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華北 朱勁搏
【摘要】: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是湖南省“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內容,由于湖南省居民收入增長由快于經濟增長轉入了慢于經濟增長的軌道,且居民收入水平總體不高,需要以優化結構為重點,不斷擴大就業增加勞動收入;完善工資增長機制,增加工資性收入;發展優勢農業,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拓寬保值增值渠道,增加財產性收入;完善社會保障能力,提高轉移性收入。
【關鍵詞】:居民收入 經濟發展 同步對策
【引言】: 2011年“十二五”規劃和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從1997年開始,居民收入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雖然均有所上升,但居民收入增長開始慢于經濟增長。因此,在“十三五”期間,既要保持經濟年增長率在6.5%,還要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大跨越的同時確保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的目標,任務仍然艱巨。
1、湖南省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現狀
1.1湖南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變動趨勢的總體特征
①居民收入增長由快于經濟增長變為慢于經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的變動趨勢以1997、2008年為分界線,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居民收入增長快于經濟增長階段(1979年-1997年):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率和經濟增長率的波動幅度均較大,但總體上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經濟增速。二是居民收入增長慢于經濟增長階段(1998-2008年):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率和經濟增長率的起伏比較平緩,但總體上城鄉居民收入增速慢于經濟增速。三是居民收入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均有所上升、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顯著提高階段(2009-2016年):城鎮居民收入增速低于人均GDP增速,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人均GDP增速。
②湖南居民收入長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改革開放以來,湖南省城鄉居民收入一直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全國各省份中排名靠后。2016年,湖南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31284元和11930元,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332元和433元。我省城鎮居民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還是擴大的趨勢,從1978年的17.4元擴大到2016年的2332元。
1.2湖南省居民收入增長內部結構變化特征
從收入來源來看,城鄉居民收入均由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四個部分構成。其中城鎮居民收入以工資性收入為主,而農村居民以經營性收入為主。
①城鎮居民收入內部結構變化特征。從總量看,各塊收入均呈不同程度增長;從比重看,工資性收入比重不斷下降,轉移性收入比重持續上升,財產性收入比重基本不變,經營凈收入比重有所提高。從橫向比較看,湖南工資性收入比重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轉移性收入比重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經營凈收入、財產性收入比重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②農村居民收入內部結構變化特征。從總量看,各塊收入均呈不同程度增長;從比重看,工資性收入比重大幅上升,家庭經營收入比重持續下降,轉移性收入比重略有提高,財產性收入比重基本不變。從橫向比較來看,湖南家庭經營收入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7.6個百分點,而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比重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6、1.6、2.4個百分點。
2、湖南省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不同步的原因分析
2.1居民收入增長慢于經濟增長的原因分析
一是現有分配制度不利于居民收入份額提高。在初次分配環節,企業勞動者報酬未隨利潤的增長同步提高,導致勞動者報酬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斷下降。在再分配環節,個人所得稅制度的不健全使工薪階層負稅比重過大,對高收入者調節不夠;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對中低收入階層的轉移支付力度不夠。
二是“一大二重三小”的產業結構導致經濟增長對就業拉動效應不強。近年來湖南省經濟增長速度較快,但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的帶動效應逐漸減弱,就業彈性由1981年的0.448下降到2016年的0.043。2010年我省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3.4:48.7:37.9,三次產業就業彈性分別為-0.143、0.122、0.120。湖南作為一個農業大省,農村富余勞動力較多。第二產業內部重化工業比重較高,吸納就業能力不強。第三產業發展滯后、規模偏小,吸納就業的能力明顯不足。
三是“國大民小”的企業結構導致勞動收入份額難以提高。湖南省國有經濟份額較高,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民營經濟發展。同時,國有企業尤其是壟斷企業的職工收入高于其他企業,但勞動收入占比較低。此外,由于大部分超額利潤沒有納入國家財政收入,使收入分配的“天平”更加向企業傾斜。
2.2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是職工工資未隨企業效益同步增長。1978-2016年,湖南省平均工資年均實際增長6.0%,比人均GDP年均增長率低4.1個百分點。2016年,湖南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平均利潤是1978年的93.2倍,而職工平均工資僅為1978年的48.4倍,工資增幅僅為利潤增幅的一半。同時,農民工缺乏必要的勞動保障,外出農民工中簽訂勞動合同的不到一半,拖欠工資現象普遍;參加養老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的農民工比例分別為7.6%、21.8%、12.2%、3.9%和2.3%,社會保險水平明顯偏低;有42.1%的農民工雇主或單位不提供住宿也沒有住房補貼。
二是創業環境不優制約經營性收入快速增長。市場準入障礙、融資難、市場無序競爭等突出問題阻礙了私營企業、個體戶發展,導致湖南省私營經濟規模偏小,產品結構單一,合作度低,影響了居民經營性收入的增長。同時,湖南農業大而不強導致農業生產效益低下,2016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同農業總產值的比率為1.25:1,低于全國1.7:1的比率;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減災能力偏弱,使農民經營性收入增長緩慢。endprint
三是房價上漲、農村土地自由流轉、金融投資受限,制約財產性收入增長。房價逐年攀升增加了貸款利息支出,擠壓了居民財產性收入。財產性收入來源途徑較窄,居民對收入、消費、投資預期的不確定,不利于居民財產保值增值。
四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轉移性收入水平不高。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覆蓋面較小,大部分農村居民難以享受養老保險,農村低保覆蓋面有待進一步擴大。相較而言,城鎮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相對健全,但現有養老金、養老保險繳納門檻高、待遇低,制約了城鎮居民轉移性收入增長。
