改善水環境質量。
2.2利用現有水利工程和水資源水質模型,合理調度水資源
改變原有的用水管理模式,站在全局的角度,將黃河流域統一管理,形成集開發、利用、保護、管理為一體的管理機制,利用水資源模型成果,充分運用現有水利工程,制定全局和區域水資源合理調度和調配方案,有序開發利用水資源,提高水體稀釋能力,改善水環境質量。
2.3加快建設污水處理廠及相關基礎設施
建議從國家層面逐級建立污水處理專項基金,對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集中排放的區域,加快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新建、擴建、改造、排水、截污等工程,消除過多的污染負荷,為清潔水體創造條件;廣泛推廣應用循環用水等再生水系統,減少廢污水排放量,控制污染物濃度,妥善處理垃圾與廢渣,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早日實現城鎮、鄉村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2.4重點監測和控制入河排污口的入河量和污染物濃度
建議安裝水質在線自動監測設備和總量控制在線監測儀,嚴格入河排污口的監督管理,減少排放總量,建議采取河長制的責任制形式,每條河流、每個河段,每個水源點都能責任到人,完善各個河段和部門之間水資源信息共享。首先應在充分考慮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的基礎上,實行斷面流量控制和濃度控制。統籌考慮再生水水源、潛在用戶分布情況、水質水量要求和輸配水方式等因素,大力推進缺水城區和工業園區再生水利用。加快污水資源化再生利用速度,通過循環再生,避免增加入黃污染負荷。其次,由于流域內工業化比例較重,工業企業較多、布局相對集中,污染排放重。因此,要全面實現流域內工業廢水達標排放,淘汰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工藝落后、污染嚴重、不能穩定達標的生產項目。對廢水排放不達標或對流域環境影響嚴重的企業實施“關停并轉”。
結語
根據不同水體水環境容量逐年減少排污總量,加強對重點污染源的動態監控和管理,對各主要飲用水源地、入河排污口和控制斷面的水質監測要加大力度。流域性的水環境治理和保護是一項比較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有為子孫后代造福的歷史責任感,加強水污染執法力度,強化監督管理,嚴格三條紅線的落實,讓黃河流域早日再現秀美景象。
【參考文獻】
[1]潘俠.基于生態環境視角下的黃河污染治理創新創意設計應用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2017(4):29-30.
[2]段其明,孫長金.黃河河道內污染狀況及治理[J].工業c,2016(6):190-1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