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守波 李丹 王巖
[摘要]:城鄉一體化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促進城鄉居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變化的過程,使城鄉人口、技術、資本、資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逐步達到城鄉之間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上協調發展的過程。 城鄉一體化,是一項重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是思想觀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變化;不僅是發展思路和增長方式的轉變,也是產業布局和利益關系的調整;不僅是體制和機制的創新,也是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進。對于城鄉一體化的根本應該廢除原有的城鄉二元體制制度。改革戶籍制度廢除現行的人口流動管制。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建設意義;路徑選擇
1產生背景
城鄉一體化的思想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產生了。我國在改革開放后,特別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歷史上形成的城鄉之間隔離發展,各種經濟社會矛盾出現,城鄉一體化思想逐漸受到重視。近年來許多學者對城鄉一體化的概念和內涵進行了研究,但由于城鄉一體化涉及社會經濟、生態環境、文化生活、空間景觀等多方面,人們對城鄉一體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2城鄉一體化的不同認知
社會學和人類學界從城鄉關系的角度出發,認為城鄉一體化是指相對發達的城市和相對落后的農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壘,逐步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促使生產力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合理分布,城鄉經濟和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與協調發展,逐步縮小直至消滅城鄉之間的基本差別,從而使城市和鄉村融為一體。
經濟學界則從經濟發展規律和生產力合理布局角度出發,認為城鄉一體化是現代經濟中農業和工業聯系日益增強的客觀要求,是指統一布局城鄉經濟,加強城鄉之間的經濟交流與協作,使城鄉生產力優化分工,合理布局、協調發展,以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
有的學者僅討論城鄉工業的協調發展,可稱為“城鄉工業一體化”。
規劃學者是從空間的角度對城鄉結合部做出統一的規劃,即對具有一定內在關聯的城鄉物質和精神要素進行系統安排。
生態、環境學者是從生態環境的角度,認為城鄉一體化是對城鄉生態環境的有機結合,保證自然生態過程暢通有序,促進城鄉健康、協調發展。
3城鄉一體化的實現方式
社會學和人類學界從城鄉關系的角度出發,認為城鄉一體化是指相對發達的城市和相對落后的農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壘,逐步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促使生產力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合理分布,城鄉經濟和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與協調發展,逐步縮小直至消滅城鄉之間的基本差別,從而使城市和鄉村融為一體。經濟學界則從經濟發展規律和生產力合理布局角度出發,認為城鄉一體化是現代經濟中農業和工業聯系日益增強的客觀要求,是指統一布局城鄉經濟,加強城鄉之間的經濟交流與協作,使城鄉生產力優化分工,合理布局、協調發展,以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有的學者僅討論城鄉工業的協調發展,可稱為“城鄉工業一體化”。規劃學者是從空間的角度對城鄉結合部做出統一的規劃,即對具有一定內在關聯的城鄉物質和精神要素進行系統安排。生態、環境學者是從生態環境的角度,認為城鄉一體化是對城鄉生態環境的有機結合,保證自然生態過程暢通有序,促進城鄉健康、協調發展。
我們認為,城鄉一體化是城市化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促進城鄉居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變化的過程,是城鄉人口、技術、資本、資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逐步達到城鄉之間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上協調發展的過程。城鄉一體化就是要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綜合研究,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促進城鄉在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市場信息、政策措施、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的一體化,改變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在政策上的平等、產業發展上的互補、國民待遇上的一致,讓農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和實惠,使整個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城鄉一體化,是一項重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是思想觀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變化;不僅是發展思路和增長方式的轉變,也是產業布局和利益關系的調整;不僅是體制和機制的創新,也是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進。對于城鄉一體化的根本應該廢除原有的城鄉二元體制制度。改革戶籍制度廢除現行的人口流動管制。
長期以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過高,消費比重太低,經濟增長過分依賴于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比較小。投資比重過高也是我國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消費增長緩慢的一個原因。我國應該調整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逐步提高消費比重,降低投資的比重,使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逐步達到能夠使經濟長期保持穩定快速增長的水平。與此同時,還需要大力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中央政府應該逐步增加對于中西部地區和廣大農村的轉移支付,建立公平合理的農村義務教育體制;積極探索農村醫療和基本社會保障制度的創新問題,為今后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社會保障問題創造條件。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通過不斷完善稅收制度,強化對高收入人群的稅收征管,逐步增加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中央政府對于國民收入再分配的能力。
因此,應按照公平的原則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把保障農民發展權放在首位,尊重農民選擇權,尤其要防止把城鄉一體化當作圈地、剝奪農民的工具;要加快產業布局調整,推進勞動密集型產業、涉農工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從城市向農村轉移,進一步加快城鄉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城鄉產業布局,強化城鄉產業之間的協作和聯系,鼓勵城市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進入農村,改變資源從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格局;還要按照公平的原則配置公共資源,尤其是財政資源以及公共服務資源,以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導向,不斷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制度對接。
4路徑選擇
過去,我國農村問題研究常常陷于將常識公理化,以至于習慣性的錯誤漸成真理,建立于此類公理之上的研究成為空中樓閣。所謂“城鄉二元結構”就是一例,目前普遍的觀點認為二元結構即是農村發展停滯之源,而我們長期的改革不僅沒有化解二元結構問題反而使之惡化。這種認識成為了一系列錯誤觀點的依據,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認為市場化改革對農村發展的實質性惡化。
這種認識的泛濫掩蓋了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城鄉二元結構實質是工農業收益率差別的具體體現,在現代工業的一次次革命之后農業的利潤已經被遠遠甩在身后。計劃經濟下政府主導的優先發展工業的戰略人為隔離城鄉經濟,這應被看作是城鄉二元結構之肇端;而在市場化改革之后,經濟效益更為顯著的工業自然會集中最多的社會資源,隨著各種市場貨幣化之后,城鄉差距顯得(貨幣計量)更為擴大,但我們認為市場化改革惡化城鄉二元分化之說并不真實。
農村的大幅度落后的影響不僅限于農村,城市的經濟升級和產業爬升也受到了落后農村的拖累,農村問題已經成為困擾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障礙,統籌城鄉發展刻不容緩。在此次全會中,二元結構成為解決農村問題的突破口,城鄉一體化則成為了農村改革的最終目標。在此共識之下的路徑選擇非常重要,改革的歷史實踐證明,單方面通過發展城市寄希望于城市發展的涓滴效應反饋農村并非發展的良方,高速發展的城市反而成了吸收農村資源的黑洞,我們首先應該確定政府主導,政策傾斜的發展模式。
其次,政府主導并積極干預農村改革并非新鮮事物,地方政府從未停止過干預經濟的行為,我們何以要老生常談?我們常常看到的種種政府“越位”干預行為正是我們對農村發展戰略的誤讀,它的基本思路是城市發展受限→農村改革騰出資源、空間→農民被迫轉型,它基本還是改革以來工業核心論的延續,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農村深化改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