3、實現湖南省居民收入與經濟同步增長的對策建議
3.1以優化結構為重點,不斷擴大就業增加勞動收入
一是優化三次產業結構,提高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效應。首先,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居民收入增長的關系。經濟發展是居民收入增長的基礎,只有經濟的快速發展才能帶動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反過來,居民收入的增長,消費支出的增加,又會從需求方面對經濟發展產生推動作用。因此,要加快調整和優化產業布局,促進全省經濟科學發展,為居民收入增長奠定基礎。其次,要做強投資這個關鍵支柱,優化三次產業結構。在資金投向和項目安排上,加大對二、三產業的投資力度。同時,注重投資由“偏重規模速度型”向“注重結構優化型”轉變,以結構優化增強吸納就業能力,擴大就業規模,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再次,要突破性發展輕紡工業和現代服務業,不斷擴大就業規模。將農業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以紡織服裝和食品加工業為重點,打響品牌、突出特色。
二是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增強就業吸納能力。首先要完善服務體系。在市場準入方面,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積極構筑中介服務平臺,及時提供信息、咨詢和中介等專業化服務;加強人力資源開發,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其次,拓寬融資渠道,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對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的信貸支持,加大對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稅收扶持力度。再次,提升發展水平,促進民營企業做強做大。
三是健全勞動力市場,大力促進就業。鞏固發展公共職業介紹機構,,完善運行機制,形成法制健全、運行規范、競爭有序、調控有力的勞動力市場管理機制。
3.2完善工資增長機制,增加工資性收入
一是完善有利于提高勞動報酬的薪酬形成機制。探索制定實施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將收入增長指標與國民經濟增長、企業利潤增長相掛鉤,同時考慮物價上漲因素,形成工資增長和經濟增長、企業利潤增長相匹配的增長機制。
二是完善最低工資制度。最低工資標準的確立要充分考慮基本生活費用、就業水平、社會平均工資水平、居民生活費用價格指數、失業率、社會保險費、失業保險金等因素。建立最低工資標準制度評估機制,定期對最低工資標準進行合理評估。建立最低工資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經濟增長水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等因素,及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
3.3發展優勢農業,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
一是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挖掘農業增收潛力。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提高經濟作物在種植業中的比重。打造名優品牌,開發名優產品,提高水產養殖業在農業中的比重,優化水產品品種結構,發展規模養殖與特色養殖。
二是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增加非農產業收入。圍繞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培育壯大一批帶動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完善農業產業化利益聯結機制,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合作社通過設立風險基金、利潤返還、股份合作以及提供生產基金或預付定金、優惠供應良種、資金承貸轉貸等方式,與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關系。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全省農業產業化信用擔保體系,放寬融資條件,實現對信譽高、效益好的加工龍頭企業的專項貸款由抵押方式向授信貸款方式轉變。
三是加快發展先進的農業服務業,拓展農業增收功能。大力發展農產品流通業,建立新型農產品銷售市場體系。加快發展休閑觀光旅游農業,培植現代農業發展新的增長點。
3.4拓寬保值增值渠道,增加財產性收入
一是構建積極自主的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機制。完善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政策,免除上市公司股票投資者現金分紅所得稅,按一定比例收取股票投資者資本利得稅,明確規定上市公司每年度按不低于當年可供分配利潤一定比例派發現金股利。優化公司治理結構,增強現金分紅動力。
二是規范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構建合理的住房供應體系,合理確定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限價商品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廉租住房的建設規模和結構比例。加強房地產信貸風險管理,整頓房地產市場秩序,加強房地產市場統計、分析和監測,穩定市場預期。
三是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渠道。創造多元化投資平臺,引導居民不盲目投資股市、債券、基金、保險市場,根據自身實際作出選擇。加快用地制度改革,大力推動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完善土地征用補償制度,繼續規范征用農村土地的審批權限和程序,有效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3.5完善社會保障能力,提高轉移性收入
一是加大對社會保障資金的支持力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加大省級配套支持力度。通過征收資源稅等方式,增加國有企業和壟斷行業分紅,將其用作社會保障基金。加大社會籌資力度,通過發行社會保障債券、福利彩票、社會募捐等途徑籌集一部分資金。重視社會保障基金的運營,實現保值增值。
二是以“提標擴面”為重點,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健全省級調劑金制度,加大基金調劑力度,加快提高統籌層次。加大地方政府投入力度,實現全省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增設繳費檔次,滿足不同經濟條件居民需求。完善城鄉醫療保障體系,提高全省城鎮職工醫保、居民醫保政策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提高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的最高支付限額,降低住院起付線。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統籌補償機制,減輕農民醫療費用負擔。
【參考文獻】:
[1]張濤.經濟增長、收入分配與競爭力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2]龍志群.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對湖南省經濟增長影響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學位論文,2015.
[3]王遠鴻.居民收入增長應與宏觀經濟增長相匹配[M].財會研究2015,(7)
[4]萬廣華等.經濟發展與收入不均等:方法和證據[M].上海:三聯出版社,2016.
[5]宋士云.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互動關系及就業政策研究[J].產業經濟評論,2015.
基金項目:湖南省情決策與咨詢項目(編號:2014BZZ272)
作者簡介:尹華北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朱勁搏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endprint